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上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发布时间:2015/1/1 10:00:42 来源:《当代水产》 编辑:秋水
我来说两句(0)
核心提示: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和高效特色养殖的推广,对水质调节和病害防治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种新技术不断推广应用。一些从其它领域引用过来的技术,以及水产发展过程中创新出来的技术,由于养殖环境的
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和高效特色养殖的推广,对水质调节和病害防治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种新技术不断推广应用。一些从其它领域引用过来的技术,以及水产发展过程中创新出来的技术,由于养殖环境的复杂性和自身产业的特点,加上养殖户缺乏相关的知识,在技术应用上有时候存在误区,并不能达到理想的预期效果。根据笔者在养殖生产上了解的情况,目前在养殖上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底层管道充气增加溶氧 管道充气是工业污水处理的一道工艺,水产上过去主要用于苗种繁育。因部分工业污水含有易氧化的化学物质,充气处理效果良好,近几年水产上应用的底层管道充气增氧吸收了工业曝气头出气孔细密化的工艺,扩大了空气和水面的接触。水产上增氧设施类型有叶轮式、水车式、管道充气式,根据上海渔业机械研究所丁永良研究员2001年的研究结论,三者每小时每kW增氧量分别为1.8~2.6kg、1.6~1.8kg、0.6~0.8kg,通常情况下,前两者(搅水)增氧效果大致是后者(空气接触)的2~3倍以上。养殖水体中的氧气80%来自水体的光合作用,空气中的氧气直接溶入量有限。氧气占空气总量的1/5,输入水体后大多数仍然以气泡溢出。夏秋季高温期间,蟹池管道充气夜间能提高底层溶氧至1.5ppm,比没有开机增氧的池塘大约高出1 ppm左右,总体上仍呈缺氧状态。
曝气点密布,且气泡细微化
现阶段应用的管道增氧设施虽然大量增加了气泡与水体的接触面,但同水体表面与空气接触的面积相比仍然有限,若接触就能溶入大量氧气,水产养殖就不存在缺氧的问题,管道充气只能是提高溶氧的一种辅助手段。在鱼池仍然要用叶轮式增氧机,解决蟹池溶氧关键是培育层次高低分明的水草,当水体缺氧时,河蟹自动沿水草向上攀附,栖息于水草的中上部,呼吸到足够的氧气。 采用管道充气增氧,需要增加管道出气孔的密度和提高设施配置功率。目前配置0.2~0.3kW/亩增氧作用不明显,至少需达到0.5~0.8kW/亩,且出气孔要尽量细小化,在小面积的苗种培育池和高效养殖池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常规品种养殖大面积应用成本太大。 宜兴市官林镇养殖户史敖声,2.8亩蟹种池,管道充气总功率3kW,放养大眼幼体7kg,6~10月夜间和不好天气坚持开机增氧,年终蟹种产量达到920kg,亩均净利1.1万元。以前放养大眼幼体数量少,配置功率小,中后期蟹池时常缺氧,围捕率低,产量提不上来。据他说,近两年的蟹种产量将近是过去的3倍,规格整齐,活力好,只要对养殖环境进一步改善,养殖产量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使用微生物制剂改善水质 自然界广泛生活着各类微生物,因个体小、重量轻,可随水和空气流动,向四处传播,无处不在。在一定的区域内,各种微生物内部互相作用,或共生、或竞争,处在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中。微生物的另一个特点繁殖速度快,一般情况20min繁殖一次,理论上按此速度48h繁殖144代,后代总重量相当于4,000个地球。水产上使用的有益菌是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的,类型有光合菌、芽孢菌、硝化杆菌、蛭弧菌,或几种菌的混合体(EM),亩使用量粉剂几克到几十克,水剂0.5~1kg。有益菌动物内服,或植物施用在小区域内很容易形成优势。池塘水体是一个开放的大环境,内含各类细菌,包括有害菌和有益菌,形成了与池塘环境(温度、pH值、营养源、能量等)相适应的动态平衡。