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鲍(俗称九孔)养殖全盛时期年产值数十亿,但2002年起,陆续发生幼苗大量落脱及养殖九孔大规模死亡情形,台湾鲍产业自此一蹶不振。近年台湾自日本引进皱纹盘鲍及黑鲍试养成功,而九孔也在避免近亲育种后,养殖逐渐平顺,产业有复苏景象。
文/图 郑石勤
贡寮以接近野生环境的海底池养鲍。生产的鲍鱼品质极佳。
九孔投喂龙须菜,从幼贝到成贝,一粒九孔大约要吃掉一斤龙须菜。
引进大陆苗带入致命病毒
吴文益指出,全盛时期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九孔繁殖场开出的苗价一再上涨,从4元、5元起价,涨到7元、8元还一直往上窜,到2001年时甚至每粒涨到12元。因此开始有人到大陆繁殖九孔苗,并以每粒3.5块的价格回销台湾,当时回销台湾几千万粒的大陆九孔幼苗带有寒菌,发病后,3天内400万粒九孔马上死亡,如同蝴蝶效应般,一家感染一家,整个贡寮区所有养殖九孔全军覆没。宜兰亦因此而收场者众多,就连占全台三分之二产量的高雄林园也只剩下两场在养殖九孔。澎湖七美岛在2004年间因不知名原因造成九孔大量死亡与孵化无成,产量从年产三十万台斤,在三年间降到约一万台斤。
台湾从1980年代初期就开始养九孔了,而且产业持续快速且稳定的发展了二十年,在九孔疫情爆发之前,养殖业者越养越多,也越来越投机。当时,已有台商到大陆养殖九孔,而且面积大、数量多,当地的苗便宜许多,由于台湾九孔苗价格太高,业者开始从大陆引进九孔苗,1颗只要3.5元。“当时台湾业者并不清楚大陆方面的养殖情况,所以引进时也没有注意到大陆养殖九孔已经有寒菌的疫病了,引进苗的同时,也把这个病也带进台湾。”吴文益表示。
关于大量死亡的原因,早期九孔失败是口裂,有研究指出是近亲交配所导致,做病毒研究的说是病毒引起,做细菌的说是细菌引起,真的是原因莫衷一是。
国内学者分别对宜兰、高雄林园与屏东佳冬等九孔养殖区的罹病九孔进行细菌采样,发现以弧菌属所占比例最高,其中又以溶弧菌V.alginolyticus及肠炎弧菌V.parahaemolyticus为主要分离株。
古镇钧教授发表文献指出,养殖九孔在清明前后会有较高的死亡率。1998年池东九孔养殖场及2001年七美九孔也发生大量死亡,九孔活动力降低,以手触之会有较多黏膜,腹足皮肤变白或有脓包,鳃部有大量纤毛虫及精虫,组织病理观察显示,鳃部组织受损轻微,但都可分离到V.algunolyticus,攻击试验也显示其为病原菌。
九孔苗落板五大原因
为了解决九孔产业的问题,农委会在产业出现危机后,立即组成产官学研界研究团队做深入的调查研究,研究团队随即于2003年归纳结论,认为九孔苗落板大量死亡有5大的原因:(1)受精卵品质不佳,(2)水质不良,(3)浪板上附着藻量减少或种类改变,(4)溶藻弧菌大量增生感染死亡,(5)病毒性疾病感染。
水试所根据多年的现场调查发现,九孔苗齿舌发育不全的比例异常增加,个体外观畸形率持续增加且成长差异加大,而且养殖九孔族群成熟体形变小,早熟的个体比例升高,如果遇到水温变动的刺激,就很容易排精排卵,并导致大量的死亡。这种早熟现象是典型的近亲繁殖表现;因此,水试所利用分子标志分析九孔遗传变异进一步求证,证实养殖九孔族群的基因歧异度远低于野生九孔族群,基因歧异度低和幼苗落板大量死亡有显着关系。
