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养殖场权力谱之权力支出
人才缺失、家族式管理、场主老龄化……
《农财宝典》记者 曾思铭
“我2006年包下了2000多亩的塘,想自己搞个大养殖场,但最后因缺人手管理,只能转租给别人。”惠州惠城区的饲料经销商陈瑞忠几乎道出了所有大养殖场面临的一个问题——缺人!
我们不难看到,近年来,养殖场的规模在不断扩大,集约化、规模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然而,产业升级了,养殖场却面临着相关配套跟不上的问题,招人难、留人难、继承难,这哪一样不让这些几乎一辈子跟鱼打交道的养殖场老板们挠头的。这也就难怪陈瑞忠会放弃办大养殖场的想法了。
招人难
“招工难,确实难,非常难,并非雇主要求高,而是雇员提的条件普遍上升了。”记者走访了几个养殖场,听到的几乎是同样的声音。
“一线工人倒还好一些,只要给出的工资高,不怕招不到。”不少养殖场老板透露,一线工人主要是招40岁以上的中年人,干起来活来,也比较踏实,让人放心。“现在一个普通一线工人的月薪已经从原来的1200-1500元上涨到了1800-2000元,但只要肯踏实干活,出高点工资也可以接受。”
更让养殖场老板们头痛的,还是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人难招。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鱼塘,春暖花开”,这看似美好的意境似乎已经不能满足养殖场的发展。以前的养殖场,源自于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多数是夫妻、兄弟、亲戚为主要的合作团体,经过多年的发展,家业产业在不断壮大,不少的养殖场已经转型走向了公司化。
但是,养殖场的人员组成仍然是以最初的创始人及一线工人为主,养殖场老板们往往集技术员、管理者、经营决策者、工人于一身,劳心劳力不说,由于受文化程度、知识面等方面的影响,从养殖技术、经营管理到规范行业标准、提升产品档次等方面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于是,养殖场老板们几乎在同一时间意识到了,招兵买马、招揽人才是养殖场发展的关键问题。然而,养殖场环境偏远,常年与鱼虾为伴,信息封闭,不利于交朋结友、谈情说爱。年轻人当然是呆不住的。更何况如今整个社会缺工,其它行业大肆招兵买马,处于产业链最低端的养殖场更不具备竞争的优势。
由于养殖场的公司化进程才刚刚起步,往往容易暴露出管理上的一些弊端,如管理机制欠规范化、家族式经营等等,这些也成为了阻挡人才的一道屏障。
根据近年水产养殖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数据显示,一个27人的专业班,最终毕业后到养殖场就业的仅仅只有2-3人,所占比例仅为10%不到。特别是近年来饲料厂扩建整合加剧,饲料企业更是大量地招人,恨不得将所有新生力量揽入自己门下,相比之下,愿意到养殖场工作的人就更少了。
珠海市富之洋水产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洋认为,这些具备专业知识的年轻人不愿意到养殖场工作,除了因为不能接受相对艰苦寂寞的环境外,更多的人是因为绝大部分养殖场缺乏相关的设备和条件,制约着人才的发展和选择。
由于担心年后会有部分人员流失,不少养殖场在年前就开始招人计划,四处物色人选。而养殖场老板们几乎都了解,公开招聘之于他们并无优势,所以,通过熟人介绍或是开出更吸引人的薪酬挖人,就成了最为简便和有效的方式。
留人难
“今年春节期间,离职和回老家的员工叠加在一起,我们养殖场走了大约三分之二的人。”刘洋无奈地告诉记者。年末,几乎所有的养殖场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工人回家过年,开春后能回来上班的仅剩寥寥无几。
招人难,留人更难。养殖场老板们使出浑身解数。
惠州三姐妹虾场老板冯庭玉主打“人情牌”。“我喜欢招刚毕业的年轻人,他们像一张白纸,需要你不断地去给他们增添色彩;他们又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可以给养殖场带来新的气息。”
冯庭玉认为,从新人慢慢培养起来的人才,才会对养殖场有归属感和认同感,不会那么轻易离开。
