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产新闻 | 独家专题 | 渔商阿里 | 渔资团购 | 水产人才 | 市场行情 | 水产技术 | 对虾网 | 会议展会 | 水产视频 | 水产论坛

企业推广

  • 资讯
  • 技术
  • 产品
  • 企业
  • 招聘

搜鱼高级搜索对虾  罗非鱼  金鲳鱼  草鱼  石斑  泥鳅  黄鳝  海参  小龙虾  鳗鱼  大闸蟹  

中国水产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水产新闻 > 国内新闻 > 养殖新闻 > 综合养殖 > 养殖综合 > 正文

白蕉海鲈的增产减收逻辑:散户养殖模式盼望革新

发布时间:2013/4/15 8:19:48  来源:南方都市报  编辑:罗诗吟  我来说两句我来说两句(0)
旺旺好渔资电商平台
核心提示:白蕉海鲈低价滞销还算不算是新闻?在过去的十年里,即便按“三年一坎”来算,这样的情况就已发生过至少3次,“周期性滞销”这个字眼更是被重复了无数遍。 
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白蕉镇新沙村,从高空鸟瞰,村庄周围大量的鱼塘用于养殖海鲈。
 
    白蕉海鲈低价滞销还算不算是新闻?在过去的十年里,即便按“三年一坎”来算,这样的情况就已发生过至少3次,“周期性滞销”这个字眼更是被重复了无数遍。

    但是,今年的情况却截然不同,白蕉海鲈收购价从今年1月下旬跌破成本价起,至今仍未能越过及格线,“寒冬”已然太久。在政府人员和业内人士口中,“前所未有”、“史上最艰难”、“看不懂”成了关键词,“周期性滞销说”被丢进了垃圾桶。

    原因何在?过去一个星期,南都记者围绕“白蕉海鲈何去何从”这一主题进行了多方采访,试图通过白蕉海鲈的发展历史来理出一个大致脉络。

    背景 

    海鲈中心久无动静

    白蕉镇政府以东、斗门大桥西桥头北侧有一块2000多亩的地,白蕉镇水产科技创新中心主任吕环宇说政府已预征差不多10年,如今荒废着。早在两年半以前,时任的白蕉镇委书记曾雄心勃勃地对记者说,那里将打造成为一个大型的水产品交易、加工、仓储、物流中心,建成后白蕉水产品的销售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而河对岸就是中山神湾的船运码头,大宗水产品可以顺水路销往各地。昨日记者联系这位已升任区领导的原书记,他说,这块地的使用需要有一个新增用地规划,目前正在市的层面推进中,何时能建暂不确定,是否能像早年设想的那样保证土地和建设规模还“不好说”。

    海鲈滞销,这个中心的建设问题再次被摆上了台面,市人大代表来调研,斗门区各方也通过各种渠道去呼吁,但暂时还没有回馈。

    一边是久无动静的海鲈中心,另一边则是骚动的养殖户。

    4月3日,白蕉镇冲口村的李锦灿卖了一塘鱼,一算,“亏了20万”。

    李锦灿在斗门可以说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早几年他办养兔场,结果办成了华南最大,带动了周边不少农户致富。可是,养兔的收益比起近年来养白蕉海鲈要差很大一截,所以从去年年初开始,李锦灿就把养兔场转手给场长打理,自己则承包了200多亩鱼塘开始养海鲈。今年是第一次出鱼,出师不利。

    白蕉海鲈的暴富诱惑有多大?2010年底,养殖大村昭信村大赚,村民们在一个多月内接连买下18辆雷克萨斯、奥迪、皇冠等豪车,盖新楼的更是有50多户,“一口塘赚一辆奔驰”的说法贯穿了2011年,并一直延续到去年。这样的诱惑连久经商场的李锦灿都难以抵制,何况其他人?去年一年,仅白蕉镇新增的海鲈养殖面积就有2000多亩,今年又有1000多亩的增加,使得斗门的总养殖面积达到了近2万亩。

