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疣吻沙蚕(Tylorrhynchus heterochaetus)又名疵吻沙蚕,在广东和广西一带俗称禾虫、福建一带称流蜞,我国主要产于广东、广西和福建三省。通常栖息于咸淡水交汇的沿海或河口的稻田或浅滩淤泥沙质土中,以单细胞藻类和动植尸体腐屑等为食,能有效利用淤泥中的营养成分,属杂食性动物。疣吻沙蚕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药食俱佳,在广东、广西、福建、香港、澳门及东南亚等地大受食客追捧;但因栖息地破坏、过度捕捞、水环境污染等,导致天然资源量锐减,价格随之攀升,近几年市场价格高达80元/斤~120元/斤,人工增养殖开发潜力巨大。
目前在国内疣吻沙蚕天然资源较好、水域污染较轻的地区(如中山神湾、阳江东城)已进行人工围滩护殖,取得良好经济效益,但因人工繁殖技术没有得到解决,人工护殖完全依赖于天然苗种,限制了这一品种的开发利用。笔者于2013年9月至12月进行了疣吻沙蚕人工繁殖的初步研究,现就疣吻沙蚕的人工育苗技术总结如下,并针对其中几个关键问题进行探讨。
一、繁殖习性
疣吻沙蚕对温度和盐度的适应能力都较强,水温低至3℃时成体仍能存活,水温低至10℃时疣足幼体和刚节幼体仍能存活;刚节幼体和成体可生活在0‰~25‰的水中,疣足幼体可生活在0‰~18‰海水中。
疣吻沙蚕为雌雄异体,无明显的生殖系统,仅在生殖前期形成生殖腺,性细胞成熟后落入体腔,在繁殖期排出精卵进行体外受精。其一年之中有两个繁殖季节,分别是农历四、五月和农历九、十月的大潮期。性成熟的个体在大潮期集体浮游于水面,排出精卵完成自然受精之后沉入水底相继死去。受精卵随潮水漂浮到江河入海口孵化,水温20℃~28℃时,3天~5天后幼体孵出,孵化后的疣足幼体(游毛幼虫)营浮游生活,4天~7天左右后随潮水洄游到咸淡水交汇处并潜入泥沙中生活,一般6个月左右就可发育至性成熟。
二、育苗流程
1.亲本来源
疣吻沙蚕经过变态成异沙蚕体时,表明已最后性成熟,可用于人工繁殖。此时体长已缩短至原体长的1/3左右,宽度加宽1倍左右而且更扁,腹部和疣足发白,产生宽扁的桨状刚毛,此结构适于在海水中快速游泳。异沙蚕体在外观上身体分为三部分:前区(匍匐区)、中区(游泳区)和后区(尾部)。
疣吻沙蚕亲本一般可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在沙蚕繁殖高峰季节从沿海河口滩涂采集性成熟异沙蚕体;二是在繁殖季节来临之际,利用充分生长将要变态成异沙蚕体的个体进行人工强化培育,每天投喂小球藻、扁藻、海洋红酵母和对虾配合饲料等3次~4次,使其变态成异沙蚕体;三是在上市的季节,到当地的农贸市场购买起捕的活力较强的异沙蚕体。
2.雌雄鉴别
疣吻沙蚕变态后雄性异沙蚕体游泳区疣足背须上有乳突,尾部呈暗红色,中间有一条纵向乳白色带,在放大镜下观察,肛门周围有菊花状乳突。雌体背须光滑无乳突,尾部呈青绿色。人工繁殖时雌雄配比为3︰1左右比较适宜。
3.设施准备
育苗前用30mg/L的漂白粉彻底消毒蓄水池、供水管道、亲虫培育池、孵化水槽、育苗池和使用工具。将准备好的泥土和细沙用50mg/L的漂白粉消毒,在育苗池底铺3cm~5cm,泥沙比为7︰3。
4.育苗用水
育苗用水须经过严格的沉淀、消毒、过滤等预处理过程;育苗用水先注入沉淀消毒池,加30mg/L的漂白粉消毒;沉淀曝气7天以上,待余氯散尽后;再将经沉淀消毒后的水通过沙滤池过滤,然后注入蓄水池待用。蓄水池中的水在使用前要检测余氯、氨氮、亚硝酸盐等含量是否超标,若超标则通过曝气和泼洒光合细菌将其去除,以保证淡化用水清洁、无毒、无害,符合育苗用水要求。各育苗池进水口再套400目筛绢网袋,杜绝原生动物对受精卵的危害。淡水可利用经过充气暴晒的自来水或井水。育苗用水的盐度调配至13度,水深0.8米,自然水温24℃~28℃,pH值7.5~8.5,保持连续充气。
5.产卵与孵化