由于细菌繁殖速度极快,各类细菌已经充分利用了池塘内的各种因素,人工添加有益菌形成突出优势有一定的难度,且这种优势因固有的环境作用很快就会消失,回到以前的平衡状态。 改善池塘水质重点是泼洒药物调节水质,降低水体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物及有机质,提高透明度;使用微生物制剂最好是水体消毒后,各类细菌未大量繁殖之前泼洒,便于有益菌形成优势,效果要好于其它时间的使用。 3、内服抗菌素防治河蟹病害 水产上使用的抗菌素均是从兽药,甚至人药转化而来。世界上药物开发遵循一个原则:从水体不溶性→易溶性,如恩诺沙星→盐酸恩诺沙星、碱性恩诺沙星。药物只有易溶于水,才能易溶于血液,药物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发挥治疗作用。不溶于水,也就不溶于血液,也就达不到治疗效果。河蟹摄食缓慢,一次投饲后摄食时间长达3~12h。与鱼类吞食方式不同,投饲机泼散的饲料能迅速进入鱼体内。颗粒饲料投入水体中由硬性粘结状态变成软性分散状态一般约半小时,颗粒饲料投入水中后添加的药物绝大部分溶解到水体中,无法进入河蟹体内。 河蟹病害防治的重点是通过水草的种植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水草总量控制(占水面的50%~60%)、多品种组合、高低分布、疏密适宜,既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满足河蟹对水质和溶氧的需求;又提供喜食的植物饲料,满足河蟹杂食性的营养需要;其次是做好平时水体消毒。一旦河蟹得病,迅速进行彻底的水体消毒,内服药物以中草药为主。 一些维生素也存在同样的情况。河蟹饲料主要是颗粒饲料和冰冻海鱼,两种饲料在加工和贮存过程中维生素大量损失。河蟹养殖易缺乏维生素,导致生长缓慢,病害增多,特别是病毒性的颤抖病。维生素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两类,在饲料中添加水溶性的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维生素C,同样达不到补充的目的。在蟹池中移植苦草、轮叶黑藻、浮萍等河蟹喜食的水草是补充维生素最有效的途径。只要养殖各个阶段水草分布合理,且有一定数量河蟹喜食的水草,可以做到河蟹养殖全年无病害。蟹病发生后,及时投喂水草,能降低河蟹的死亡量,增强药物治疗效果。 高密度养殖,水质易恶化,病害增多。宜兴市乡镇渔业技术员王大吉养殖河蟹17亩,始终突出水草管理,搞生态养殖,遏制病害发生。水草组合以伊绿藻为主,轮叶黑藻、苦草、微齿眼子菜为辅(约占水草量的15%),年初促水草生长,春夏控水草密度和高度,保持水草与水草之间有空隙,低于水面0.3m左右,达到留存水草生长有力,净化作用强,水质始终处于良好状态。轮叶黑藻、苦草等不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还含有多种药物成分,如大量的多糖、上百种皂甙、甾醇、黄酮类等,这些物质具有抑菌、消炎、解毒、强壮等功用;适宜的水草密度和高低不同层次的分布,不仅降低了水草夜间呼吸耗氧,也避免了河蟹底层缺氧。适宜的水草不仅增强了河蟹的免疫能力,也明显促进了生长。该养殖户近几年河蟹产量一直处在120~140kg/亩,平均规格达到160g/只,亩均效益在6,000元/亩以上。 4、化学增氧剂的使用 10多年来增氧剂广泛使用,它的主要成分为过碳酸钠,过碳酸钠与水反应生成氧气,2个过碳酸钠分子释放3个氧分子。从过碳酸钠的分子式可以计算出纯品过碳酸钠有效含氧量为7%,养殖上使用的商品增氧剂需添加辅料,一般含氧量还不到7%。目前水产上通常使用量为1kg/亩,鱼池深度在1.5~2.5m,使用一次增氧剂增氧量仅为70g/亩,也就是提高水体溶氧量0.04~0.07mg/L,与鱼的需氧量相比几乎不起作用;在蟹池由于夜间水草的巨大的呼吸耗氧,化学增氧量瞬间就能消耗结束。 平时养殖期间使用水质改良剂、或水体解毒剂替代增氧剂,改善水质,降低水体中的有机质,减少水体耗氧量,作用优于直接使用增氧剂。高产养殖鱼池存在缺氧风险,需储备增氧剂,一旦遇到缺氧,在局部高剂量(10kg/亩以上)泼洒增氧剂形成小面积的高溶氧区,让鱼类集中度过危险期,这是化学增氧剂最大的用处。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