    2万亩的海鲈鱼塘,“一口塘赚一辆奔驰”,除了骚动的养殖户,每年都有不少深加工企业向白蕉镇咨询落地建厂的事。但由于中心没建起来,又没有别的地可以建,所以都搁置下来了。白蕉镇的行家介绍,如果中心那里建起几百亩,很多深加工企业就可以进驻,水产品滞销问题可以得到很大缓解。“就像2003年海鲈低价滞销,斗门区海源水产有限公司(下称海源公司)所做的就是以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了一塘的鱼,结果市场立刻恢复正常了”,行家介绍,只要深加工企业一次收购,马上可以传递出“白蕉海鲈不愁卖”的信号,养殖户很容易就建立起信心,价格马上上来,而深加工的产品外销后又可以进一步打响白蕉海鲈的知名度。

    现状

    史上低价不合“身份”

    “今年的降价是从来都没有过的,我有些看不懂。”斗门海洋渔业局副局长朱建洪说,他在上个月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曾说当前是白蕉海鲈“史上最艰难”的时期,而现在,比当时艰难得多。

    13日上午,白蕉镇新沙村一口放干水的鱼塘旁,24岁的冼瑞容拎着几袋漂白粉撒进塘里消毒。几天前,他们一家卖掉了一批鱼,以5.8元/斤的价格卖的,每斤低于成本价2元,这口6亩的塘亏了至少5万元。

    “有一阵子都低到4块多了,(5.8元)再不卖谁知道还会不会跌?”冼瑞容说,他们家早年是养虾的,但虾容易患病,养殖风险大,最近两年看海鲈行情好就养海鲈,没想到今年遭受这么大的打击。由于海鲈鱼苗每年都是在年初才能孵化销售,所以下苗也都是在二三月份,如今已过了4月,加上明年租期到期,现在再养海鲈已经来不及了,家里准备养一批虾,最起码四五个月就可以卖了,不至于像海鲈一样一养就要养一年多。

    距冼瑞容的鱼塘300米远,是苏明文的鱼塘,这个养了10多年海鲈的男人不知道海鲈价是不是还能升,因为他发现往年的经验显然不适用于今年。如今,他塘里已经快达到1.5斤/条规格的鱼到了该卖的时候了,否则长到2斤多成本高了不说,由于市场上一斤多的鱼才适合家庭和酒店,2斤的鱼售价还更低。苏明文有些羡慕隔壁塘的老梁,对方一直不跟风养海鲈,而是养了8亩的红友鱼,如今售价12元/斤,比去年同期的18元/斤是低了不少,但最起码没有跌破成本价。

    斗门农产品流通协会每隔半个月都会对20种主要水产品进行价格监控,去年12月底,1斤左右的白蕉海鲈售价还略高于7.8元/斤的成本价,收购价是8元/斤,但从今年1月15日之后,价格就跌到了5.9元,其后虽有回升但跌破成本价已经有3个月了。

    跌破成本价的还有三种鱼,分别是:罗非鱼,成本价3.8元/斤,收购价是3.6元/斤;黄花鱼成本价7.2元/斤,收购价6.5元/斤;河豚成本价18元/斤,收购价16元/斤。总的来看,跌得不如白蕉海鲈严重,而在此前一段时间,价格也多在成本价以上。

    “今年确实要厉害很多,以前没出现过。”斗门农产品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黄锦忠说。

    海鲈的养殖成本是全国最低的,已“低无可低”,但如今收购价却低于成本价3个月了,与其“地标”身份完全不搭。有养殖户说,他感觉现在卖海鲈很窝囊。

    原因 

    散户养殖难以团结

    白蕉海鲈价格低迷,整个珠海都动了起来,各方力量组织专家调研、出台扶持政策、协助养殖大户贷款、组织人员买爱心鱼、超市和餐饮企业直接对接,不一而足。

    增产减收的逻辑何在?问题很容易找,深加工率太低,充其量占总量的10%,其它的都是冰鲜北运;养殖面积太大,产量太高,同时销售渠道太窄;周期性问题,每年年初都要结清饲料款、交电费、交塘租,集中上市拉低价格——— 这些都可以归纳到一个原因:散户养殖,增产容易,增收很难。