为了解决九孔苗落板及养殖九孔大量死亡问题,水产试验所利用所建立九孔分子标志生物技术,辅导业者筛选亲缘较远的养殖九孔或野生九孔,进行远缘杂交育种,显着改善种苗及种贝品质。同时水试所也自2005年起,辅导九孔业者持续追踪踪一批约450万粒平均约3mm大小幼苗,历经4个世代,在台东、花莲及东北角等地区养殖的成果,发现育苗活存率及养殖成功率都已大幅提升。
因此,水试所建议九孔业者,利用远缘杂交的方式,以养殖的雌贝和野生的雄贝配对来繁殖幼苗,增加幼苗基因歧异度,来解决九孔落苗的问题。
繁殖业者听从水试所的建议,于2008年从日本引进野生九孔成贝,经过2009及2010两年的远缘杂交育苗及养殖结果也显示,无论在幼苗培育或成贝的养殖,成活率都极为优异。经由有系统的科学验证,证实九孔养殖问题可利用远缘杂交育种加以解决。
九孔不再近亲育种
“在疫情爆发之后,业者仍然持续尝试沿用旧法在秋季育苗季节做九孔繁殖,但每到中秋节过后,气温一下降,繁殖场的九孔苗就全军覆没。在水温低于17℃以后,这个寒菌病毒就非常活跃。”吴文益说,在水试所提出避免近亲育种的建议后,业者也开始觉醒了,以前长辈所留下的母种都舍去不用了。
繁殖业者洪圣宗、陈盈村指出,为了避免九孔近亲育种,场内九孔种贝的来源除了有学校老师提供的日本种成贝以外,也有购自花莲石梯坪捕抓的野生成贝,还有东北角养殖成贝及捕捞的野生成贝。
“第一年在做各个品种之间的各种配法,在不同品系间做了好几种组合,育出30多万粒九孔苗,都留下来在繁殖场里养成,抓存活率,今年出的苗约1百万粒,是去年繁殖期做的,也是建场之后的第二批。去年做的苗锁定的几个品种都一定要带有日本基因,并选定其中一个品系做为今年入秋以后繁殖的主力。”洪圣宗说。
宜兰地区的九孔繁殖场都集中在头城及壮围一带,因为九孔繁殖必须在陆上池做。负责繁殖操作的陈盈村表示,今年已经增加到12-13家以上,三年前只有4-5家,成长一倍有余。在避免掉近亲育种的问题后,九孔育苗已不成问题,不再有落板的状况,各繁殖场产能快速提升。“而且还听说宜兰有一个场,今年手上还有1千万粒九孔苗等着出售。”陈盈村说。
洪圣宗指出,4、5年前东北角养殖场以放养鲍居多,但这几年九孔育种成功,放养量急速增加,放养比例已经超过鲍许多。有些场原来是放养鲍,但今年新放的苗都以九孔苗为主。
龙须菜水涨船高
根据国立台湾海洋大学水产养殖学系黄之旸等教授的研究指出,在未经清洗的龙须菜表面,经常可分离到大量的溶藻弧菌(V.alginolyticus)、鲛弧菌(V.carchariae)与肠炎弧菌(V.parahaemolyticus),而这些弧菌已被证实与鲍感染弧菌症有密切相关。贡寮区养鲍业者吴胜福表示,养殖鲍每三天喂食龙须菜一次,在喂食前,龙须菜要机器搅动的清洗,洗掉附着在上面的泥沙、杂质及病原菌。
主要供应给九孔当饵料的龙须菜,也因为过去九孔产业没落而减产,如今新北贡寮地区的九孔及黑鲍突然扩大养殖,致使龙须菜一时也不敷使用,价格由一台斤1.8-2.2元涨到3.5元。
关于饲养九孔的成本方面较难统计,因为业者随时都会少量抓捕出售,一年可能会补放新苗好几批,而且黑鲍、九孔混养,两者的养殖时间相差一倍有余。不过吴文益表示,一粒九孔从下池到收成,期间大概要吃掉一斤的龙须菜,饲料成本约3元/粒,苗价3元/粒,苗价及龙须菜是贡寮地区海底池养鲍的主要花费。
