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出趟海,渔民打上来不少蛤,却很少见到鱼。
生产成本的增加、资源持续衰退、气候海况异常导致了大量渔船在港“歇业”。渔船不出海,带动了海鲜价格波动,同时也引发了渔业相关行业的连锁反应。面对这一问题,烟台将逐步调整渔业发展结构,加大增殖放流力度,扩大海产品的养殖规模,同时,加快发展远洋渔业。
渔业资源衰退能形成渔汛的只有鲅鱼了 从烟台市海洋与渔业局统计的信息来看,今年烟台市春汛捕捞生产明显差于去年同期。春节后出海的渔船,产情不理想,大部分处于亏损状态。进入3月份后,产情更差,导致很多作业渔船都选择靠港停产。烟台海洋捕捞渔船目前只有约1/3出海作业,主要从事近海定置网、流刺网等低油耗作业。从目前情况看,烟台市春汛捕捞生产呈明显下降态势,减产已成定局。
渔业专家介绍,渔船不出港,渔业减产,主要是因为生产成本增加、资源持续衰退、气候海况异常造成。近期国际原油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国内柴油价格也随着上调。2010年初柴油价格为每吨6400元,2011年变为7500元,目前柴油批发价每吨涨至8750元。以拖网生产为例,燃油成本已占到捕捞生产总成本的70%以上,利润被柴油上涨抵消一半以上,许多捕捞渔船出现“越干越亏”的情况。船员工资现在每月3000-5000元,比去年同期增加约1000元。柴油价格居高不下,船员工资逐年上涨,造成捕捞成本上升,出海率下降。
去年以来,我省沿岸受寒潮海冰影响,特别是渤海湾沿岸结冰较重,气温及海水温度均较往年同期偏低1—2度,造成渔汛时间推迟。
据了解,目前渔业资源已严重衰退,对虾、带鱼、小黄花鱼等传统渔业资源已形不成鱼汛,致使鱼群分散,捕捞减产。从统计数据看,目前烟台市万吨捕捞水产品中,优质鱼类比重仅占10%左右,能够形成渔汛的捕捞品种仅剩鲅鱼而已,而这一品种也已岌岌可危。
近海渔业资源开发已到极限 目前烟台市近海渔业资源开发已达到极限,要改变海洋捕捞减产减收局面,除了继续实施以伏季休渔为重点的渔业资源保护措施、严厉打击酷渔滥捕等不法生产行为外,最有效的途径还在于加快海洋捕捞减船转产步伐,大幅度降低捕捞强度,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快人工鱼礁建设步伐,加大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力度,以促进渔业资源的逐步恢复。
“远洋渔业是烟台未来渔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烟台市海洋与渔业局工作人员介绍。烟台渔业公司、京鲁渔业、北京远洋作为龙头企业,应该寻找合作伙伴,探索、开发新的大洋性渔场,搞好外海捕捞生产。根据规划,到2015年,烟台将有望实现远洋捕捞产量10万吨,到时,将主推烟台建成我国远洋渔业北方基地。
渔业发展空间减少,多种方式发展海水养殖 在规划上,烟台近海海域功能定位由传统渔业转向滨海旅游、港口航运和城市建设,渔业发展空间大幅度减少。烟台市海洋与渔业局渔业科科长王宏亮说,烟台正在以多种方式发展海水养殖。在区域布局上,坚持陆地工厂化、滩涂池塘、浅海及海底、深海养殖依次展开,把烟台建成全国重要的海珍品增养殖基地。
陆地工厂化养殖,主要是稳定现有186万平方米养殖规模,重点发展名贵海水鱼养殖。滩涂和池塘养殖,充分发挥烟台市30多万亩滩涂、池塘的发展潜力,重点发展文蛤、杂色蛤、对虾等品种,扩大集约化养殖规模,提高集约化养殖水平。
浅海养殖,稳定现有筏式养殖规模,增加藻类和鲍鱼等海珍品养殖,积极探索养殖新模式,提高浅海养殖产品的规格质量。海底增养殖,重点建设北部沿海8大人工鱼礁群,发展30万亩海参、鲍鱼等海珍品增养殖。
深海养殖,重点开展网箱养鱼和海洋牧场建设,积极推广深海网箱养鱼技术,在长岛北部等适宜海区扩大养殖规模,建立深水网箱养鱼基地。充分发挥莱州湾、丁字湾“天然牧场”的优势,扩大鱼、虾、蟹等的人工放流增殖规模。同时,规划适宜海区,在海底大规模增植藻类,营造百万亩“海底森林”。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