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中国科协副主席、我国海洋渔业资源与生态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启升和中国水产科学院院长张合成一行走进黄海明珠大连獐子岛,考察獐子岛渔业海洋牧场——70余万亩国家一类清洁海域,参观潜水采捕、拖网采捕、底播增值、苗种育成等。对獐子岛“生态系统管理的海洋牧场建设”系统地了解后,唐启升院士说:“生态渔业在中国是大有作为的,獐子岛渔业是一个范例。”
6月16日下午,在獐子岛生态海洋牧场,两位潜水员跳入20米深的大海,5分钟后,潜水员托着两网海底珍品跃出海面。抖开网,虾夷扇贝、刺参、海胆撒满了小船的船头。“我们这里是国家一类清洁海域,海珍品没有污染,可以安全食用。”獐子岛渔业董事长吴厚刚一边拨开鲜活的虾夷扇贝一边说。唐启升院士和张合成院长等几位科学家品尝后,对鲜嫩的海珍品啧啧称赞。
“这是大海最好的回馈,生态是有生命的,耕海,就必须养海,养海,就必须尊敬海、爱护海。”獐子岛渔业董事长吴厚刚说,传统的粗放型、资源消耗型以及生态环境损伤型的渔业生产方式,已经导致一些海域生态受损、增养殖生物种质退化、病害较重、养殖环境局部恶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海洋渔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獐子岛实现了“三个转变”。
“靠海养人”向“靠人养海”转变。公司组织完成了对养殖海域养殖容量和生态容量的调查,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生态环境进行呵护。2004年,与大连水产学院合作的海洋牧场建设项目,投入3000多万元, 利用物理与生物的方法与技术,营造海藻场,修复与优化海珍品生物生活、栖息场所,设置人工鱼礁、人工藻礁,对刺参、海胆、皱纹盘鲍、扇贝等海珍品的栖息环境进行修复与优化。
“浮筏养殖”向“底播增殖”生态养殖模式转变。底播增殖使得海珍品在较深的海底生长,生长过程接近自然生长状态,产品具有天然、无污染。公司已形成了底播虾夷扇贝、海参、鲍鱼、海胆、海螺、浪蛤等海珍品规模化养殖,滚动收获面积达30余万亩。
“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公司依靠科技对确权海域的增殖开发深度已超过40米,养殖区域从内湾延展到了深海,养殖品种也从单一的、附加值低的品种向多品种、附加值高的海珍品转变。公司每年向海底自然投苗超过20亿枚,价值达1亿元,确保海洋生态平衡。
种苗的质量直接决定出成品的质量。经过技术人员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獐子岛在自然采苗上取得重大突破自然采苗。2007年又连续获得成功,虾夷扇贝自然采苗一项就获得野生苗种9亿枚。通过自主研发和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合作研发相结合的方式,獐子岛开展了“良种工程”,提高公司育苗的技术水平和苗种的质量。2006年1月,公司投巨资建设的国家级虾夷扇贝原良种厂正式投产,公司的苗种产业向规范化、规模化发展。目前,公司正在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大连水产学院等国内外科研机构开展虾夷扇贝、栉江瑶和硬壳蛤等品种育苗技术研究。
海水养殖业易受天灾影响,獐子岛渔业还建立海洋牧场环境灾害预警机制,獐子岛渔业拥有自己的养殖海域海洋环境因子(水温)检测预报预警系统,可以对海域灾害预报预警。2005年,獐子岛投资200余万元,建立了海洋生物实验室和建造了一艘监测船,每半个月对所辖增养殖海域的水质、微生物等指标进行一次全面检测;5月至9月高温期间,每月由国家赤潮生物监测中心对可能出现的有毒浮游生物、贝毒素、污染物等进行两次跟踪监测。到目前为止,公司环境水质监测制度建立率达到100%。被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确定为适宜养殖海域,成为了国家级海珍品增殖和海岛开发利用示范基地。
目前,獐子岛渔业已经成长为国内最大的海珍品底播增养殖企业和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公司在渤海、黄海、东海建立了底播增养殖基地,拥有远离大陆56海里的国家一类清洁海域70余万亩。獐子岛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海参、鲍鱼、虾夷扇贝取得了“无公害食品”、“AA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国内食品安全方面的三大主要认证,并被认定为“原产地标记产品”。
“生态是有生命的”已经成为獐子岛渔业的企业文化,每一个獐子岛人都牢记:“我们要做有责任的新渔民。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生命一样去呵护獐子岛海域生态的生命,绝不容许任何行为和组织破坏它;我们要改变过去盲目式经验式的操作方式,要用‘工业化’思维去研究它,了解生态生命的承受容量;我们要反思过去一些鲁莽的建设行为,用科学的态度去恢复海底生态环境……”
南方渔网编辑:柳凡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养殖综合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