    就以销售渠道太窄来说,流通协会黄锦忠说了一个故事,早几年白蕉海鲈售价12元/斤,运到湖南长沙某市场就可以卖到27元/斤,但市场就是进不去,曾有会员试着运鱼过去,结果被一伙人拦住,往装鱼的桶里倒入柴油,鱼全部死掉,损失很大。会员回到斗门报警,几经转办最后抓了20多个人,但为首的3个人没抓到。后来,协会再过去想打开当地市场,结果销大户要压100万的货才肯卖,最后也没谈成。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没人敢做,散户难以进入大市场,这是白蕉海鲈打入外地市场难以跨越的坎。

    吕环宇解释了周期性问题和“鱼头”之间的关系。据介绍,一口10亩的塘一个养殖周期要投放近3800包料,每包重量为40斤,售价为170元左右,一年下来饲料费就要近65万元,养殖户没有这么多资金,就需要从“鱼头”手中赊料,一般是先付四成或六成的饲料款,到鱼销售完毕后再交剩余费用,一般是在每年的二三月份结清,而“鱼头”则直接与饲料厂对接。

    吕环宇说,“鱼头”一般是各个村的养殖大户,手上有一定资金,与饲料厂关系良好,他们会根据农村约定俗成的规则,从赊饲料的养殖户手中收取“三分利”,这样也抬高了养殖户的成本,特别是在收款时节正赶上低价时,“鱼头”只消说“明天不给你供料了”,养殖户立刻就会投降,不管行情如何也要卖鱼把饲料款还上。

    吕环宇建议,如果几十、上百个养殖户结成坚固稳定的合作社,集中向饲料厂赊料,或者根据配方自行生产加工饲料(这个只要有资金并不难),成本都会降低很多。

    说起筹备十年仍未建设的海鲈中心,吕环宇希望建成后能解决散户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听说过‘荷兰钟’没有?它就是做到了信息对称。”他说,信息对称是全球农业的难题,像荷兰鲜花全世界销售,目前通过网络发布每天鲜花的信息,由全球买家来竞拍,拍下后立刻就将早已检验完毕的花发货,十分高效。同理,如果白蕉海鲈中心建成,将会设有一块电子屏,发布每天要卖鱼的农户信息,以及想收购鱼的客商信息,到时大家各报各的价,一对上就立刻成交,不至于像现在这样养殖户对价格捉摸不定,或者信息滞后造成无谓的损失。

    期望

    急需建立产业体系

    对于今年这场持续3个月的低价滞销寒流,白蕉镇水产科技创新中心主任吕环宇认为是“迟早的事”,因为前年还有37%的鱼可以外销日韩,去年没有了,加上国内市场又没打开,自然就难卖了,而且根据过往的经验,白蕉海鲈养殖面积每增加500亩,第二年的市场就要出现一次低潮,这几乎成了定律。吕环宇说,如果以此来说明养殖面积太大,需要政府引导减少面积,他是不同意的。他举例说,上海的崇明岛水产养殖面积只有2万亩,相当于斗门水产养殖面积20万亩的十分之一,但岛上却有5家水产方面的上市公司,当地在生产规模有限的情况下尚有如此发展,白蕉作为白蕉海鲈的集散地,量大根本不是问题,最主要的是建立产业体系消化产品。

    与吕环宇持类似观点的还有斗门一位水产博士,他曾说过如果打造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白蕉海鲈年产100万吨都不为过,而100万吨相当于现在年产5万吨的20倍。

    吕环宇说,他很担心现状让养殖户的信心受挫,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减少养殖面积,一旦面积少于8000亩,白蕉海鲈这个产业就再难做大做强了。

