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1993年,全国海水养殖虾病蔓延以来,海水养殖受到严重挫折,影响了虾农的养殖积极性。为解决虾病防治这一难题,各级政府和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及养殖单位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些经验。其中,天津市汉沽区利用高盐度海水兑淡水进行对虾精养高产养殖获得了成功,取得了尤为突出的成绩并总结出宝贵的经验。塘沽区99年开始利用地下半咸水或自然海水进行对虾高产精养试验,也取得了一些经验。为有效地推动海水养殖规模化、集约化和高业化的进程,提高海水养殖整体效益,现将各地区研究探索对虾精养高产的经验归纳如下:
一、池塘基本结构及配套设施
1.池塘的基本结构。精养池塘一般应为方型或长方型,长方型池塘应为东西向,长宽比不超过1.5:1,面积为3-5亩,池深可达3-3.5米,池底平坦,最好向池中间形成纵坡,以利于污物的集中和清理,池堤顶宽不小于2米,池内能保持有效水深2.5-3.0米。池子可设排水函洞也可以不设函洞。
2.配套设施。应备有高盐度海水储水池淡水井或地下半咸水井,每个虾池都应安装两台3千瓦叶轮式或水车式增氧机,最好能与进水配合,使池水形成微旋流。同时应该配备相对功率的发电机组,以防止养殖期间因停电发生缺氧泛池事故。
二、清淤消毒和繁殖基础饵料
1.清淤消毒:虾池的清淤消毒3月上旬开始,清淤深度可控制在10-20cm。应将清除的各种有机物运出池外,重点清理残饵粪便较多的地方及虾池的死角处。清淤后可用生石灰消毒。用量为150-250kg/亩,全池均匀遍洒,然后再用钉耙整平,用平板铣将池底和坡拍平。两天后进水,冲洗池子2-3次。
2.纳水:纳水前先装好60目过滤网以阻止某些病毒载体,如挠足类、小型甲壳等动物进入虾池,减少对虾感染病毒的机会。4月中旬开始纳水。首次纳入40-50厘米,充分利用阳光促进浮游生物迅速繁殖生长。5-6天后,二次纳水,使水位达80厘米左右,开始施肥进行肥水。
3.繁殖基础饵料生物。虾池基础饵料生物的好坏可直接影响到对虾前期的生长,是造就稳定的养殖环境,降低养殖成本的重要条件之一。一般暂养池首次施肥1.5-2.0公斤/亩,5天后施追肥0.5-1公斤/亩,促使有益藻类快速形成优势,为对虾苗入池做好饵料准备。池水的透明度控制在25-30厘米,水色以浅褐色和黄绿色为主。
三、虾苗的中间培育
1.虾苗的质量:为了防止苗种带病源,需选经检疫合格的虾苗,同时,避免使用高温及药物保驾培育出的速生、虚弱、营养不良、生长不均匀以及粘脏的虾苗。这种苗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及对病害的抵抗能力较差。虾苗的挑选严把规格、质量、活力、体色和数量五关。
2.虾苗入池前的准备工作。除了做好饵料准备外,要进行水环境监测,主要的是常规项目的监测,投苗时应特别注意水温和盐度。水温、盐度差异较大,会影响幼苗的活力,甚至造成死亡,两地的水温相差不能超过3℃,盐度差不能超过5‰。虾苗运到池边后,还要做好温度、盐度检查,将装苗的塑料袋放入池水中,再将池水缓缓进入袋内,袋内水满后再倒袋放苗。
3.虾苗放养密度
计划集中暂养的池塘,可在4月底至5月初,投放0.8cm以上虾苗,10-20万尾/亩,大棚暂养虾苗,条件好的密度可高达50-100万尾/亩,但必须具有充气条件,直接投苗的池塘可根据产量计划和虾池条件,每亩投苗5-10万尾。
4.虾苗的中间暂养
