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来自民间的创新力量,与行业知识精英一道,不断创新,不断总结,创造了中国对虾产业持续十余年的辉煌。面对眼下的困境,我们相信,这些根植一线的创新,依然是引领我们持续向前的力量。
在经历了土塘到高位池,低密度到高密度,海水养殖到纯淡水养殖的发展,南美白对虾在中国延续了十余年的高速发展。但自2010年始,产业再次面临挑战。近三年来,虾病蔓延,国内外业者不断探寻,病因至今尚无定论。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南美白对虾生产国,但是受土地和水资源日益减少影响,加上国内在对虾育苗、养殖过程中普遍存在设施陈旧简陋、养殖区域规划较差、养殖病害多、生产稳定性差、产品质量难保证、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特别是近年的对虾病害问题,养殖业面临之困难不得不让业者再次思考,这虾,还能养多久?
今年上半年,杭州市萧山区东海养殖有限责任公司成功利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对虾,获得近万斤的亩产。9月初,本刊撰稿人亲临现场,其全封闭式的养殖车间,通过养殖池水温控制、增氧、生物过滤、固液分离,对水质的不间断检测等技术措施,彻底改变了传统养殖怕风潮、怕变温、怕病害的“靠天吃虾”现象,使整个生产过程更易于掌控,提高了大面积养殖的稳定性。
而在与杭州萧山临近的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却是另外一片光景。这里连片的小棚,利用原本养殖蟹苗的土塘养殖南美白对虾,通过搭建温棚保证内部环境稳定,一年养殖两造,近几年养殖成功率达80%左右,周边地区已开始模仿,部分大饲料企业也介入研究其成功的关键点和可复制性。
显然,这两种新的养殖方式都有其可借鉴地方。但是从硬件投入上,却相差悬殊。或许设施化养殖的方向被更多人认同,因为不管在可控性还是安全性上,都比普通养殖池塘更有优势。东海养殖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杨福生认为,对虾产业未来一定是朝设施化的方向,养殖会越来越可控。但从另一个角度,小棚土塘养殖投入成本相对较低,无形中也分摊了养殖风险,而且小水体更易于水质调控,尽管没有很高的亩产,但其稳定性却是一大亮点。
一位对虾行业资深人士认为,对虾是个极佳的产业,产业规模较大,而养殖者大都不需要过多考虑市场、成本,已成了各种最新技术、最新理论的最佳实验地之一。有理由相信,这股来自民间的创新力量,一旦与行业知识精英合作,定会产生如中国对虾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何建国老师总结的生态养虾模式。这些根植一线的创新,依然是引领我们持续向前的力量。(林晓彬)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