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怎样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作坊成为全球最大的水产饲料生产企业,全国政协常委、通威集团创始人兼董事局主席刘汉元有何秘密?对于今后的发展,刘汉元有何打算?昨日,借助"通威30年"庆典暨《科技的力量》新闻发布会在成都举行的机会,刘汉元首次面对近百位通威集团管理干部和媒体,总结30年的发展得失。
刘汉元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的春节,"成都市场当年猪肉价格只有0.99元/斤,而鲤鱼卖到了13元~15元/斤,是猪肉价格的十到十五倍。"随着养鱼技术、饲料方面的创新,鱼已经不再成为奢侈品。"’以科技创新促进企业发展’的理念是通威奠定30年基业长青的根本要素。"
对于科技研发的投入,他透露通威集团科研经费"上不封顶"。此外,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通威打造的"技术研发航母"已经全面建成。
细数30年经验通威成功在科技
"科技能使卫星上天,科技能使你养鱼致富!"至今,刘汉元依然记得上世纪80年代的广告语,他说"这是通威用得最早的一句广告语,从中可以看出科技在通威发展中的核心位置。"
据悉,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国的水产养殖规模还不到1000万吨,而饲料行业还处于混合饲料的初级阶段,整个体系并没建立起来。刘汉元昨日向记者介绍,四川当时是水产品特别缺乏的大省,全省有一亿一千万人口,而产量不超过3万吨,人均不到半斤鱼。他甚至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的春节,"成都市场当年猪肉价格只有9毛9分钱一斤,而鲤鱼卖到了13元~15元/斤,是猪肉价格的十到十五倍。
如何降低养鱼成本,研发养鱼技术和饲料成为紧迫的问题。在此背景下,通威1983年初的一次大胆创新尝试,即刘汉元在眉山永寿永光水电站的尾水河渠,开始"渠道金属网箱式流水养鱼"技术试验:在渠道流水修建两个金属拦网,在网箱里进行相对高密度养殖。刘汉元称,渠道网箱式流水养鱼根据当时的自然条件、河流的条件,也是一种典型的科技研发、科技创新。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年和第二年小试、中试的成功,一次又一次打破四川历史上的新高。
这只是通威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成功案例之一,回想创业30年经验,刘汉元感叹通威集团见证、参与并推动了中国水产养殖业和饲料业的发展壮大。他称"回顾这个历程、过去分阶段的总结,能够从中感觉到通威一个非常鲜明的特色,一个非常独特的通威的底蕴,我们经常就会引以为自豪地说,通威的发展是以科技进步促进企业发展"。
研发上不封顶通威要打造"技术研发航母"
1983年通威集团第一次创新尝试——"渠道金属网箱式流水养鱼"的成功,不仅促成了通威30年的快速发展,还促使了通威在至今30年发展过程中坚定不移的将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工作放到企业经营的核心位置。
鉴于科技创新的经验和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刘汉元在公司内部明确提出科研经费"上不封顶"的口号,并表示,这是通威对研发经费的承诺,也是通威实行差异化竞争的长久战略。而且在这种基本方针的引领下,通威"技术研发航母"已全面建成起航。
记者还了解到,通威股份技术中心旗下所辖的七大研发机构"同为水产研究所、虾特饲料研究所、畜饲料研究所、禽饲料研究所、药物研究所、通威水产科技园、通威水产工程中心"七大研发机构已全面建成,并成为四川乃至中国民营企业中并不多见的研发实力最强、拥有技术创新成果最多的企业之一。目前,通威股份技术中心是 "四川省政府授予的’天府英才工程’首批十大技术创新团队之一",刘汉元亲自担任学术带头人,下属有500多名技术人员,每年研发经费投入高达数千万元。
"近年来,通过自主科技创新,通威股份成功开发了关键核心技术——水产饲料、畜禽饲料配方技术,在该领域的技术创新成果,大大提升了我国饲料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通威股份营销总监王尚文告诉记者。通威股份技术中心还在动物保健领域对影响养殖动物健康的重大疾病、常见疾病关键技术反面进行了系统研究,禁用药物替代品研究开发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在疫苗、免疫增强剂研发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同时凭借雄厚的科研实力,通威股份目前正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等众多国家级科研项目。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