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海南养殖鳗苗种95%主要来自于菲律宾,故称为菲律宾鳗
海南自2007年就有饲养户对菲律宾鳗进行探索性试养,但成功者少,近几年来随着养殖技术与模式的引进与应用,饲料的突破,区域性优势,其养殖呈现快速发展趋势。
菲律宾鳗(Anguilla mormorata),俗称鳗王,为热带、亚热带、洄游性、高营养、高价值鳗鱼品种。主要分布于太平洋西海岸和印度洋沿岸的中国、菲律宾、苏门答腊、马来西亚、印度等地。正常生长水温为20-35℃,最适宜水温为23-28℃,水温低于14℃或高于35℃停止摄食;生长速度前期慢,后期快,且后期饲料转化率高。是近年海南省淡水养殖的优势品种之一。
一、产业概况
1、养殖情况
海南省自2007年就有饲养户对其进行了探索性的试养,但受苗种培育,饲料研发,管理技术与生产工艺、病害防控诸多因素的制约,成功者寥廖无几,普遍被视为高风险养殖品种。近几年来随着福建养殖技术与模式的引进与应用,饲料技术研发的突破,区域性优势,菲律宾鳗的养殖呈现快速发展趋势。
养殖模式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产业链也逐渐形成,从业群体日益壮大,成为继罗非鱼后又一淡水热点养殖品种。2012年投苗量从前几年的年约200-300万尾,达到年近4000万尾。养殖区域从东部沿海向西、中部延伸,饲养面积约5万亩。
2、苗种来源
相关资料显示,菲律宾鳗苗进入海南省主要途经福建,全年性进苗,春节前后进苗量约占全年总量的60%,主要为白仔鳗,其余时间引进的多为经中间培育的黑仔鳗。据统计,全省养鳗业中,菲律宾鳗投苗量约占90%以上。
3、饲养技术 菲律宾鳗为饲养户自发性引进养殖之名优品种,苗种从中间培育、养成、病害防治等技术仍处在探索总结、逐步成熟应用的初级阶段。其养殖模式主要以池塘为主,约占80%;水泥(或地膜结构)池,设备渔业模式约占15%,其余为水库网箱养殖。
池塘养殖具有耗能小,日常管理便利,商品鱼外观、肉质口感好等优点,但病害防治成本高、操作难度大。水泥池饲养成活率高,易调节水质,病害易防控,但耗能大,成本略高,商品鱼外观、肉质口感欠佳。 白仔鳗的培育技术从以红蚯蚓为开口饵料向与人工全价饵料混合或直接采用人工全价饵料,降低了培育成本,减少了病害的发生与传播,饵料来源有保障。同时苗种培育与养成社会分工逐步细化,分解了养殖风险。
4、市场前景 产业的发展,市场需求是关键。近年日本鳗、欧洲鳗自然苗捕捞大量剧减,推高了市场价格,体重50g的苗种售价400—600元/kg,商品鱼单价100元/kg,价格偏高呈成倍数增长;体重50g的菲律宾鳗苗种15元/尾,商品鱼价格160—200元/kg。因此从品种的生长特点,耗料量,苗种来源量与苗价差异,生产潜力等综合考虑,无疑养殖菲律宾鳗是最佳选择。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优质高档水产品的需求群体与消费场所也在不断的延伸,同时我省鳗鱼深加工生产线的选点、建设已立项并付诸实施。受自然苗量的制约,笔者预测菲律宾鳗的市场价格会持续走高。
二、主要存在问题
1、养殖者与执法人员的矛盾日益突出 众所周知,海南花鳗鲡为国家二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菲律宾鳗为外来水生物种,但由于是同科同种,形态特征较为相似,难于区别,目前也缺乏可操作性的辨别标准,渔政执法人员在执法时往往容易把二者混淆,因而常引发养殖者与渔政执法人员的矛盾,销售渠道与场所受阻,影响了销售价格,损害了养殖者的切身利益,激化了社会矛盾,遏制了产业的发展。
2、苗种是制约产业的主要瓶颈 鳗的人工繁殖至今仍是世界性的一大难题,所有鳗养殖的苗种来源均为自然采集。由于生存生长环境的污染,过度的捕捞,造成某些品种自然苗量剧减,枯竭,成为濒危物种。为保护资源量,一些国家和地区相继出台了提高保护等级和限制捕捞量、限制出口的政策措施。
海南省现有养殖鳗苗种95%主要来自于菲律宾,故称为菲律宾鳗,大量苗种的外流,势必引起出口国的关注,加上受政治因素的影响,菲律宾鳗苗种来源受到遏制是不可避免的,为此养殖户应客观的看待这个问题。
3、技术尚不够成熟
