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2011年浙江水产技术推广总继续组织全省11个市、71个县(市、区)开展水产养殖病害监测工作,并在原有基础上对测报工作方法进行了优化调整,基本做到一个县每个品种每种养殖模式建立3个测报点,全省同一品种每种养殖模式覆盖9个以上点,并去掉太阳鱼、鳜鱼等6个常年发生病害较少的监测品种。调整后全省共设立监测点369个;监测水产养殖品种22个,其中鱼类12种,甲壳类6种,贝类3种,爬行类1种;监测面积为池塘/围塘68663亩,水库5179亩,滩涂4478亩,淡水网箱29604m2,海水网箱388965m3,流水养殖113000m2,温室80615m2。在全省各级水产推广系统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全年监测任务。现将2011年我省水产养殖病害情况分析如下:
1、总体病害危害程度有所减少 2011年浙江省监测的22个品种都不同程度发生了病害,病害总数为79种(去年28个监测品种26个发病,共82种病害)。其中病毒性疾病6种,细菌性疾病25种,真菌性疾病2种,寄生虫性疾病12种,其它病害(气候、环境、营养、敌害等因素导致的病害)22种,不明病因12种。与去年相比,除病毒性和其他类疾病数量有所增加外,其余疾病数量都减少或持平;从监测类别上看,除鱼类发病总数有所增加外,甲壳类、爬行类、贝类的发病数都有所减少。
2011年全省水产养殖病害平均发病率6.31%、平均死亡率0.21%,发病率较去年的4.61%有所增加,但死亡率较去年的0.25%有所减少。
2、病害流行情况与往年相似 2011年浙江省水产养殖病害以生物源性疾病为主,其中又以细菌性疾病为重,与历年的监测结果一致。全省水产养殖品种发病情况总体上呈现逐月增加的趋势,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5月~10月,其中又以6月~9月为发病高峰,8月份病害数、月平均发病率、死亡率均达到最高峰(图1、2、3)。这与6月~9月气温相对较高,病原生物大量繁殖以及残饵和排泄物增多、气候多变、水质易变等因素有关。
图1 浙江省水产养殖月病害数比较图(种)
全年12个月都监测到了病害,甚至在低温季节,也有不少病害发生。其中1月~3月监测到的病害数均在10种以上,且发病率较去年有所提高,这与1月以来全省出现大到暴雪,水温较常年偏低有关,金华、杭州等地因暴雪造成养殖设施损坏,鱼种鱼苗、鳖、珍珠蚌等养殖对象冻伤死亡;温州平阳县南麂、苍南县及洞头县等海域养殖鱼类大量冻死等。另一方面,病原抗低温能力有所增强,且大棚等设施养殖方式的推广,也为冬季病原生物的生存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图2 浙江省水产养殖月平均发病率比较图(%)
图3 浙江省水产养殖月平均死亡率比较图(%)
3、部分品种发病仍较严重 虽然今年发病情况整体上较去年减轻,但部分品种的病害程度仍较为严重,如水库养殖鲢鱼、水库养殖草鱼、海水网箱养殖大黄鱼等,月平均发病率均在20%以上;大黄鱼、斑点叉尾鮰、七星鲈鱼月平均死亡率在0.50%以上。其中以大黄鱼最为严重,月平均发病率和月平均死亡率分别为23.51%、3.76%,特别是1月份,由于水温过低导致大黄鱼发病率与死亡率高达62.07%、2.64%;8月份,温州苍南测报点大黄鱼发生刺激隐核虫病,造成鱼苗大量死亡,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34.75%和40.33%。
除测报点外,一些品种发生病害也较严重。6月份温州瑞安市发现文蛤死亡,面积约为170亩,死亡率为60%;8月份洞头县的美国红鱼春苗出现大量死亡,每口养殖春苗的网箱均死亡2000尾以上。
4、新的病害不断出现 与上一年相比,2011年新监测到鱼类的竖鳞病、鱼鲺病、罗氏沼虾白尾病、三疣梭子蟹水肿病、三角帆蚌外套膜溃烂等病害。其中罗氏沼虾白尾病我省已有五、六年未监测到过,此次发病面积达800~900亩,涉及养殖场(户)50多家,带病苗种3000~4000万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左右,估算经济损失(减产)900万元以上。部分罗氏沼虾养殖场出现罗氏沼虾生长慢(经过近5个月养殖,平均体重6.8g/尾,平均体长9.1cm)、产量低(每万尾苗产量30多斤)、养殖亏损(每亩亏损3000~4000元)的情况,初步认为可能由新的病毒引起。
