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1. 用“生态消毒剂”代替“常规消毒剂”
近年来,出现了一种趋向,不敢使用“消毒剂”,认为“消毒剂”杀菌、破坏生态,其实任何事物都有其好坏两方面,同时,消毒剂又有优劣之分,不应该走向另一极端。事实上,水产上使用的消毒剂已不是真正的消毒剂,“消毒剂”一词应来源于人医及兽医,在人药及兽药书上称之为“消毒防腐剂”,用量很高,如新洁尔灭用量为千分之几用量,是水体“消毒”的一千倍以上。我们做过500毫升/立方米水甲醛在37℃温箱杀灭气单胞菌试验,结果作用24小时后仍能分离出菌来,而我们实际水体“消毒”用25~50毫升/立方米水,可见杀菌作用很小,称作“消毒剂”则是怨枉。那么这些“消毒剂”为什么能治病呢?它们起什么作用呢?我们以漂白粉为例加以分析:
1) 抑菌作用,像抗生素内服一样,抑制细菌的繁殖,给机体抗病及体质恢复提供喘息的机会。
2) 氧化作用,提高了水体的氧化还原电位,降低氨、亚硝酸、硫化氢等还原性有害物质,改善了环境,从而有利于机体抗病力的提高。
3) Ca2+的絮凝作用,使部分有机碎屑、粪便颗粒等沉到水底,有利提高水体透明度,促进藻类繁殖,进一步改善水环境。可见,漂白粉没起“消毒”作用,而是抑菌及改良水质,所以应当防止盲目加大“消毒剂”的用量,避免增大其负作用。
常规“消毒剂”有哪些副作用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 使用后氨等有害物质会迅速升高。据罗国芝等(上海水产大学)试验,二氧化氯使用24小时氨氮升高4.2倍,72小时氨氮升高23.4倍,5天后达到最高,是原来氨氮的36.8倍,持续至7.5天氨氮才降至原来的17.8倍,第13天时仍为原来的1.8倍(详见《水产科技情报》2001年28卷第5期第217-220页)。其它消毒剂也类似这样。
b) 杀灭或抑制藻类。很多消毒剂使用后对幼稚藻类杀伤力很强(如氧化剂),降低藻类的光合能力,甚至用药后引起“倒藻”现象。
c) 刺激性强。常规消毒剂多数分子量小、亲水性强、强酸或强碱、强氧化性或强还原性,造成刺激大,用后诱发或加重病情,也是常见现象。
所以针对以上副作用,我们现在要用“生态”消毒剂代替常规消毒剂。
2. 用降解型底质改良剂代替吸附型底质改良剂
很多底质改良剂多以沸石粉、木炭等吸附性物质为主,使用后能大量吸附水体的氨等有害物质,沉积池底,造成底泥中氨等有害物质迅速升高,进而发生底臭。而降解型的底质改良剂不仅能降解氨氮等有害物质,除臭彻底,而且适用较宽的PH值范围,缓慢溶解,对虾类的刺激性小。
3. 内服微生态制剂为主代替外用微生物制剂为主的方法。
微生态制剂是根据动物正常的肠胃菌群配制而成,在肠道内能定植,不仅能提高饲料转换率,降低粪便中的有害物质含量,而且将活菌持续排入水中,起到稳水净水作用,不会因外用活菌的突然进入破坏生态平衡,而且成本低。
4. 慎用生石灰
生石灰作为提高水体PH值、改良水质、促进藻类繁殖起到一定作用,但正常用量小,起不到抑毒抑菌的作用,使用不当反而有害。下列两种情况禁用生石灰:
1) 藻类丰富、PH值较高的水体,用后常引起碱中毒或藻类的大量死亡,造成死虾。
2) 水臭时禁用,水臭时常有大量的氨氮物质,生石灰使用后PH值升高,会造成分子氨的迅速升高,毒性是原来的数百倍,引起氨中毒。正确使用可选在下雨后的晴天早晨泼洒,每亩1米水深不超过5公斤,以调节PH值。
5. 慎用中草药
一般认为中草药的毒性较低,但是是药三分毒,何况部分中草药毒性也很强,如大黄、五倍子等。若防治对虾病毒病,可选择“清毒散”等中药冲剂,毒性低,疗效好。
6. 勿用抗生素药治病
抗生素药杀菌力较高,内服不仅破坏虾胃肠内正常菌群,引起饵料消化率降低,排出后在水体中残留,还会破坏水生态,引起水变。同时很多抗生素药是蛋白质或核酸抑制剂,影响虾的生长,故生产中除治疗细菌病外,不宜用抗生素药内服或外用。
7. 灵活运用增氧药物
新型液体增氧药物(如双氧水)不仅能增加水体氧气,而且能降解水中的有害物质,不会杀灭水中的藻类及微生物,是生态养殖中取代消毒剂的良好的预防药物。在水质突变、虾类游塘、使用消毒剂前后使用,能缓解水体的缺氧状况,减少消毒剂的副作用,增强虾体的抵抗力。
8. 慎用杀纤毛虫药
杀纤毛虫药如络合铜、硫酸铜、硫酸锌(“纤虫清”等),不仅杀原虫、而且杀藻类及微生物,人为地引起“水变”,严重地破坏生态。而虾易脱壳,因而只要促进虾体脱壳,就能防止纤毛虫的危害。所以一般情况虾池是不用杀纤毛虫的,特别是养殖南美白对虾。
编辑:王宇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