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根据1993、1994年特别是近几年来对虾发病和流行情况的调查分析,全国对虾养殖会议专家的交流意见认为虾病发生主要原因是海水富营养化程度加剧、水质日趋恶化、虾池老化以及虾病防治体系不健全、防病和治病措施和手段落后等。今后对虾养殖必须改变现行的养殖管理方式,坚持以防为主,改善养殖环境,切断病源的传播途径,防止和减轻虾池内外水环境的污染,健全虾病防治体系。
一、严把育苗培育第一关,培育体壮无病虾苗
1.选择优质亲虾,即无病、体壮、性腺发育正常的亲虾。海捕亲虾应进行认真检疫,选用不带病毒、虾体健壮肥大的亲虾。
2.育苗全过程始终保持一定密度的单胞藻类,严格控制高温育苗,制止过量滥用抗生素药物,提倡生物防治或使用中草药育苗。
二、彻底进行虾池的清淤消毒,搞好防病的基础工作
1.虾池底沉积的淤泥,特别是暴发过病毒病的池底淤泥,应全部彻底清出池外。
2.没有条件清出淤泥的,要用推土机清理池底,推土的厚度在5-10cm以上,再经过冰冻和曝晒池底,最后再用生石灰、漂白粉消毒冲洗虾池,使底泥中的有机质分解和溶于水中,将旧水排出,换进新水继续冲洗,减轻有机污染。
虾池消毒最好使用“二氯异氰尿酸纳”和“三氯异氰尿酸”,或漂白粉、生石灰。发病严重的虾池和地区,用药量可高出常规一倍以上,正常用生石灰为100-150kg/亩,留水10-20cm,保水2-3天,杀死池中细菌。
3.清池时间要早,春节前要完成清池工作,为以后培殖繁育基础饵料打好基础。
三、利用塑料大棚培育早期虾苗技术
塑料大棚培育早期虾苗技术在辽宁丹东早已获得成功并得以推广。塑料大棚进苗时间在3月上中旬,经过1个多月的暂养再向虾池放养,这样增加对虾生长的时间近1个多月,到7月底、8月初,对虾体长可达到10cm以上。
四、实行半封闭或全封闭养虾,切断病源传播途径
根据近几年来“换水发病”的规律,在以后的养虾过程中,对一些水质较差、污染较严重的、历年养虾发病较高的、产量较低的虾池应大力推广全封闭或半封闭的养虾模式,即利用一池水养一池虾。在春初海水细菌含量较低的时候池中纳足海水,一养到底。再者利用—部份条件较差的虾池作为蓄水池,在水质条件好时,贮满水,待外源水质恶化或遇到传染病暴发时,供虾池适量换水,并进行内部自净循环使用,使虾池不受海水污染的影响,保证对虾正常生长。
在养虾期间可投放光合细菌,可在水中培养单胞藻类,还可以在虾池中设置增氧机或冲氧管道,人为地增加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建议所有的对虾养殖池都投放光合细菌,每次按2-10kg/亩投放,投放时间应以6月份开始,每月两次。
培养单胞藻类应以小球藻、硅藻,主要以小球藻为主。虾池及时进水、肥水,繁殖基础饵料,作为养虾前期的饵料,在对虾5-6cm以前,少投饵或不投饵。另外,在投喂饵料时,正确地估测池内对虾的存活量,把投喂量控制在饱胃率的70%左右,这样既能保证对虾的需要,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残饵量。
五、虾、贝混养的贝类品种及搭配数量
虾贝混养。经科研部门试验证明,确实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好的养殖方式。这些年来在一些养虾单位也得到了好的收成和效益。
混养品种要根据自己虾池的地理位置、当地盛产的贝类品种和池塘的底质而定。
文蛤喜欢生活在沙质较多的滩面上,对水质要求:透明度在40cm左右、pH7.8-8.6、盐度20‰左右,投放方式为底播,亩投放250kg左右,投放规格4cm左右,要求水深1.5m以上。
海湾扇贝一般生活在半软半硬的泥沙质滩面上,透明度在40cm左右,pH7.8-8.6左右,投放方式为底播或吊笼,亩投放5000-6000粒,投放规格1cm左右,要求水深1.5m以上。
魁蚶基本上生活在泥质的滩面上,透明度要求40cm左右,pH7.8-8.6左右,盐度20‰左右,投放方式为底播,亩投放9000粒左右;投放规格2.5cm左右,要求水深1.5m以上。
杂色蛤喜欢生长在半硬的泥沙质滩面上,滩面最好是经过翻耙过的,为它的潜伏生活提供条件,透明度要求在40cm左右,pH 7.8-8.6,盐度20‰左右;投放方式为底播,亩投产1吨左右,投放规格3cm左右,要求水深1.5m以上。
还可实行鱼、虾混养,以梭鱼为主,亩放梭鱼200-300尾,梭鱼规格6-7cm。
六、加强病害防治
养虾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无病早防,有病早治,”做到勤观察,勤检查,遇到问题及时解决,把即将出现的问题消灭在萌芽当中。(摘自科学养鱼)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