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俗称赤翅仔的黄鳍鲷是肉质细嫩的海水鲷科鱼类,价位中上,池边价110元/台斤,养殖成本约75-80元/台斤,但养殖期长达两年,加上市场消费有限,目前全台仅有60个养殖户,养殖面积30公顷,非正式统计年产约300余吨。 文/图台湾《养鱼世界》郑石勤 黄鳍鲷为棘鲷属的8个品种之一,鲷科鱼类广泛分布于全世界各大洋之热带及温带沿岸的浅水区内。分类学上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鲈亚目Percoidei,鲷科Sparidae鱼类。全球鲷科旗下分34个属共130余个品种,而台湾分布的鲷科鱼类有7属17种,黄鳍鲷为其中的棘鲷属里的8种鱼类之一。 黄鳍鲷拉丁学名:Acanthopagruslatus,俗名:赤翅仔、乌鯮、黑腊、黄鳍、黄翅、黄颊、白结,英文:Yellow-finnedblackporgy、Yellowfinseabream、Yellowseabream。 本鱼属于热带、温带沿岸杂食性底栖鱼类,主要栖息在泥地或砂质底地形之陆棚或沿岸海域,最大深度可达50公尺左右,亦会进入河口或淡水域中。幼鱼时期栖息在湾内平缓之半淡咸水域,以多毛类、软体动物、甲壳类、棘皮动物及其他小鱼为主食,每年9至11月为产卵期。 鲷科鱼类外型类似笛鲷科或石鲈科,但鲷科的体型较高,更侧扁。黄鳍鲷两眼间具黑带,侧线起点仅具一小黑斑,腹鳍、臀鳍及尾鳍下半部为鲜艳的黄色。外观和黑鲷(黑格)、黄锡鲷(枋头)类似,一般长约20至30公分,最长可达50公分。 香港广东称为黄脚鱼立
赤翅仔(黄鳍鲷)在1980年就已由水试所澎湖分所完成人工繁殖技术的研发
煮汤的黄鳍鲷卵绵密细嫩、入口即化,极为美味
黄鳍鲷腹鳍呈黄色,因此在香港有“黄脚”之名,广东养殖户俗称这条鱼是鱼立鱼,有的地区称为黄脚鱼立或黄丝鱼立。 《香港海水鱼故事》作者尤炳轩在书中指出,香港海域中有十多种的鱼立鱼,黄脚鱼立算是一种中价鱼种,虽然大部分鱼立鱼品种是海鱼,但黄脚鱼立却能适应半咸淡水质。在食法方面,体积在半斤至十多两的黄脚鱼立,肉质绵化味鲜,绝对是清蒸的材料。如你走运遇上一条水分及油脂饱满的黄脚鱼立(一般在产卵前),清蒸后鱼肉呈半透明状,肉味香甜、入口即化,妙不可言,比东星斑不知好吃上多少倍。可惜的是,这种极品黄脚鱼立却是可遇不可求。 黄脚鱼立另一个有趣的特征是西澳大利亚的品种头部较圆钝,尾鳍颜色全是橙黄;在香港以及其他亚洲区水域的黄脚鱼立之尾鳍,则只有下部是鲜黄色,这例子展示了同种的地域性差异现象。 1980年水试所人工繁殖成功
黄鳍鲷臀鳍有一条又尖又长的硬棘,捕抓时要特别注意
黄鳍鲷主要在云林、嘉义沿海一带以陆上鱼塭养殖,业者说嘉义东石有“赤翅仔巢”之称