虾苗暂养的优点是:(1)可选优汰劣,水质容易控制,利于集中投饵管理。(2)方便养殖中后期的管理,保证放苗数量和质量,可以准确地投饵。(3)有利于养成池内基础生物饵料的繁殖生长。(4)养成期缩短,减轻了养虾池内有机污染的压力。
一般虾苗暂养,可视水中自然饵料状况投苗5-10天内基本不投饵,以后根据池水中浮游生物量的多少投喂检疫后的鲜活卤虫。每天投喂1次,1-2公斤/亩。虾苗经一个多月时间暂养至4-5cm时,重新计数分池,平均亩投暂养苗3-5万尾,暂养期间每10-15天用含氯消毒剂消毒一次,浓度0.8-1ppm。平均每3天加注新水一次,每次10-15cm,到分苗前,水深达1.5-1.6米左右。大棚暂养虾苗,由于密度高,应及时投喂,虾苗一般只暂养到2-3cm。
四、养成期的管理
1.养成期池内环境因子监测:由于精养高产虾池环境条件变化较快,容易出现意外事故,所以,必须随时注意观察和定期监测,海水温度、盐度、透明度、pH值、溶解氧、三氮一磷、总碱度、化学耗氧量、浮游生物种类、数量、底栖生物,以及养殖水体内虾病病原等。其中温度、盐度、pH值、溶解氧、氨氮、浮游生物种类基本天天监测,每天都有详细的记录做参考。
2.养成期内换水
养虾池内经常更换新鲜海水,可增加池内溶解氧含量,降低代谢毒物的浓度,调整池内生物组成,促进生态平衡,有利于对虾的正常生长。一般虾苗5 cm之前,只加注新水,平均每3天加注1次,每次10-15cm,到7月上旬,水位达2.5-3.0米深。养殖虾体长7厘米左右,开始适当换水,平均日换水20-30cm,通过换水使池水变鲜变活,保证单胞藻类有一定的密度。7 月底以后,对虾体长达8cm左右,用封闭式的内循环养殖方式,池内排出的水进入循环沟,净化沉淀2-3天后,再补充到虾池。换水的原则是:第一,白天少换,傍晚后多换,天晴少换,阴天多换;第二,水色浓或异常并且透明度小于20cm时多换;第三,有风(池水面见波浪)少换,无风(水面似镜)多换;第四,池底转黑有臭味溢出时要多换并投放水环境保护剂。换水时一般先用潜水泵把池底池水抽出排掉,再加入新水,最后投放麦饭石或沸石粉。第五,对虾出现“暗浮头”时多换并开增氧机;第六,发现对虾出现病灶时多换、勤换并进行水体消毒。计划养殖产量200kg/亩以内的,可视池水情况少换或者不换水。
3.饵料及其投喂:养殖前期以鲜活卤虫为主。对虾5cm以后开始补充投喂颗饵。全天投饵5-6次,其中鲜活饵料2次,颗饵3-4次。投喂的鲜活卤虫为新鲜不变质、无污染,远离发病区、检疫合格的鲜卤虫。卤虫每次每万尾为0.6-1.2公斤,颗饵每次每万尾虾0.2-0.3公斤。在高温季节,尽量少投喂,8月后加大投喂量,促其生长。精养池塘投饵要做到合理化,既要保证对虾吃好、吃饱,又要兼顾养殖环境和节约成本。合理投饵遵循的原则是:(1)坚持勤投少喂;(2)腐败变质、不新鲜的饵料不喂,烈日条件下少喂;(3)投饵2小时后残胃率超过20%的适当多喂;(4)对虾大量蜕皮的当日少喂,蜕皮一天后多喂;(5)水质良好时多喂,水质变劣时少喂;(6)不经检疫和来源不明的鲜卤虫不喂。
4.巡池
巡池是了解虾情动态最直接有效的管理手段之一。养殖过程中每天巡池次数至少不低于四次,即分别在黎明、白天、傍晚和午夜各一次。巡池时重点注意(1)观察水情。水色应保持爽、嫩,以黄绿色、浅褐色为佳。透明度在30cm左右,池水无异臭味,有波浪时,冲击面常出现白色泡沫,但消逝较快。若发现水体变红、变暗,手感滑腻,泡沫带色时,采取换水措施。(2)观察对虾摄食和饵料消耗情况。一般以投喂2小时后没有残饵为好。(3)观察虾的活动。虾群巡池游动是饥饿的表现,爬边、侧倒、打转都是疾病表现。(4)留心观察池底颜色和气味。(5)仔细查看闸网是否破损,虾池是否漏水、池堤和闸门是否陷塌等,发现不好兆头立即采取对策。
