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养殖密度过高、生长周期被迫缩短,导致如今的多种养殖水产品口味下降。记者日前从水产大学获悉,该校“改善养殖鱼类肌肉品质的营养措施研究”项目已获初步成功,不久之后,市民餐桌上的鱼将变得更好吃。
该项目负责人水产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冷向军副院长介绍,该项研究的试验对象主要是草鱼、罗非鱼、黑鱼等淡水鱼类,通过特别的饲料搭配以及改良养殖环境,以期达到以下两方面的效果:增加鱼体内能够产生风味的物质,改善鱼类肌肉的粗细、弹性、韧性等,让餐桌上的鱼肉更美味。项目已历时两年多,经仪器相关数据和口感笔试,新方法养殖的鱼确实好吃不少。
据了解,长期以来,国内水产品养殖一味追求产量以满足市场需求,人工养殖过程中,鱼类的自然生长周期被迫缩短。如在野生环境中,草鱼一般生长三年后才上餐桌,而在目前的人工养殖中,草鱼的生长周期被压缩到两年。此外,养殖密度过大,也导致鱼类一定程度上“营养不良”。如此一来,鱼体类的氨基酸、核苷酸、脂肪酸之类影响鱼肉风味的物质,整体上积存不足。
在长期的研究中,项目组通过调整饲料中营养配料,在保证安全的范围内增加一些功能性营养素,为草鱼等研究对象制定出了各自的“最佳食谱”,能够很好地改善其营养状况。
鱼肉太松、没有嚼劲,也是影响鱼肉品质的一大因素。为了得到更为客观的数据,项目组引进了一台能够模拟人类口舌的咀嚼工作,精细测试肉类的硬度、脆度、弹性等指标的质构仪。测试结果显示,在特定盐度里长大的草鱼、黑鱼等实验对象,无论是生肉还是经过烹调的熟肉,其直接关系到口感的各种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南方渔网编辑:张弘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