鲷鱼体型优美、大小适中、肉质鲜美,传统上是台湾民众喜爱之高价鱼。早期天然渔获量除供应国内消费外,且外销至日本、香港等地,但自1980年代起,渔获量逐年减少,鱼价因供需失衡高涨。 水产试验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林金荣主任指出,在人工繁殖成功以前,养殖所需的鱼苗均由澎湖海域、台湾西部沿岸所捕获的海苗供应,因受天候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所以采捕量供不应求,使养殖发展受到限制。水产试验所澎湖分所(现水产试验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有鉴于此,于1976年起研究鲷鱼人工繁养殖,1977年在西屿乡大果叶海上箱网中首度养殖嘉鱲鱼成功,隔年黑鲷及嘉鱲鱼人工催熟、采卵及育苗成功,1979年农发会(农委会前身)将“鲷鱼人工繁殖”列为重点计划,补助澎湖分所继续研究发展,1980年完成黄鳍鲷之繁殖孵化。 黄鳍鲷先雄后雌 鱼类依照性别来区分,可分为雌雄异体及雌雄同体。所谓雌雄异体鱼就是公鱼或母鱼一生性别都不会改变,在公鱼的腹腔中只有精巢,而母鱼则只有卵巢。雌雄同体鱼则是在一尾鱼的腹腔中同时有精巢和卵巢,这类型的鱼又可分为三种:雌性先熟型、雄性先熟型、同时成熟型。 黄鳍鲷是属于雌雄同体的雄性先熟型,鱼会在两岁时转为雌性。研究已确定黄鳍鲷的一龄鱼已具有产精能力,虽然都是雄鱼,但体内同时具有卵巢组织,不过发育缓慢。黄鳍鲷到了两岁便开始变性,约有三成到五成的鱼可自然变成雌性,到了三岁有八成的鱼会变成雌性。 一龄鱼为具有产精能力之功能性雄鱼(Functionalmales),同时存在之卵巢组织占全生殖腺之比例很小,以卵原细胞和卵母细胞为主,缓慢发育,会性转变成雌鱼者,卵细胞在8月份开始有卵黄生成。 黑鲷和嘉鱲也是雄性先熟型的鲷科鱼类,黑鲷在三岁以前是雄性的,但三岁以后开始有部分转为雌性。石斑、黄鳝则为雌性先熟型。 鲷类产卵季节大多集中在冬季及其前后,黄鳍鲷较早,为10至12月,黄锡鲷12月至翌年3月,嘉鱲1至3月,黑鲷2至4月,都是多次连续产卵型鱼类。黄鳍鲷卵为浮性分离卵,圆形透明,卵径0.76-0.8mm,油球径0.22-0.23mm,卵孵化适温为18-22℃,孵化第3天大部分仔鱼开口。 养殖面积32公顷
黄鳍鲷要1.5-2年才能养成上市,目前池边价110元/台斤
用自动投料桶定时投喂饲料
6两以上的鱼只才可出售上市,图为放养近两年的鱼,平均6两以上
鲷科鱼类在台湾已有多年的养殖历史,鱼苗来自人工繁殖,由于具有群聚性,对环境及饵料之适应性很强、活存率高,可单养及混养。农委会水产试验所海水繁养殖研究中心叶信利主任指出,鲷鱼类养成方式有鱼池养殖及箱网养殖两种,除嘉鱲较适于箱网养殖外,其余之黑鲷、黄鳍鲷与黄锡鲷等两种方式均可养殖,但经过多年的发展,黄鳍鲷及黑鲷已多为陆上鱼塭养殖。 早期黑鲷、黄鳍鲷、黄锡鲷以及银纹笛鲷等几种鱼类在屏东皆曾经风光一时,价格保持在每台斤百元上下,在获利不错的情况下,渔民争相养殖,造成了产量过剩,导致价格曾经一度惨跌。 近年由于屏东地区的生产成本较高,因此这些鱼类的养殖也逐渐往北移,至今在屏东仅见少数业者还养殖黄锡鲷,黑鲷及黄鳍鲷主要的养殖产地已转移到嘉义、云林沿海地区。 