    当前,政府协调下的银行授信已经有8000万资金,各流通协会和养殖大户可以通过这笔钱大量收购海鲈,通过冷藏储存一段时间,再找合适的时间销售。不过,包括提出此方案的海源公司都认为此举治标不治本。而另一个收购大户珠海之山水产发展有限公司采取了另一种做法,他们收购鲜鱼活宰,完成放血和内脏清除后,就立刻将鱼真空包装冷藏,然后通过自身渠道销往北京、香港、新疆,由于这种做法保证了鱼的新鲜营养,以及口感和味道,市场反响不错,也为白蕉海鲈深加工探出了一条新路。

    养殖危机

    守住海鲈天然优势 白藤湖污染需治理

    养殖面积全国最大,产量占全国的三成以上,这“威水”的数字背后,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白蕉海鲈”这四个字正式在出版物上出现是在《广东年鉴2006》;其在斗门的养殖历史只有20多年,甚至可以称得上是“90后”;规模化养殖的鱼苗最早是从山东引进的,至今大多数鱼苗还是来自福建——— 这都不妨碍白蕉海鲈成为珠海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国家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顺带着让白蕉镇荣登“中国海鲈之乡”的宝座,而它在斗门的发展史本身也成了一部“威水史”。

    “回马枪”到山东仍有价格优势

    在第一部《斗门县志》(时间宋代绍兴二十二年至1990年)中,提到斗门常见的海水鱼有32种,其中海鲈(七星鲈)排在倒数第4位,数量很少的泥鱼(大弹涂鱼)还排在前面,此外再没有其它介绍。在第二部《斗门县志》(1991年至2000年)中,则有“七星鲈高产养殖”的条目,记录其在1995年养殖面积为2000亩,亩产量为600斤左右,从1996年起,引入黄海地区的七星鲈鱼种,产量大增,到2000年养殖面积达到9741亩,亩产量达到2436斤,通篇也没有用“白蕉海鲈”的字眼。

    “那时候(上世纪90年代初)就卖16块钱一斤,比现在还贵。”斗门海洋渔业局副局长朱建洪说,最早期的养殖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白蕉镇新沙村养,鱼苗是从珠江口捕捞的,不易养,产量低,但出塘价很贵,一般人消费不起,后来从山东引进鱼苗来养,没想到山东的鱼苗没有“水土不服”,反倒在斗门长得更快更好。

    朱建洪说:“山东是海鲈的主产地之一,现在白蕉海鲈主要就卖到山东。”

    这听起来像是个笑话,山东的鱼苗在珠三角“长大成人”后,又跋山涉水不远千里地奔回家乡,与当地土生土长的兄弟姐妹们正面火拼,而且去的规模还是斗门全国冰鲜外销量的75%,听着都不像话。但朱建洪解释说,这是因为斗门水的咸度适中,气候好,养殖成本低,产量很大,反观山东那边采取的是网箱养殖,产量低,成本高。

    就这样,白蕉海鲈成功“逆袭”大本营,取代了山东的传统霸主地位,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攻城拔寨,如今已占领了北京、天津、上海、大连等地的市场,在新疆、甘肃也小有建树。

    养殖海鲈白蕉有天然优势

    “珠海要感谢老天,白蕉太适合搞水产养殖了,这里的河口养殖条件在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全世界都是唯一的。”白蕉镇水产科技创新中心主任吕环宇说,对于河口养殖来说,“咸淡水资源压倒一切”,而稳定的水质又保证了高产。

    吕环宇1993年从大连水产学院(现大连海洋大学)毕业后就被分配到了白蕉镇,一直做与水产养殖业有关的工作,他说自己是“看着白蕉海鲈长大的”。

    谈起白蕉海鲈何以能在短短20多年做到全国第一,吕环宇说,这是因为斗门借着珠江出海八大门中的五道门(磨刀门、坭湾门、虎跳门、鸡啼门、涯门),在白蕉一带形成了天然的河网,公共水体占到整个水域面积的五分之一,而公共水体有自我净化的能力,有些村把20多口鱼塘围成一围,在涨潮时给围内蓄水,在落潮时给鱼塘换水,很是方便,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同样是在海边,青岛和厦门就无法用鱼塘养殖,因为用淡水咸度不够,抽微生物含量较多的海水进鱼塘,“水相”变化快不说,换水也很不容易,这么做的成本高得离谱。所以,白蕉海鲈借着天时地利,迅速崛起,如今在国内更是坐白蕉一隅傲视天下群“鲈”。