将亲沙蚕放在孵化池的网箱中,每只网箱放0.5kg~1kg异沙蚕体,让异沙蚕体快速游动、自然产卵排精。经6小时~12小时产卵排精后,将匍匐于产卵箱底的异沙蚕体和网箱移去,进行原池孵化,用海水洗卵几次,洗去多余的精液,以免影响孵化率。在育苗水中施EDTA和抗生素各2mg/L。保持连续均匀充气,充气量保持在每分钟达到总水体的1.5%左右,每隔2小时搅底1次,防止受精卵下沉,以免缺氧死亡。幼体出膜后用300目筛绢网收集,分池培育。
6.幼体培育
(1)三刚节疣足幼体。在水温26℃~28℃的情况下,约48小时即可孵出三刚节疣足幼体,幼体各部有纤毛,此时期幼体营浮游生活。幼体以体内的卵黄油球为营养,所以不需投喂饵料。
(2)四刚节疣足幼体。三刚节疣足幼体再经2天左右进入四刚节疣足幼体期,此时幼体的消化道开始贯通,卵黄油球逐渐消失,需及时投喂开口饵料。饵料以活饵为主,如小球藻等个体较小的单胞藻,先小后大,单胞藻5万/mL~10万/mL,另添加海洋红酵母1g/m3水体,不足时再添加螺旋藻粉1g/m3。每天9:00和17:00各投喂1次。在育苗前15天预先开始单胞藻的培养,保证能随时为幼体提供新鲜和充足的饵料。
(3)五刚节疣足幼体。当发育至五刚节疣足幼体后,可以适当再投喂鸡蛋黄、虾片或鱼粉等补充营养,投喂前需经300目洗料袋搓洗饵料,根据幼体摄食情况酌情投喂。随着动物性饵料增加,可适当增加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制剂以改善水质。五刚节疣足幼体身上的纤毛逐渐减少,开始转入底栖匍匐生活,需及时把幼体转入已铺好3cm~5cm附着基的育苗池进行培育。
三、关键技术探讨
1.环境因子对催产的影响
据报道,在自然条件下,多数海洋多毛类沙蚕科动物在性成熟变态成异沙蚕体后有群浮并释放配子的现象,影响群浮的因素有温度、潮汐、盐度、月相、日照等。雌雄配子同步成熟、异沙蚕体同步群浮、雌雄配子同步释放对沙蚕科动物的种群繁衍有着积极意义,也是人工繁殖的必要条件。自然条件下,疣吻沙蚕在繁殖季节表现出半月相型群浮周期,即每月两次的群浮高峰,只在新月和满月附近几天内出现群浮。笔者通过试验发现:如果温度低,即使其它条件满足也不会出现群浮,这说明温度是控制群浮的第一决定因子。当温度条件适宜,把疣吻沙蚕异沙蚕体存放于淡水中,则没有明显群浮的现象;如果把异沙蚕体转入适宜的海水中,则群浮活动加剧,且在日落后3小时~5小时达到高峰,这说明适宜的盐度是诱导群浮的重要因素,且日照变化对群浮有影响。
推测疣吻沙蚕群浮的机理和模式大致如下:温度是控制所有生理活动的决定因素;温度控制脑神经激素的分泌而影响配子发育;盐度是刺激性信息激素释放的决定因子,潮汐、月相变化的实质是盐度的变化;日照变化反映的是生物钟的变化。总之,温度控制疣吻沙蚕的群浮季节,使其群浮表现出每年2次的年周期;潮汐变化使其群浮表现出半月相周期;而日照变化控制其群浮的日周期;在这些因子的共同作用下,使疣吻沙蚕同步群浮。
2.开口饵料的配比
据试验结果显示:使用小球藻、螺旋藻粉、海洋红酵母混合饲料作为开口饵料效果较好,而单独投喂的效果较差。开口饵料的投喂时间一般为孵出后第4天,此时疣吻沙蚕幼虫处于四刚节疣足幼体期,此时幼体的消化道开始贯通,卵黄油球消失,需及时投喂开口饵料。由于疣吻沙蚕幼体个体小,对饵料粒径要求严格,所有开口饵料需用400目洗料袋洗滤。所投喂的小球藻可于育苗前在水产饲料或药店订购藻种(注意藻种的保存有效期),育苗前人工培养待用;螺旋藻粉营养价值好、但价格较高,可少量投喂;海洋红酵母因在水中易发酵败坏水质,应该合理控制投喂量。开口期饵料投喂建议投喂量为小球藻5万个/mL~10万个/mL、螺旋藻粉1g/m3水体、海洋红酵母1g/m3水体。
3.底质对附着的影响
疣吻沙蚕在五刚节疣足幼体时游泳纤毛已基本消失,幼体开由浮游生活转入底栖生活,此时应及时把幼体转入水质条件相同、并已铺好附着基的育苗池(不建议在原池直接投入附着基,因为泥浆或细沙使水体瞬间变得混浊而影响附着效果)。