根据渔业署于2013年11月第一周的统计,台湾黄鳍鲷养殖业者有60户,养殖面积32公顷,鱼塭口数106个,在池数量1,834,731尾,中间养成485,000尾,成鱼养成643,000尾。如以在池数量1,834,731尾60%育成率计算,黄鳍鲷年产量应该在3百余吨,对照渔业署2012年渔业年报鲷类(包含赤翅、花身、镜鲷)的年产量488吨,估算黄鳍鲷3百余吨应该不是太离谱的数字。 经营黄鳍鲷及黑鲷已经有二十多年的郑元吉(阿吉)、吕瑞菱夫妇表示,目前黄鳍鲷在嘉义东石一带养殖量不少,业界说东石已经是“赤翅仔巢”了。 阿吉有4口池子,面积2甲多,2012年1月以一尾1.2元的价格向育苗场购买鱼花13万尾放养,从2013年8-9月起陆陆续续捕捞收成出售,截至11月上旬笔者采访时,已经收成了3.6万台斤,池边价110元/台斤。他们估计,池子里应该还有1万多斤的鱼,等着鱼贩来收购,鱼贩每次收购量2至6千台斤。 生产成本一台斤75-80元 黄鳍鲷的上市规格是6两以上,捕捞时使用网目3寸的鱼网,6两以下的鱼会钻过鱼网留在池中。瑞菱说,黄鳍鲷的成长体型差异较大,8-9月第一次捕捞时的“头鱼”已经有10两重了。 算一算,阿吉放13万尾孵化20天左右的鱼花,2013年收成估计有5万台斤(3万公斤),以每尾平均8两(300克)计算,捕捞出售的成鱼总共约有10万尾,育成率接近8成,相当理想。 阿吉说,他们饲养黄鳍鲷非常用心,幼鱼时期采用较高价的鳗鱼粉状饲料添加益生菌制成团状投喂,当黄鳍鲷长到三指大时,改用石斑鱼沉性粒状饲料,以自动投饵机早晚各1-2小时定时定量自动喷投粒状饲料,并随鱼体成长改换饲料颗粒大小及增加投喂量直至养成。“有些业者使用浮料,水面上看到剩料就可以知道投料过多。不过黄鳍鲷是底栖性鱼类,用沉料较符合黄鳍鲷的习性,投料后从水面上有无油渍,一样可以观察出是否有剩料。”阿吉说。 根据多年的经验,养殖黄鳍鲷的生产成本大约落在75-80元/台斤之间,而池边价格2013年可以卖到110元/台斤,较2012年105元还高一些。 “每次收成后都会排干池水,整池翻土,并将表层底土推上岸边,每次整池都要花费十来万。”阿吉和瑞菱在幼鱼养殖期间会固定使用益生菌混合在饲料里喂食,成鱼时则直接泼洒到池子里。瑞菱说,每年购买益生菌的花费在7-8万元以上。 因为养殖密度不高,较少发生重大疾病或是寄生虫问题。瑞菱表示,这也要感谢嘉义县家畜疾病防治所的技术支援,因为每当水质或是鱼只有状况时,他们都会送防治所检验,并听取建议,先停料一天,并使用益生菌处理,通常都可以解决问题。 饲养管理应注意
郑元吉、吕瑞菱夫妻饲养黄鳍鲷已二十年了,采用与黑鲷轮作方式经营鱼场
郑元吉认为用石斑料饲养黄鳍鲷肉质较好,鱼只也较健康
黄鳍鲷可以养殖在低盐的水域,只要不是急剧变化,鲷科鱼类应该都能适应。溶氧大于4ppm,pH在7.0-8.4,氨小于5-10ppm,亚硝酸小于1.0ppm,都是适合黄鳍鲷成长的水质。 水试所指出,黄鳍鲷的养殖初期,约在5-7月间,如发生稚鱼大量死亡,其原因有可能是卵圆鞭毛虫感染,感染后容易造成鱼只浮头、食欲不振、鳃坏死、鳞易脱落等现象;另外,贝尼登吸虫、指环虫及车轮虫等大量寄生,也会使鲷鱼苗死亡,病状为全身严重脱鳞、腹部溃烂出血、体表溃烂出血等。 