他分享了一段故事:场里现任的技术员就是刚毕业一年的年轻人,有一次因为经验不足,杀蓝藻时用了过量的药剂,导致整塘虾全军覆没。当时,年轻人吓得不知所措,害怕冯老板会炒了他,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哭。冯知道后,找人把他叫到办公室,一边安抚他不要难过,一边训导他以后要吸取教训。最后,冯庭玉不仅没有炒他鱿鱼,也没有让他赔偿损失。“炒了又有什么用,也挽回不了损失了。反而通过开导和安抚,员工能体会到老板的人情味,干活也会更加卖力起劲。”
珠海斗门白藤头一养殖场老板陈虎也很认同这一方式。他的工人过年要回家买不到火车票,他出钱给他们买了飞机票。“他们四五十岁的人了,还是第一次坐飞机。”他认为,虽然花了钱,但是工人会记住他的好,过完年还会继续回来干活。
而刘洋则认为,除了人性化管理之外,分级管理也是养殖场留人的一大法宝。他介绍,分级管理是指直接管理鱼塘的不需要技术,只需要娴熟的操作,他们需要做的就是百分之百地完成好布置的工作和决策。负责技术的人员不参与具体池塘的管理,主要负责检验和发现病害,监督和解决技术上的问题。作为管理者则主要负责统筹和决策,掌握养殖场运营情况,制定未来的发展规划等等。“各级人员各施其职,干好了,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也能找到认同感。”
此外,像其他企业一样,不少养殖场也会对工人、技术人员进行管理培训,为员工提供更多的成长、发展空间。一方面是请一些饲料厂的技术人员和专家来讲解,进行技术层面的交流;另一方面,养殖场内部员工之间也会以会议的形式进行交流,为综合情况寻求解决方案。“在附近开的一些技术交流会,我每次都会让一两个工人去听,听完回来再向其他人作报告。”惠州沥林一养殖场老板梁家豪告诉记者,这种培训与被培训的方式,很有利与员工的成长。
甩手掌柜也逍遥
涉农行业,一直被认为是落后的行业,一般来说,年轻人都不愿进入。但是,在一些由企业所办的养殖场中,我们还是会看到不少年轻人的身影。随着养殖场的不断规范、升级,相信年轻人也将会越来越多。
不过,现行环境下,从传统的养殖场来看,奋战在水产第一线的养殖场老板们大多数仍是已经年过半百的中老年人。然而,整个养殖产业正在朝着向上发展,退休、放弃意味着前功尽弃,继续让事业发扬光大又面临着体力及后继匮乏的现实问题。
“家里的产业这几年发展都不错,可是两个儿子都不愿意回来接手。”杏坛伍礼谷养殖场的老板伍礼谷曾不止一次地向记者表达了这种困扰。诚然,与写字楼工作相比,养殖行业风里来雨里去确实辛苦很多。并且,在多数养殖场二代看来,在外面闯荡比在家继承养殖场更能学以致用,体现价值。
同样也是奋战在水产一线的老一辈水产人冯庭玉则表现得较为开明。当被问及养殖场将来由谁继承的问题时,他告诉记者,自己的几个孩子都有较为体面、稳定的工作,不愿意他们再回来接手了,以后可以考虑雇佣职业经理人来管理养殖场,而自己也可以在山边买个鱼塘,过上“面朝鱼塘,春暖花开”的悠闲日子。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养殖场公司化进程的推进,这种由职业经理人管理的模式将会是以后养殖场发展的趋势。
其实,对于许多白手起家的老板而言,企业或事业到了一定程度,抛开细致繁琐的事务,全力进入管理角色,把控好企业大方向,这对企业的发展更为有利。
也有一些年轻人走上了子承父业之路。记者在沥林见到梁家豪时,惊讶于年纪轻轻的他怎么愿意终日守住这几百亩的鱼塘。但是,他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就消除了这一疑虑。“我爸养了二十几年鱼了,现在想搞大养殖场,把我叫回来帮他打理。”梁家豪说。
但是,梁告诉记者,他和父亲之间经常有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在他看来,老一辈的养殖者往往只相信自己的经验,而不愿意尝试新事物。说这些话的时候,他表情里透出了一丝无奈。
众所周知,如今的水产养殖,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有水、有鱼就能有好收成,它对养殖者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这些并非专业出身的养殖场新秀们,注定继承之路也是艰辛的。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