    白藤湖水污染危及白蕉鱼

    珠海海鲈还有独门秘方:三级咸化技术:珠海市之山水产发展有限公司(下称之山公司)有两艘货轮,专门运送活鲜海鲈。行家介绍:“他们有一种三级咸化技术,海鲈改造完跟海养的品质一样。”之山公司总经理助理王赛介绍说,所谓三级咸化技术,就是通过拖网将鱼塘里的鱼顺着河道拖到白藤湖,在四个月时间里逐步往海域方向转移,使得鱼不出水就逐步适应海水的咸度。

    不过现在这个独门秘方很难守住了。王赛说,有一个无法回避的原因,那就是白藤湖的水域已有一定程度的污染,鱼在里面咸化时很容易死亡或者造成一些指标超标,超标的结果就是无法销售。

    白藤湖周边的房地产近几年发展很快,生活污水已开始污染了水环境,记者13日下午在湖边看到,水浮莲已经遍布河岸,靠近白藤水闸一带有一些废品收购站,一些明显有污染的垃圾已经泡在湖中。

    “白藤湖和白蕉的水网就相当于心脏和大动脉的关系。”吕环宇忧心忡忡,他说,斗门的水环境是绝无仅有的,在珠三角到处搞工业的情况下,斗门在农业方面发力既独树一帜,又能因水产养殖业发达而为世界瞩目,但这样的水环境也是脆弱的,因为河网与白藤湖连通,白藤湖起到了一个稀释、净化、补充河网水的作用,而河网水又直接进入各鱼塘,因此,白藤湖这个公共水体受到污染,那么整个白蕉水产养殖业必然受到波及,甚至会走上顺德的老路——— 曾有人说“不吃顺德鱼,一股柴油味”——— 这就是环境被破坏的恶果。

    行家建言

    政府慎用“看得见的手”

    河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负责人李昌平曾撰文,提到2007年猪肉价格暴涨,原因与政府补贴有关,是因为养殖业价格对供需变化太过敏感。

    在白蕉海鲈的此番低价滞销中,不少养殖户和协会人员都提到了“政府补贴”的问题,希望通过政府派钱来让养殖户渡过难关。吕环宇认为此举不可取,因为养海鲈“一塘鱼赚一辆奔驰”时大家都闷声发大财,一到行情不好就叫苦连天,要知道这可是市场经济。

    斗门一位水产方面的专家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认为,一段时间以来政府在鼓励和引导白蕉海鲈养殖,除了白蕉本地,莲洲镇也有不小的养殖面积,甚至在平沙镇和红旗镇也有5000多亩的养殖面积,增产是做到了,但“养出来卖不出”,使得养殖户面对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陷入了“增产不增收”的死循环。此时,政府更该做的,是建立本地水产品的集散地,给有意愿进驻的深加工企业以支持和帮助,拓展本地深加工和对外销售的能力和渠道,提升地方品牌的美誉度,而不要坚持“调整接管+增加产量”的老政策。
编辑:罗诗吟 访问人次:2652 关键字:白蕉海鲈,  >> 更多资讯进入水产新闻网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用户昵称:

评论内容:
滑动完成验证:
 

品牌推广

咨询:0779-2029779

第十七届农聘中国水产人才网络招聘会

农聘-水产人才网

猎弧英雄

虾青素

强肝

手机版水产门户网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水产前沿广告

海洋与渔业

图文推荐

更多

最新养殖综合

更多

红法活体虾青素

今日要闻

更多

热点推荐

更多

关于我们 | 企业推广

会员服务 | 网站动态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付款方式 | 网站地图

服务专线:0779-2029779

传  真:0779-2030003

邮  箱:bbwfish@163.com

最具影响力的水产网站--水产门户网

广西南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桂ICP备1100174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桂B2-20050073

X

中国水产门户网微信平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