黄鳍鲷在成鱼出售前之养成后段,常发生养殖大量暴毙,其直接的病因虽然是由于卵圆鞭毛虫、吸虫、指环虫、车轮虫、白点虫、鱼虱等大量寄生所引起;不过,长时间的养殖致使环境恶化,加上高密度养殖,往往大量投喂人工饲料,残饵加上鱼体排泄物的单一化,更容易引发病原体繁生,才是引起疾病发作的真正原因。 与黑鲷轮作提高育成率 瑞菱说,他们以有机方式饲养黄鳍鲷,在业界有相当的知名度,繁殖场在每年收成期之前都会打电话问阿吉捕捞日期,并来挑选成熟的雄鱼和带卵的母鱼回去作为繁殖用种鱼。钓鱼场也会特地前来抓6两的鱼回去,因为他们的黄鳍鲷健康、成长速度快,外表又漂亮,不会有红点。 阿吉养殖黄鳍鲷也曾经发生过两次比较大的损失,第一次是刚开始养鱼不久,因缺少经验,鱼只出现浮头、红丝的状况,他们不愿意用药物治疗,一万多尾鱼紧急捕捞出售,损失一百多万。第二次是在六、七年前,叫到没经验的渔工搬池,围捕过程中让黄鳍鲷过于集中在网尾,鱼只硬棘相互刺伤,搬池后也是损失一万多斤的鱼。 尽管每批鱼收成后,阿吉都会翻土整池,但不论再怎么仔细地整池清池,养殖期间难免出现杂鱼,尤其是吴郭鱼。白鹭鸶在附近池子叼到的小吴郭鱼,在飞行途中不小心掉落下来。瑞菱说,让这些廉价的吴郭鱼苗吃昂贵的石斑鱼料,再怎么算都划不来,所以必须想办法清除。最好的方法就是在鱼池放一些鲈鱼苗,肉食性的鲈鱼成长速度快,很快就能长到一、二斤大,会捕食浪费饲料的小吴郭鱼。 当地养殖水盐度多在千分之7-8左右,养殖期间不任意换水,每个月顶多流掉1尺多的水,不让藻类生长太旺,7分的鱼池设置5台水车,天气好时少开两台。黄鳍鲷较耐低温,东石地区还没有听说过有冻死的案例。 黄鳍鲷不能一直持续不断地养下去,要用轮作方式,才能维持育成率。阿吉说,不止他们是采用黄鳍鲷与黑鲷轮作,东石地区也有其他鲷鱼养殖户采用相同的做法。由于黄鳍鲷的饲养期长,放养鱼花后需要一年半才能开始有收成,为了避免养殖期间完全没有收入,阿吉和瑞菱留一个池子养白虾、南洋鲫鱼等饲养期短的品种。 大陆养殖黄鳍鲷概况
黄鳍鲷池难免出现吴郭鱼,业者会放养一些鲈鱼抑制吴郭鱼数量
与南洋鲫鱼混养的白虾晶莹剔透,品质极佳
黄鳍鲷的市场消费量小及饲养期长是影响养殖面积扩大的主要因素
近十年来,中国大陆黄鳍鲷价格和效益都比较稳定,前几年价格一直稳定在人民币13-14元/市斤,2008年由于年初冻灾死了很多鱼,行情也是最好的一年,保持在人民币18-19元/市斤。养殖面积不算太多,是黄鳍鲷的价格能够一直保持比较稳定的重要原因。 黄鳍鲷适盐范围较广,在盐度为0.5-43‰之间的海水中均可生存,并在半咸水中生长最佳。正是由于其广盐性的特点,目前在广东沿海的珠海、汕头、东莞、番禺等地都有人工养殖,也是网箱养殖的重要品种,当地黄鳍鲷养殖户都是用池塘养殖,养殖水源为从旁边的河涌中来,盐度约在3‰。 目前黄鳍鲷的种苗供应充足,广东及福建的沿海地区有不少苗场在做黄鳍鲷的种苗,价格不贵,2公分的苗卖人民币0.1元/尾(约台币0.5元)左右。 中国大陆黄鳍鲷养殖的投苗密度一般在1万尾/亩以内(15万尾/公顷),亩产两、三千市斤(25,000-37,350台斤/甲)。