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水产养殖业是我国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渔业发展的主要增长点。据统计,截至2014年11月末,全国水产品总产量5378.2万吨,同比增长2.4%。其中,养殖产量4006.3万吨,同比增长4.4%。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如何突破土地海域受限、资源紧缺的瓶颈,推进渔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成为我国渔业现代化发展持之以恒的目标。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将工业化的理念运用到水产养殖中,不仅可以摆脱传统养殖业受自然环境的束缚,生产环境易于控制,还保证了水产品的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所谓工厂化水产养殖是通过人工调控养殖环境各项理化因子,对适宜的养殖品种开展流水高密度养殖,实现高产高效的一种高技术、集约化养殖方式,完美融合了工业化与信息化。在水产养殖中引入工业化理念,应平衡好发展与可持续的矛盾。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与传统养殖方式相比,具有节水、节地、高密度集约化和排放可控的特点,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水产养殖方式转变的必然趋势。
联合国已确认,由于全球捕捞业衰退,今后将以养殖为先,全世界必将会走上一条高端养殖的发展道路。据联合国FAO预估,生态高效循环水养殖技术的规模化推广应用,将保障水产养殖业在未来动物源食品生产领域快速增长。
近些年来,党和国家为了推进产业改革,相继提出了节能减排、优质高效、转型升级、循环经济、粮食安全等一系列措施目标。2013年3月8日,《国务院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提出“推广深水抗风浪网箱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装备,鼓励有条件的渔业企业拓展海洋离岸养殖和集约化养殖。”该意见的发布为海洋渔业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助力,促进了渔业现代化的大发展。
工厂化养殖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它的技术基础来源于内陆海洋水族馆技术、自动化水族箱技术和流水高密度养殖技术。到上世纪80年代,已有17个国家和地区从事循环水养殖,而我国则在上世纪90年代初才在“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
是不是说起步晚,我国养殖工业化发展的速度就落后了呢?其实不然。2014年10月16日,在“中国高端养鱼模式构建与可持续发展科技论坛”上我国鲆鲽类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雷霁霖院士曾指出,我国现已有半循环、全循环,或两者兼而有之的模式。装备有进口的,但较少,也有各家自行研制的,还有在引进国外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进。总之,目前装备不统一,尚未实现标准化生产。
他以鲆鲽类工厂化养殖举例说明,在养殖规模上,就鲆鲽类体系的初步统计来看,现有600多万平方米的工厂化养殖面积,真正提升到半循环或全循环养殖的大概只占到总量的15%左右。虽然目前高端养殖模式的普及率还不够大,但它毕竟是国产化的样板工程,推广前景广阔。有些样板企业,在开发多元品种、养殖密度、产品质量和养殖效果方面已经接近一些欧洲企业的水平。
对于如何构建现代化的水产养殖业,雷霁霖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组织的“2014年渔业院士专家广东行活动”中,作了题为《发展中国现代水产养殖业的战略思考》。他在报告中指出,在海上方面,可以工业化养殖思路为指导,构建“海陆联动”的“耕海牧渔”、“海上粮仓”等多元生态养殖大产业;在岸带方面,可建成高度可控,适度集约化,人工生态型、绿色环保的养殖工程系统。
对于未来养殖工程的发展,雷霁霖提出了自己的预测,新概念的水质处理、精准化应用技术、标准化、信息化的云计算和大数据管理技术将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工板块将推动整个产业链的稳速、提质、增效。一个节能减排、优质高效、生态文明的高端养殖模式将会迅速出现在我国海淡水养殖的主产区。在普及工业化养殖的前提下,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海水鱼类养殖年产量将于现在的120万吨上升到160万吨以上,工业化养殖的贡献率将达30%;至2030年,年养殖总产量将达300万吨,工业化养殖将达100万吨以上。
由此可见,平衡了发展与可持续的工业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必将取代传统的养殖方式,这不仅是产业提速的主要途径,还是节能、减排的现代化要求,更是对资源循环再利用延伸和拓展。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