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渔业一直是山东这个沿海大省的支柱产业。面对纷繁芜杂的外部形势和环境,山东剩洋与渔业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蓝黄两区建设重大机遇,积极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和不利因素,攻坚克难,奋发进取,保持全剩洋与渔业经济健康发展。对于“渔民失渔”这个广泛存在的问题,山东省做出了更多探索。
秋高气爽的8月,《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沐浴着潮湿厚重的海风,沿着笔直的纳潮河向深处行走,四周是无数排列整齐、举目无际的养殖池,竟有种天地交融、令人窒息的壮美与风情。这是青岛市围绕打造蓝色经济区而建设的大型现代渔业园区——大桥盐业海参健康养殖示范推广基地。
该基地总投资3亿元,占地1.66万亩,分为A、B、C三个区。其中,A区总面积5432亩,主要建设高位蓄水库、低位纳潮河、高标准养殖池、科技实验示范区和科研办公区;B区总面积9000亩,主要建设高标准养殖池和加工育苗区;C区总面积2200亩,主要建设海参养殖池和鱼、虾、参综合养殖池。目前,基地已完成投资2.2亿元,其中A区1亿元,B区4000万元,C区8000万元。
据即墨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顾正慎介绍,这个基地是在原大桥盐场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全部建成后将成为我国北方目前最大的规模化海参生态养殖基地,为沿海渔民增收搭建了新平台。由政府投资改造盐田和虾池租赁给渔民养殖,整个养殖区年可实现纯收入3.8亿元,同时还将带动周边发展海参养殖2万亩,年可使养殖户增收3亿元。
记者在基地碰到了一位于大爷,便在他住的小屋前与他攀谈起来,呼呼的海风使我们不得不半眯着眼睛、提高了嗓门说话。于大爷非常热情,海日照晒下的黝黑肌肤也难掩他爽朗的笑容。于大爷告诉我们,他和老伴住这儿两年了,儿女们就在青岛,周末会过来看望。对于养殖的工作,于大爷表示非常简单:“要放水时就放放水,基本没有太多活要干。参苗是自己投进去,大约到10月份时,购买海参的人就来了。专门有潜水人员潜到下面去,大批大批地捞。我们自己没有重活。”而谈起收益,他笑得更加开心:“一亩地平均能收入2万,一个池子30多亩,一年纯收益60万。我管着两个池子,去年收益有120万呢。”他说,在包下这两个池子之前他并没有养过海参,租了这个池子之后,基地对大伙儿进行培训,发资料,还有人讲课,一年三次。租一个养殖池一年只要付8万的租赁费用。至于他住的房子,是基地免费配的,每个养殖池边都有一个,厅、厨、卫一应俱全,屋里会略有些潮,但有炕;出门采购很方便,没事时就看电视。于大爷告诉我们,渔民与基地的协议是5年期的,期满之后会再次招标。“到时我还想接着干。”他说。
事实上,将这么一大片地用于水产养殖而非工业用地,等于放弃眼前利益而追求长远效益,这正是青岛市政府的远见卓识。因为一谈起渔业,就不能想到渔民失渔这个几乎每个沿海省份都存在的问题。渔民失渔,一种原因是失海。大面积的海域为私人占有或是国家使用,渔民的劳作场所减少了。近年来一大批渔民失去了长期由他们使用的海域、滩涂,也就是俗称的“失海”。另一种原因是成本上升,产品市场价格下降,虽然还能出海捕鱼,但是渔业效益下降甚至亏本。这种“隐性失海”同样导致这些渔民生存现状越来越艰难。最近几年来,随着柴油、劳动力价格上涨,一些还有渔船的渔民作业成本快速上升,一些渔船出海打渔经常亏本。由于渔船造价较高,一些船主亏本经营甚至折价卖船,从而背上沉重债务,生活陷入赤贫。更不用说近海无鱼的现状越来越严重。
对于一些没有寸土耕地的渔民来说,近海捕捞、浅滩养殖是他们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是他们的“小银行”。从2011年5月1日起,山东省将对被收回水域滩涂使用权渔民实行社会保障制度、就业保障制度等多项措施,让“失海”、“失水”渔民享有长期福利,最大限度地保护渔民的合法权益,维护渔区社会稳定。但这只是治标,还人以“鱼”不如还人以“渔”,保障渔民的“小银行”才是治本之途。
且不论大桥盐业海参健康养殖示范推广基地在海参产业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光是从渔民笑眯眯的眼睛里,就能看到水天一色的温暖致富家园的倒影。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