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鳖,俗称团鱼、甲鱼等,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现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名特水产养殖品种。本文介绍并分析了中华鳖育繁推一体化体系构建与实践,以供借鉴、参考。
文/ 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何中央
浙江地区室内甲鱼养殖,投喂沉性料,图中绿色尼龙网为甲鱼休息时提供附着点
中华鳖
中华鳖苗
一、中华鳖育繁推一体化问题的提出
我国中华鳖的人工养殖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但发展缓慢,主要是以捕捞野生鳖进行暂养。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浙江省率先突破中华鳖温室养殖以后,中华鳖商业化养殖才真正起步并发展迅速,从而促进了种苗产业的逐步形成与发展。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中后期,随着养鳖业的兴起,本地野生鳖资源下降,种苗生产供应十分紧缺,期间稚鳖价格曾高达30-40元/只,亲鳖价格500-1000元/kg。国内鳖苗的短缺使养鳖者大量采购、放养境外鳖苗(台湾、泰国等),境外鳖苗种的引进虽然满足了养鳖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但伴随而来的是中华鳖出现种质混杂、养殖病害增多、成活率下降等问题,给养鳖者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一些中华鳖养殖者从中意识到鳖种的重要性,并开始了优质鳖种的引种和繁育工作,如杭州萧山天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杭州金达龚老汉特种水产有限公司、浙江清溪鳖业有限公司等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陆续收集中华鳖日本群体和太湖群体等优良种鳖。由于中华鳖的育种周期长,技术要求高,这些育种企业因缺乏技术支撑,主要工作局限于引种和扩繁,品种的选育进展十分缓慢。在此背景下,本世纪初开始,浙江省水产引种育种中心等单位开始逐步介入中华鳖的育种,并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育种机构紧密结合的中华鳖育繁推一体化的研发团队,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掌握了中华鳖新品种的选育技术与方法,育成了2个国家水产新品种,全省中华鳖苗种生产量达1.9亿只,为构建中华鳖育繁推一体化体系奠定了基础。
二、中华鳖种业育繁推一体化体系的构建
中华鳖种业育繁推一体化体系建设源于中华鳖产业发展的客观需求,其构建的基本要素是:一是中华鳖的种苗市场需求。我国中华鳖苗种供应特别是优质种苗的供应一直短缺, 2012年全国中华鳖产量已达33万吨,苗种放养量约10亿只,其中一半以上的苗种依赖境外输入。二是企业的实力与回报。沿海省份的中华鳖企业大多资金实力雄厚,能够承受中华鳖长育种周期的资金需求。同时,中华鳖优质种苗具有市场与价格优势,新品种的育成与推广将会有较高的投入收益。如2012年本地中华鳖苗价格2-3元/只,台湾鳖苗售价1-2元/只,中华鳖日本品系苗售价4-6元/只,因此企业愿意加大育种的投入。三是技术的创新。科研院所等公益性单位在中华鳖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鉴定利用、重要基因发掘与功能解析、育种理论和技术方法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能在中华鳖种业科技中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
通过中华鳖育种企业和公益性科研育种单位的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构建了中华鳖育繁推一体化体系,框架图(见图1)。其中,中华鳖育种体系是核心,主要包括目标决策系统、种质资源利用系统、育种技术研发系统和养殖性能评估系统等四大模块组成,目的是选育出中华鳖新品种。
1、中华鳖种业育繁推一体化体系的实践
(1)中华鳖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与保存
中华鳖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工作由种业企业和省水产引种育种中心基地负责。目前仅中华鳖新品种选育课题组已收集保存了中华鳖太湖群体原种30.2万只,黄河群体8.1万只,中华鳖日本品系24.8万只,清溪乌鳖5.8万只,其它群体3.5万只,采用PCR技术、DNA测序技术和生物芯片鉴别技术等手段,建立了区别不同地理群体的中华鳖种质鉴别方法,并掌握了中华鳖种质遗传结构特性,为中华鳖育种材料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2)中华鳖新品种的选育
根据中华鳖养殖需求和不同来源的中华鳖种质资源特性,确定选育目标和技术路线。主要进行了以下四个的选育。