其前期养殖以投喂冰鲜为主,到后期则完全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每市斤鱼的养殖成本约人民币10-11元(台币60-66元/台斤)。 10亩(约0.6甲)水面需要在一年半的时间内投入资金人民币二、三十万元(台币100-150万)才能有收益。相对于对虾、罗非鱼以及海鲈等品种来说,黄鳍鲷养殖周期长(18个月以上)及养殖投入较大,是影响养殖面积扩大的两大因素。 致谢:本期报道由养殖业者郑元吉、吕瑞菱、林笃毅及农委会水产试验所海水繁养殖研究中心叶信利主任、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林金荣主任等热心提供资讯,特此致谢。 笔者在此要特别感谢郑元吉、吕瑞菱夫妻,郑先生是抱病从医院请假回来接受采访,即使手臂上还贴着吊点滴的纱布,仍不辞辛劳撒网捕鱼供拍照;另外,吕瑞菱希望转达感谢政府提供补助,在2009年莫拉克台风来袭后,协助重建鱼场。, ormal; ORPHANS: 2; FLOAT: none; LETTER-SPACING: normal; COLOR: rgb(0,0,0); WORD-SPACING: 0px;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webkit-text-stroke-width: 0px">
早期黑鲷、黄鳍鲷、黄锡鲷以及银纹笛鲷等几种鱼类在屏东皆曾经风光一时,价格保持在每台斤百元上下,在获利不错的情况下,渔民争相养殖,造成了产量过剩,导致价格曾经一度惨跌。 近年由于屏东地区的生产成本较高,因此这些鱼类的养殖也逐渐往北移,至今在屏东仅见少数业者还养殖黄锡鲷,黑鲷及黄鳍鲷主要的养殖产地已转移到嘉义、云林沿海地区。 根据渔业署于2013年11月第一周的统计,台湾黄鳍鲷养殖业者有60户,养殖面积32公顷,鱼塭口数106个,在池数量1,834,731尾,中间养成485,000尾,成鱼养成643,000尾。如以在池数量1,834,731尾60%育成率计算,黄鳍鲷年产量应该在3百余吨,对照渔业署2012年渔业年报鲷类(包含赤翅、花身、镜鲷)的年产量488吨,估算黄鳍鲷3百余吨应该不是太离谱的数字。 经营黄鳍鲷及黑鲷已经有二十多年的郑元吉(阿吉)、吕瑞菱夫妇表示,目前黄鳍鲷在嘉义东石一带养殖量不少,业界说东石已经是“赤翅仔巢”了。 阿吉有4口池子,面积2甲多,2012年1月以一尾1.2元的价格向育苗场购买鱼花13万尾放养,从2013年8-9月起陆陆续续捕捞收成出售,截至11月上旬笔者采访时,已经收成了3.6万台斤,池边价110元/台斤。他们估计,池子里应该还有1万多斤的鱼,等着鱼贩来收购,鱼贩每次收购量2至6千台斤。 生产成本一台斤75-80元 黄鳍鲷的上市规格是6两以上,捕捞时使用网目3寸的鱼网,6两以下的鱼会钻过鱼网留在池中。瑞菱说,黄鳍鲷的成长体型差异较大,8-9月第一次捕捞时的“头鱼”已经有10两重了。 