下半年一些温室养鳖场出现了一种“软骨病”,病鳖进食少,饲养4~5个月后平均体重只有40余克,背甲及腹甲柔软,指按能凹陷,严重者甚至能将背甲完全折过来,并伴有腹部水肿、脖子粗大、轻压可见鼻孔出血等症状。该病死亡率为20%~30%,严重者可达40%以上,已造成直接损失约150万元,目前发病原因仍在进一步调查研究之中。
另外,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某养殖场黄颡鱼成鱼新发腹水病,病鱼腹部膨大、圆鼓,腹腔积水;某鳖场发生绦虫病,解剖后腹腔内有大量绦虫等。
5、发病原因分析 (1)气候、环境影响大
2011年全年其它病害数达到了22种,台风、气温突变等不良气候条件以及赤潮等环境因素对我省水产养殖造成了很大影响。1~3月,天气较往年同期寒冷,水温偏低,一些养殖品种如草鱼、鲢鱼、大黄鱼、七星鲈鱼、青蟹等由于环境不适致病、冻伤死亡现象严重;5月份我省近海海域发生赤潮,对这些地区养殖的海水鱼类、贝类生长等造成一定的影响;6月上旬省内大部分地区连续降雨,特别是兰溪、诸暨等地因暴雨引发特大洪水灾害,造成一些养殖池塘堤埂坍塌或大面积过水,鱼虾蟹逃逸,持续暴雨又使水质环境发生剧变,一些对水质要求比较高的水生动物如南美白对虾、三疣梭子蟹等出现发病现象;8月上旬,受第9号台风“梅花”外围影响,舟山部分海域水产养殖受到严重毁损;而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也加剧了养殖生物的病害发生,10月受污水影响,乐清湾泥蚶、缢蛏等贝类发病严重。
(2)疾病研究与防疫检疫工作滞后
我国水生动植物病害的研究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一些病害的研究还很不透彻,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常常出现病害预防措施不到位、诊断不够及时准确、防治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等情况。随着水产品跨地区流通频繁,水生动植物疫病的传播速度加快,疫情更复杂,危害程度和防控难度加大。我省虽然已经全面开展了水生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也进行了一定的检疫试点工作,但离整个养殖生产的需要还有很大差距。
(3)科学防病和健康养殖技术推广力度有待加大
我国水产养殖散户比重大,很多散户健康养殖技术欠缺、防病意识差,在养殖过程中病害预防措施没有相应跟上,发病时也掌握不了最佳治疗时期和用药次数、剂量,造成病害暴发。近年来虽然加大了对水产健康养殖的宣传力度,但从总体来说,水产健康养殖还处在起步阶段,健康养殖技术还需要大力宣传、积极推广。
6、2012年病害流行预测与对策建议 根据历年浙江省水产养殖病害测报结果,2012年全省水产品在养殖过程中仍将发生不同程度的病害,疾病种类主要是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源性疾病。
1月~3月天气寒冷,气温、水温偏低,病害发生率和死亡率相对较低,但要做好防冻工作。
4月~6月气温逐渐回升,需防范“倒春寒”。海水鱼类以水霉病等真菌性疾病为主;淡水鱼类肠炎病、赤皮病、烂鳃病等细菌性疾病以及寄生虫性疾病将陆续发生;鳖经过冬眠期消耗后,体质较差,开春后易感染疾病,重点要防范“腮腺炎病”。
7月~9月水产养殖动物进入生长旺盛期,投饲量大大增加,导致残饵和排泄物增多;期间又逢梅雨季节和台风天气,气温变化幅度大,水质易恶化,水产养殖病害处于高发期。大黄鱼以肠炎病等细菌性疾病和刺激隐核虫病等寄生虫性疾病为主;南美白对虾在天气骤变时易爆发病毒性疾病;海水蟹类以黄水病、固着类纤毛虫病为主;鳖外塘养殖要注意细菌性疾病的防治工作;海水贝类要预防台风过后由于缺氧或盐度突变引起的死亡。
9月下旬~10月正值夏秋交替,气候多变,昼夜温差较大,可能出现鱼类寄生虫和细菌性疾病发生的小高峰。预计草鱼等常规鱼类的病害仍将以出血病、细菌性肠炎、烂鳃病等为主;海水网箱养殖鱼类要特别注意细菌性疾病和刺激隐核虫病;南美白对虾要注意白斑综合征等病毒病;海水蟹类要注意黄水病、固着类纤毛虫类病等。
11月~12月随着气温、水温的进一步下降,养殖动物病害将进一步减少,病情也将不断减轻,但仍然不能放松生产管理,要特别注意天气的影响,提早做好应对恶劣天气的防范工作。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