一是以生长快速为主的群体选育。目前浙江省中华鳖的养殖种类主要有中华鳖太湖群体、台湾群体、黄河群体、鄱阳湖群体、北方鳖、中华鳖日本品系、清溪乌鳖等,不同地理种群的中华鳖生长速度差异较大,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经多方考察比较后,杭州萧山天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浙江省水产引种育种中心合作扩繁与选育等研究,通过建立五段群体选育方法,于2007年获得了第一个中华鳖国家水产新品种中华鳖日本品系。该品种生长速度快,采用两段法养殖(即7-8个月左右温室养殖加上4个月左右的外塘养殖),平均规格可达750g以上,远高于普通中华鳖25%以上。
二是体色纯化选育。中华鳖分布广泛,长期以来人工繁养殖导致不同区域的中华鳖在体色外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清溪乌鳖就是基于体色纯化选育而成的。1993年-1994年间在采集野生鳖期间,采集到体色独特的乌鳖。为开发利用这一独特的种质资源,我们与企业合作开展乌鳖的选育研究,经过五代体色选纯,腹部乌黑体色最终能稳定遗传,于2008年获得国家水产新品种。该品种体色独特,腹部乌黑,是中华鳖遗传育种研究的良好材料,同时该品种营养丰富,含有黑色素,氨基酸和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其他中华鳖,售价高,市场供不应求。
三是杂交育种。国家水产新品种中华鳖日本品系具有生长快速、裙边宽厚、抗病力强等优点,清溪乌鳖具有体色独特乌黑、品质好、营养丰富等优点,以这两个新品种为亲本开展杂交育种,以期获得具有综合生产性能优势体色纯黑的中华鳖新品种。2004年开始,我们和企业联合开展清溪乌鳖和中华鳖日本品系的杂交育种研究,目前已获得具有双亲优良性能的乌鳖新品系,今年争取繁育子三代1000只以上。
四是性别控制制种。不同性别的中华鳖生长速度差异很大,养殖生产表明雄性中华鳖的生长速度明显高于雌性中华鳖,且雄鳖幼鳖价格高于雌鳖。因此不少企业提出高雄性比例制种技术的需求。中华鳖新品种选育协作攻关组去年开始联合攻关研究,目前雄性子代比例达95%以上。
(3)中华鳖良种的扩繁
中华鳖种业建设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在以企业为主的资金投入情况下,需要公共财政的扶持。近几年来,浙江省通过农业部水产良种工程、省水产种子种苗工程等专项资金,扶持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中华鳖良种繁育体系。一是建设中华鳖国家遗传育种中心,中心的主要任务是收集、鉴定与保存现有中华鳖种质资源,并进行新品种选育。二是建立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中华鳖良种场。目前全省已建设国家级中华鳖新品种良种场3家,省级良种场13家。如2009年建成的全国首个中华鳖日本品系国家级良种场,占地面积1500余亩,多功能温室1.4万平方,年培育中华鳖日本品系亲鳖10万只,繁育稚鳖500万只以上。三是建成一批规模化繁育基地。,至今浙江省已建设了年繁育能力在100万只以上的中华鳖优质种苗规模化繁育基地18家,辐射带动繁育场150余家。据不完全统计,中华鳖国家水产新品种仅浙江地区的年繁育量达到8500万只以上,约占全省中华鳖苗种生产总量的1/3。
(4)中华鳖良种的推广
依托各级国家水产技术推广体系以及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养殖协会等社会化推广机构,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中华鳖新品种新型温室养殖、池塘生态养殖、二段法养殖、虾鳖混养、稻鳖轮作、稻鳖共生等养殖模式及技术,通过示范基地建设、技术培训、科普宣传等方式,使中华鳖新品种得到更好的推广应用。至今中华鳖新品种已在全国各地得到广泛推广,并被引种到朝鲜、泰国、台湾等地。浙江省中华鳖养殖业得益于新品种、新模式与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2012年全省中华鳖产量达15.5万吨,占全国养鳖总量的46.6%,成为浙江省第一大水产养殖主导品种。
三、展望
我国的中华鳖人工养殖历史虽然不长,但发展很快,养殖产量由1993年的4400吨发展到2012年的33余万吨。随着全国水产养殖主推技术之一无公害中华鳖养殖技术在全国的推广,中华鳖养殖业将会进一步发展。种苗作为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市场的需求尤其是对优质种苗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目前我国中华鳖苗种生产量约占所需放养量的一半左右,苗种缺口较大。在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种业战略地位并出台促进种业发展的政策下,以企业为主导、公益性育种机构为技术支撑、各级推广机构共同参与的中华鳖种业育繁推一体化体系将会进一步得到完善与发展,前景广阔。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种苗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