菲律宾鳗为近年新兴的养殖品种,技术行为与生产管理操作不规范,处于探索和积累阶段,产业支撑技术薄弱。养殖主体多为从事罗非鱼饲养业转产转行的分散农户,虽有一定的养殖经验,但不同的品种具有不同的生存生长特点,要掌握其饲养技术仍要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交付一定的学费,技术的积累、完善、成熟与规模化发展也要历经磨练。同时该品种饲养周期长,属高投入、高效益、高风险产业,许多不可预测的天灾、人祸、病害均可随时发生,潜在风险大,饲养者从业前应慎重对待,视自己的抗风险能力而行之。
4、病害频发
据笔者调查,几年的饲养证明,造成养殖鳗鱼失败的直接原因是病害。而其中主要是寄生虫,尤其是一些饲养多年的老池塘更易发生疾病,多病并发等病情。滥用药物加重了病情及为产品质量安全留下了隐患。随着饲养面积,放养密度的增加,区域分布扩大,养殖环境会进一步恶化,疾病的交叉感染,病害的种类也会呈现多样性,如困扰产业的对虾白斑病,罗非鱼链球菌病等。
5、市场潜在风险较大 菲律宾鳗为内需型,高档次、活体水产品,在深加工产业未形成时,受区域性市场与消费群体的限制,易出现供大于求,供求矛盾突出。同时在缺乏政府引导和市场调研,评估的情况下,一哄而上,风险系数无形之中也会大大的提高,最终受损的是饲养者。
流通环节目前由于缺乏辨别菲律宾鳗与海南花鳗鲡的区分操作标准,并由此造成流通环节受阻而造成市场价格出现较大的波动。
三、建议
1、科学引导,推动产业良性发展
多年的饲养效果显示菲律宾鳗在海南养殖具有较大的区域优势,并为此招来了大批的南下饲养者。但其为基础薄弱,饲养周期长,高风险,发展快,缺乏技术支撑产业。为此需要政府、科研推广部门,饲养户三方共振并进,加快组织力量对遏制产业发展的技术难点问题进行科技攻关,产业创新,制订发展规划,尤其是产业的深加工与市场的开发。逐步完善产业链与服务保障体系,为推动产业良性发展保驾护航。
2、完善养殖技术规范与加大培训力度
要把菲律宾鳗发展成为我省的特色、高效产业,必须走标准化生产之路,规范养殖行为。2011年出台的地方标准,鳗鱼健康养殖技术规范对指导生产作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具有局限性,其养殖技术要点与方法,病害防控,药物的使用,流通环节等应进一步修订完善。与此同进,菲律宾鳗为技术弱势产业,在常年性技术培训,资金安排,教材编辑等安排上应有所倾斜,培养一支技术过硬、具有引领作用的第一线实操人员。
3、为苗种来源创造有利条件
保障菲律宾鳗苗种来源是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据调查显示,海南菲律宾鳗苗渠道主要来自于福建,为中间环节,约占90%以上,既浪费社会资源,价格偏高且易受到遏制。为保障渠道通畅与降低鳗苗成本,政府职能、技术部门等应组织有实力的养鳗企业直接从产地引进,集中防疫检疫,集中培育,分散饲养与技术指导等,为推动产业发展与产品质量安全从源头上抓紧抓好创造条件。
4、大力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技术
根据菲律宾鳗的产业特点,笔者认为不应片面追求产量,而应在质量与品牌上进行深层次解读,走高起点、生态型、健康型、设施渔业型的养殖模式。近期已立项并实施的“菲律宾鳗池塘健康养殖技术示范”,将从池塘环境、苗种质量、水质调控、饲料投喂、病害防控及药物的使用、运输等多方面进行探讨、总结与示范。它必将为我省建设友好型养鳗业提供可操作性的技术依据,推动产业的健康发展。
5、充分发挥协会的作用 2009年11月成立的海南鳗鱼协会在为从业者提供技术咨询与交流学习平台,互通信息,产品质量安全,促进行业自律,保障从业者权益,推动产业发展等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但由于受传统观念与资金限制,问题多多。为此要进一步完善协会内部运行机制,应及时收取会费确保协会各项工作的正常动转,同时政府职能部门应在产业政策,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在政府指导下,充会发挥协会的纽带作用,推动菲律宾鳗养殖业再上新台阶,实现渔业增产增效,渔民增收。(文/图 通讯员 梁松 沈铭辉 王海桂 张娅)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