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从30年前的一个手工作坊,到今日全球最大水产饲料龙头,是科技的力量推动着通威的发展。”昨日下午,“通威30年”庆典暨“科技的力量”新闻发布会在蓉举行。据悉,为隆重庆祝成立30周年,通威集团将正式启动系列重大庆祝活动,作为其中重要活动之一,旗下的通威股份将在全国各分子公司、各大片区通过开展“科技的力量”系列研讨会、养殖户创富论坛、通威科技论坛、终端市场营销活动等,全面梳理通威30年科技研发的实力、成果,并展示通威科技实力的创富价值和推动力量,从而继续帮助养殖户增产增收,推动中国农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和“三农”问题的解决。
科技铸就今日通威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水产饲料业以其具有的产业化、规模化和高科技含量特点,率先完成了产业化之路,同时也诞生了多家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和上市公司。
从四川发轫的通威集团,见证、参与并推动了中国水产养殖业和饲料业的发展壮大。上世纪80年代初,当全国还处于用草、菜粕等原料养鱼时,通威已开始依靠全价饲料为核心的系列成套养殖技术,为中国水产养殖作出了重要贡献。通威以其不断创新的科技实力和巨大投入,在中国农牧领域始终保持高速发展之势,并快速发展成为一家仅在农牧领域就拥有近100家分、子公司的大型上市公司,并成为我国农、林、牧、渔板块年度销售规模最大的农业上市公司之一。
那么,通威成功的关键要素在哪里?其延续、传承的企业根基又在何处?“科技能使卫星上天,科技能使你养鱼致富!”昨日,全国政协常委、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接受了记者的专访,他引用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最早的一句广告语,“追今抚昔,不管是最初撬动水产领域的大门进入这个行业,还是如今作为我国水产行业的引领者,参与中国水产业的发展和变革,我们都可以清晰地看到,
"以科技创新促企业发展
"的理念是通威奠定30年基业长青的根本要素。”
科技创新从“金属网箱”起航 通威的技术创新源自1983年初的一次创新尝试,那是创始人刘汉元在眉山永寿永光水电站的尾水河渠,开始“渠道金属网箱式流水养鱼”技术试验,即在渠道流水里修建两个金属拦网,在网箱里进行相对高密度的养殖。
记者在发布会上获悉,这种科技创新的成功促进了通威30年的快速发展,并促使通威在至今30年的发展过程中坚定不移地将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工作放到企业经营的核心位置。刘汉元先生在公司内部明确提出科研经费“上不封顶”,这是通威对研发经费的承诺,也是通威实行差异化竞争的长久战略,而且在这种基本方针的引领下,通威“技术研发航母”已全面建成起航。记者了解到,通威股份技术中心旗下所辖的七大研发机构“通威水产研究所、虾特饲料研究所、畜饲料研究所、禽饲料研究所、药物研究所、通威水产科技园、通威水产工程中心”已全面建成,并成为我省乃至我国民营企业中并不多见的研发实力最强、拥有技术创新成果最多的企业之一。
技术创新引领行业发展 一直视技术创新为企业发展生命的通威股份,不仅自身在30年的发展历程中坚持技术创新,还通过对技术的研发引领着整个行业的发展。
“近年来,通过自主科技创新,通威股份成功开发了关键核心技术水产饲料、畜禽饲料配方技术,在该领域的技术创新成果,大大提升了我国水产饲料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出席发布会的通威股份营销总监王尚文告诉记者。凭借雄厚的科研实力,通威股份目前正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草鱼大片段BAC文库构建和末端测序”、973计划项目“淡水池塘集约化养殖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科技部国家科技合作项目“抗家禽沙门氏菌的中草药筛选及制剂开发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反刍、水产及特种动物配合饲料生产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膨化饲料养鲶鱼研究与产业化示范”等。
正是基于一项一项的技术创新成果,在刘汉元和同行的努力下,如今在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中,水产品出口额占其中的三分之一还多,中国水产品出口量位居全球第一;全世界的每三条人工养殖鱼中,就有两条来自中国。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