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2012年12月29日,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承担的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项目“大鳞鲃人工繁育技术研究”通过了黑龙江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黑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邹民研究员和东北农业大学范兆庭教授分别担任本次鉴定委员会的主任和副主任,专家组成员来自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省水利厅、黑龙江省生物科技学院、哈尔滨农业科学院水产分院、水科院下营增殖站等单位,鉴定会由黑龙江省科技厅成果处副处长赵风琴主持。
鉴定委员会认真听取了课题负责人徐伟研究员的工作汇报,并查阅了相关资料,认为该项目经过近10年的刻苦攻关,完成了野生大鳞鲃引进、驯化,在人工驯养条件下,成功实现了大鳞鲃的培育、驯养和全人工繁殖,为我国开发了一个耐盐碱鱼类增养殖重要品种。针对大鳞鲃生物学特性,开展了性腺发育、繁殖、胚胎发育、摄食、生长和抗逆能力等研究,制定了大苗种繁殖和养殖的操作技术规程,保存5龄以上人工养殖亲鱼800余尾,年生产鱼苗能力达到100-150万尾。2009年至2012年期间推广到黑龙江、山东、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古等多个省市,现已成为当地的一个优良养殖品种。
鉴定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该成果研究内容系统,成果实用性强,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大鳞鲃(Barbus capito),属于鲤科、鲃亚科,鲃属,原产于乌兹别克斯坦,该鱼不仅耐盐碱性高,生长速度较快,而且肉质鲜美,在淡、半咸水均能生存,体长可达1m以上,体重20 kg,是欧亚盐碱水域重要的大型经济鱼类。为了发挥大鳞鲃种质优势,加快我国盐碱水域的开发利用,黑龙江水产研究所2003年首次从乌兹别克斯坦国引进。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