算一算,阿吉放13万尾孵化20天左右的鱼花,2013年收成估计有5万台斤(3万公斤),以每尾平均8两(300克)计算,捕捞出售的成鱼总共约有10万尾,育成率接近8成,相当理想。 阿吉说,他们饲养黄鳍鲷非常用心,幼鱼时期采用较高价的鳗鱼粉状饲料添加益生菌制成团状投喂,当黄鳍鲷长到三指大时,改用石斑鱼沉性粒状饲料,以自动投饵机早晚各1-2小时定时定量自动喷投粒状饲料,并随鱼体成长改换饲料颗粒大小及增加投喂量直至养成。“有些业者使用浮料,水面上看到剩料就可以知道投料过多。不过黄鳍鲷是底栖性鱼类,用沉料较符合黄鳍鲷的习性,投料后从水面上有无油渍,一样可以观察出是否有剩料。”阿吉说。 根据多年的经验,养殖黄鳍鲷的生产成本大约落在75-80元/台斤之间,而池边价格2013年可以卖到110元/台斤,较2012年105元还高一些。 “每次收成后都会排干池水,整池翻土,并将表层底土推上岸边,每次整池都要花费十来万。”阿吉和瑞菱在幼鱼养殖期间会固定使用益生菌混合在饲料里喂食,成鱼时则直接泼洒到池子里。瑞菱说,每年购买益生菌的花费在7-8万元以上。 因为养殖密度不高,较少发生重大疾病或是寄生虫问题。瑞菱表示,这也要感谢嘉义县家畜疾病防治所的技术支援,因为每当水质或是鱼只有状况时,他们都会送防治所检验,并听取建议,先停料一天,并使用益生菌处理,通常都可以解决问题。 饲养管理应注意
郑元吉、吕瑞菱夫妻饲养黄鳍鲷已二十年了,采用与黑鲷轮作方式经营鱼场
郑元吉认为用石斑料饲养黄鳍鲷肉质较好,鱼只也较健康
黄鳍鲷可以养殖在低盐的水域,只要不是急剧变化,鲷科鱼类应该都能适应。溶氧大于4ppm,pH在7.0-8.4,氨小于5-10ppm,亚硝酸小于1.0ppm,都是适合黄鳍鲷成长的水质。 水试所指出,黄鳍鲷的养殖初期,约在5-7月间,如发生稚鱼大量死亡,其原因有可能是卵圆鞭毛虫感染,感染后容易造成鱼只浮头、食欲不振、鳃坏死、鳞易脱落等现象;另外,贝尼登吸虫、指环虫及车轮虫等大量寄生,也会使鲷鱼苗死亡,病状为全身严重脱鳞、腹部溃烂出血、体表溃烂出血等。 黄鳍鲷在成鱼出售前之养成后段,常发生养殖大量暴毙,其直接的病因虽然是由于卵圆鞭毛虫、吸虫、指环虫、车轮虫、白点虫、鱼虱等大量寄生所引起;不过,长时间的养殖致使环境恶化,加上高密度养殖,往往大量投喂人工饲料,残饵加上鱼体排泄物的单一化,更容易引发病原体繁生,才是引起疾病发作的真正原因。 与黑鲷轮作提高育成率 瑞菱说,他们以有机方式饲养黄鳍鲷,在业界有相当的知名度,繁殖场在每年收成期之前都会打电话问阿吉捕捞日期,并来挑选成熟的雄鱼和带卵的母鱼回去作为繁殖用种鱼。钓鱼场也会特地前来抓6两的鱼回去,因为他们的黄鳍鲷健康、成长速度快,外表又漂亮,不会有红点。 阿吉养殖黄鳍鲷也曾经发生过两次比较大的损失,第一次是刚开始养鱼不久,因缺少经验,鱼只出现浮头、红丝的状况,他们不愿意用药物治疗,一万多尾鱼紧急捕捞出售,损失一百多万。第二次是在六、七年前,叫到没经验的渔工搬池,围捕过程中让黄鳍鲷过于集中在网尾,鱼只硬棘相互刺伤,搬池后也是损失一万多斤的鱼。 尽管每批鱼收成后,阿吉都会翻土整池,但不论再怎么仔细地整池清池,养殖期间难免出现杂鱼,尤其是吴郭鱼。