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栋栋大棚上,披着银光闪烁的光伏电板;大棚内,是基于物联网技术和水循环处理的高密度绿色渔业养殖。9月16日,走进位于沿海经济区方东垦区的“智慧渔光”项目区,融“新能源”“新渔业”于一体的“双新”产业令记者大开眼界。
躬耕海边“捕光”、养鱼的是三位留美博士:在自动补偿精密加工技术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的杨言华,软件及信息应用领域的杰出专家叶林,在先进陶瓷领域具有超过10年研发和产业化经验的刘先兵。他们都是弶港渔民的儿子,对大海、对家乡,有着浓得化不开的情结。前两年,东台沿海“风光渔”互补产业基地赚足了眼球,也引起三位博士的高度关注。三个人优势互补,创办江苏昀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黄海之滨点亮了“智慧渔光”。去年岁末,一期工程62栋高效渔业养殖光伏大棚及配套设施全面建成,6兆瓦分布式光伏电站并网发电;今年5月,先期完成的高效工厂化设施渔业示范大棚首期投放鳗苗。目前,运营情况良好。
走进“渔光大棚”,记者见识到了不一样的养鱼方式。
两栋相连的大棚之间,是一间面积不大却很精致的控制室。监控屏上,实时显示大棚内水处理及养殖池内的各项指标。当班员工陈玉龙告诉记者,他的任务就是及时记下水位、PH值、温度和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含量等数据,并相应作出修正或调整。大棚养殖区内,12个高高架起的不锈钢养殖池里,游曳着一条条手指粗细的鳗鱼。养殖池连着水处理系统循环往复,水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大棚左侧角落里的几个看上去不起眼的装置起着特别的功效:一只流线体的蓝色“大瓶子”是氧气发生装置;两只方方的“盒子”分别是水温调节装置和杀菌处理装置。
杨言华介绍,苏北地区鳗鱼生长期大约需要一年半时间,在“渔光”大棚内,生长期只需要8个月左右,而且饲料转换率较之普通养殖要提高50%以上。他测算,一栋“渔光”大棚投资约需250万元,剔除各类支出,养殖鳗鱼年收入在300万元左右。此外,一期工程光伏电站年均发电2415万度。
按计划,昀汇“智慧渔光”项目最终将建成1000栋光伏大棚,进行鱼类、虾类、蟹类及藻类的育苗、育种和养殖等。眼下,三位博士正谋划着采用“众筹”模式,通过示范引导,带动父老乡亲参与,让“智慧渔光”成为全弶港人共有的“聚宝盆”、共同的大产业。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养殖综合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