立体式养鲍则是完全不同的故事,因为要24小时不停地抽水,用电量极大,养鲍要1年半到2年才能出售,每周要洗池子一次,需要人工也多,因此立体式养殖成本非常惊人。吴文益说,贡寮地区用海底池养殖,省下人工及电费,加上产出的鲍、九孔品质好,竞争力相对较高,产品极具地方特色。
引进大型鲍
由于2002年起,台湾九孔养殖一再失败,新北市贡寮的台北县水产种苗养殖场(现已改制为新北市政府渔业及渔港事业管理处),2000年开始引进冷水性日本黑鲍进行试育,经过多年努力,2005年成功培育出五十万粒黑鲍。
黑鲍的养殖最少需两年,才能养到上市规格,不少九孔养殖户持观望态度,魏奇仁是第一个尝试养黑鲍的贡寮养殖户,他大胆将原本的九孔养殖,悉数改为黑鲍。
黑鲍前几年的养殖成效不甚理想,养殖情况跌跌撞撞。吴文益说,鲍属于较寒带的品种,而台湾是亚热带,新北市贡寮地区的养鲍场都是盖在潮间带礁岩区的潮池,业者也称之为海底池,潮间带就是位处于高潮线和低潮线之间的区域,海底池池水与海水是相流通的,只以简单水门与海水间隔,因此退潮时,海底池水位也会降低,夏季水浅经阳光曝晒,池水温度会太高。
魏奇仁说,黑鲍原适合生长在高纬度海域,台湾东北角的夏天水温偏高,又常有台风,所以经过几年的摸索,他模仿繁殖场,在养殖池上方加设黑色隔热网,另辟地面上的养殖池,抽海水养殖,成功控制黑鲍的生长条件;此外,改以较无污染的宜兰头城龙须菜喂食,黑盘鲍成长更快。
皱纹盘鲍及黑鲍是较大型的品种,原种来自山东或日本,当地的水温一定较冷,移植到台湾自然潮池,养到7-8颗/台斤,需要足足两年的养殖,才能长到这个规格。2009年做成功后,经2年养殖已经成熟,业者都会挑选个体大的公鲍及母鲍作为繁殖用种鲍,现在已经不必再从大陆及日本进口了。吴文益说,鲍苗都已经适应台湾的气候水温了,育苗业者每年在中秋节前后做繁殖,稚贝隔年春节后着板,孵化后要7-8个月长到2公分的幼贝,才能放养到海底池。
2003-2005年刚引进养殖的头两年,活存率只有1成,10粒只剩1粒,现在用本地养成的成贝繁殖的鲍苗,养殖活存率提高到5-6成了。一斤3、400粒长到一斤7、8粒,历经2年的时间,能够有5到6成的活存率已经相当不错了。
海底池黑鲍放养密度目前一般一坪100个,以前的标准是一坪150粒,吴文益最高曾养到200粒。由于黑鲍和九孔的饲养方式及饵料都是一样,所以新北市贡寮区拥有合法区分渔业权的72个养殖户,于海底池里多半同时混养九孔、皱纹盘鲍及黑鲍。“初一、十五,池水只剩2-3尺,夏季曝晒水温太高,增加海水抽换量,以前都不用电,现在只增加抽水马达的用电,这是海底池唯一需要用到电力的时候。”吴文益说。
由于业者对九孔的信心逐渐恢复,估计今年九孔苗的放养量已经达2千万粒,而皱纹盘鲍及黑鲍粗估在5百万到1千万粒之间。皱纹盘鲍及黑鲍已经适应台湾气候水温盐度,养殖不成问题,加上业者对九孔越来越有信心,依最保守的预估,今年养殖鲍的产量贡寮地区将超过30万台斤以上,相信不久后台湾鲍养殖可望慢慢恢复以往的荣景。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养殖综合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