白鹭鸶在附近池子叼到的小吴郭鱼,在飞行途中不小心掉落下来。瑞菱说,让这些廉价的吴郭鱼苗吃昂贵的石斑鱼料,再怎么算都划不来,所以必须想办法清除。最好的方法就是在鱼池放一些鲈鱼苗,肉食性的鲈鱼成长速度快,很快就能长到一、二斤大,会捕食浪费饲料的小吴郭鱼。 当地养殖水盐度多在千分之7-8左右,养殖期间不任意换水,每个月顶多流掉1尺多的水,不让藻类生长太旺,7分的鱼池设置5台水车,天气好时少开两台。黄鳍鲷较耐低温,东石地区还没有听说过有冻死的案例。 黄鳍鲷不能一直持续不断地养下去,要用轮作方式,才能维持育成率。阿吉说,不止他们是采用黄鳍鲷与黑鲷轮作,东石地区也有其他鲷鱼养殖户采用相同的做法。由于黄鳍鲷的饲养期长,放养鱼花后需要一年半才能开始有收成,为了避免养殖期间完全没有收入,阿吉和瑞菱留一个池子养白虾、南洋鲫鱼等饲养期短的品种。 大陆养殖黄鳍鲷概况
黄鳍鲷池难免出现吴郭鱼,业者会放养一些鲈鱼抑制吴郭鱼数量
与南洋鲫鱼混养的白虾晶莹剔透,品质极佳
黄鳍鲷的市场消费量小及饲养期长是影响养殖面积扩大的主要因素
近十年来,中国大陆黄鳍鲷价格和效益都比较稳定,前几年价格一直稳定在人民币13-14元/市斤,2008年由于年初冻灾死了很多鱼,行情也是最好的一年,保持在人民币18-19元/市斤。养殖面积不算太多,是黄鳍鲷的价格能够一直保持比较稳定的重要原因。 黄鳍鲷适盐范围较广,在盐度为0.5-43‰之间的海水中均可生存,并在半咸水中生长最佳。正是由于其广盐性的特点,目前在广东沿海的珠海、汕头、东莞、番禺等地都有人工养殖,也是网箱养殖的重要品种,当地黄鳍鲷养殖户都是用池塘养殖,养殖水源为从旁边的河涌中来,盐度约在3‰。 目前黄鳍鲷的种苗供应充足,广东及福建的沿海地区有不少苗场在做黄鳍鲷的种苗,价格不贵,2公分的苗卖人民币0.1元/尾(约台币0.5元)左右。 中国大陆黄鳍鲷养殖的投苗密度一般在1万尾/亩以内(15万尾/公顷),亩产两、三千市斤(25,000-37,350台斤/甲)。其前期养殖以投喂冰鲜为主,到后期则完全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每市斤鱼的养殖成本约人民币10-11元(台币60-66元/台斤)。 10亩(约0.6甲)水面需要在一年半的时间内投入资金人民币二、三十万元(台币100-150万)才能有收益。相对于对虾、罗非鱼以及海鲈等品种来说,黄鳍鲷养殖周期长(18个月以上)及养殖投入较大,是影响养殖面积扩大的两大因素。 致谢:本期报道由养殖业者郑元吉、吕瑞菱、林笃毅及农委会水产试验所海水繁养殖研究中心叶信利主任、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林金荣主任等热心提供资讯,特此致谢。 笔者在此要特别感谢郑元吉、吕瑞菱夫妻,郑先生是抱病从医院请假回来接受采访,即使手臂上还贴着吊点滴的纱布,仍不辞辛劳撒网捕鱼供拍照;另外,吕瑞菱希望转达感谢政府提供补助,在2009年莫拉克台风来袭后,协助重建鱼场。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