在试验中,第一组用细泥、细沙混合物(7︰3)作附着基时,投入五刚节疣足幼体1 d后开始有少量苗附着,苗的成活率最高、发育最好;第二组用细泥作附着基,投入五刚节疣足幼体1d后开始有少量苗附着,苗的成活率较高和发育状况不如第一组;第三组用细沙作附着基,投入五刚节疣足幼体2d后开始有少量苗附着,苗的成活率较高和发育状况不如第一组和第二组。细泥中营养成分较高、泥质松软,用泥质底可减少疣吻沙蚕潜入洞穴时的能量损耗及擦伤,但泥质易导致底质污染;而沙质较硬、但透气性好,以沙质底可防止底质污染,但底质较瘦、幼体易擦伤。泥沙混合物可综合二者的优点,因此,在疣吻沙蚕的苗种培育中建议采用细泥、细沙混合物(7︰3)作为附着基为好。
4.苗种淡化的操作
疣吻沙蚕在发育至四刚节疣足幼体后就开始逐步进行淡化,苗种的淡化是幼体培育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苗种淡化用水须经过严格的沉淀、消毒、过滤等预处理过程(参见育苗用水处理过程)。苗种的淡化过程中,要控制好淡化的进度,速度太快,超出疣吻沙蚕幼体自身调节的能力,就会造成苗种死亡;速度太慢,淡化时间延长,不但增加成本,而且水质恶化易引发疾病或死亡。一般在7天~l0天内完成全部的淡化过程为宜,遵循“前快后慢”的原则,但一天内盐度变化不能超过2‰。
淡化一般要求在白天进行,日落前完成。每天淡化开始前1小时,全池泼洒l mg/L的可溶性维生素C和2 mg/L的葡萄糖,以提高苗种的抗应激能力。控制好进水速度,尽量延长当天的淡化时间,减少苗种的应激反应。淡化过程中,在饵料中加入3%的光合细菌拌喂。应控制好投饵的速度和次数,每昼夜投喂2次,控制好每次投喂量,每次以1.5小时内吃完为宜。坚持“投饵时不淡化,淡化时不投饵”的原则。
5.日常管理要点
(1)换水:育苗用水经过预处理,进水口再套400目筛绢网袋,以杜绝原生动物对受精卵的危害。四刚节疣足幼体期前日添加水量5~10cm,后期日换水1次,换水量为1/3(注意换水与淡化结合进行)。之后随投饵量增加,残饵粪便会败坏水质,应加大换水量。底栖阶段后,每天7:00排水,留2cm水深,经3小时后,慢慢加水至30cm。八刚节疣足幼体期后,可换用80目筛绢网,否则粪便难以换出。
(2)充气:幼体对溶氧的需求量较大,水中溶氧应保持在5mg/L以上。五刚节疣足幼体前幼体营浮游生活,但此时苗种运动能力较差,容易随气流出现扎堆上浮的现象。因此在配置增氧设备时,首先要保证稳定充足的供气量,其次要使充气点均匀分布,保证水体都处于运动状态,没有死角,避免苗种或卵在死角处大量聚集,造成局部缺氧。当幼体底栖后,可以适当降低充气量。
(3)幼体密度:在保证充气良好的情况下,受精卵的孵化密度在1万粒/L~2万粒/L;三刚节疣足幼体时为0.1万尾/L;四刚节疣足幼体时为5万尾/m2;五刚节疣足幼体时为1万尾/m2~2万尾/m2。随着幼体的个体增长,密度应进一步降低。
(4)敌害防治:原生动物、摇蚊幼虫(孑孓)、水生昆虫等是疣吻沙蚕人工育苗中最大的危害,会嗜食受精卵甚至钻入卵膜内残食胚胎,有时还会寄生于幼体体表,危害受精卵和幼体。因此,在疣吻沙蚕的育苗中一定要防止原生动物的侵害。杜绝原生动物危害,一是育苗用水要经过严格的预处理;二是要进行亲体消毒、卵的清洗消毒;三是在育苗池上方加盖40目的尼龙网,防止蚊虫在育苗池产卵;四是用作附着基的底质要经过50mg/L的漂白粉消毒或直接经过煮沸消毒。
(5)苗情检查:主要了解受精率、胚胎发育情况、敌害生物危害情况等。正常受精卵早期油球清晰可见、胚胎内结构有流动质感;膜内担轮幼虫期时,胚胎在膜内应转动自如,有活力,显微镜下可见纤毛环“转动”;三刚节疣足幼体时重点检查幼体活力和疣足上的刚毛是否脱落;四刚节疣足幼体时重点检查幼体消化道的发育情况,消化道是否贯通、胃是否饱满、肠道蠕动等情况;五刚节疣足幼体时游泳纤毛已基本消失,幼体转入底栖生活,这时应及时转池到投放好附着基的育苗池进行培育。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