5.增氧机的作用
在养殖过程中,由于增氧机不停地搅动池水,使池水长期处于流动状态,增强池水上、下对流和增加水体中溶氧含量,促使池中有机物氧化分解,降低池水中有毒物质的毒性,是精养高产的技术保证条件。从6 月中旬开始,晴天下午开增氧机2-3小时,夜间4-6小时,7月中旬开始,增氧机从每天傍晚8:00开至转天早上,大约10-12小时;8月下旬以后,几乎全天开增氧机。遇到闷热无风天气或阴雨天,延长开机时间或昼夜开机,以保证池水内溶解氧在4mg/1以上。
6.养殖水环境的保护
水环境保护是延缓养虾池“老化”进度和保证持续生产的必要措施。“水环境保护剂”是指能够改善养殖水质和底质,促进养殖对象健康生长和发育的物质。一般使用的水环境保护剂有麦饭石、沸石粉、过氧化钙等。养殖中后期,池塘除了7-10天进行水质消毒外,每10-15天使用麦饭石50-100公斤/亩,沸石粉40-100公斤/亩进行水体保护;内循环沟用过氧化钙(50-80公斤/亩)进行消毒,以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生石灰也有保护水质、底质的作用。
7.定期生物学测定
虾池每10-15天进行一次对虾生物体的测定。测定的内容包括(1)对虾的体长。(2)胃饱度,胃饱满度一般划分为四级,即空胃、残胃、半饱胃、饱胃。通常饵料质量高、对虾喜食,摄食2 小时后,饱胃率可达80%以上。若空胃率高,则必须检查原因。(3)检查虾病。目观虾体的体色和损伤情况,镜检有无寄生物、血凝时间等。(4)进行生长趋势分析。通过巡池的日常记录和每次的生物学测量结果综合分析,进行对虾生长情况和趋势分析,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五、养成期虾病的防治
在养殖过程中,要始终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重点预防病毒性疾病和细菌性疾病。除定期进行水体和所用工具消毒外,还应定期投喂药饵,主要抓切断病毒感染途径这一重要环节,包括海水、食物、苗种、底泥等。
(1)病毒性疾病的预防。要经常对虾苗、成虾、卤虫、池水中的桡足类、糠虾、底泥等进行病毒检测,以做到心中有数,对症下药。
(2)细菌性疾病预防:为了增强对虾抗病力,在饵料中添加稳定性Vc、大蒜、呋喃唑酮等药物投喂,并定期进行水体的消毒和保护。
(3)纤毛虫病的治疗:附着性纤毛虫是对虾的主要生物敌害,它们的大量繁殖和寄生,严重影响对虾的呼吸和游泳,也是水中有机物含量过高的标志。发现对虾大量感染纤毛虫后,一是增加换水量;二是硫酸铜和敌菌灵合剂、高锰酸钾等进行治疗。
总之,小池塘、深水位,利用机械增氧是对虾高产的必备条件。在养殖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如:水、苗、饵、管哪一步都要按操作规程严格操作,决不能有侥幸心理,这是养好对虾的关键。
总结各地对虾养殖高产及防病的经验:我们认为,对虾获得高产,决不是某一项技术或几项技术的作用,也不单单是使用了某几种药物的结果,而是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综合防病技术的成功。把过去那种粗放式的养殖方式进行重新调整,将有条件的虾池发展成一批精养小型池。对大型的无防病良策的虾池,可搞鱼虾混养、生态养殖、双茬虾养殖等。各地要因地制宜、灵活运用,进一步完善适宜本地区本单位的对虾养殖病害综合防病技术和新的养虾模式。
南方渔网编辑:庞琪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