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9月初,广东省湛江市流沙湾内吊养珍珠贝无论是刚插核吊养的还是已经养殖一到两年的均“长出”怪毛并开始出现大量死亡。据初步统计,9 月底强台风“纳沙”过后,流沙湾养殖珍珠贝死亡率已达90~95%,今年珍珠收成可能不到去年的两成。当地水产技术人员和养殖户反映,以往此地从未发生过这么大规模死亡的情况。
奇怪生物附着珍珠贝大量死亡 9月初,湛江流沙湾有珍珠养殖户发现所养殖的珍珠贝“长出”怪毛并出现大量死亡,珠农立即报告当地相关部门。广东省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到消息后,迅速组织贝类专家于9月10日赶赴当地采样调查,传授防治措施。
10日下午四点左右,流沙湾养殖区域刮着大风,下着大雨,风浪较大,养殖海水浑浊,专家组随机从内湾打捞了5笼吊养的珍珠贝。吊笼异常沉重,一出水就把专家给“吓”住了,吊笼里的珍珠贝外表像一只只刺猬,长满了棘刺,异常骇人。清洗掉吊笼上的淤泥后,发现吊笼外和贝壳上面均大量生长了一种黑褐色粗细如米粉,长达5~6cm 的附着生物,经专家组现场初步判断为多毛纲类生物。
流沙湾内养殖的主要是马氏珠母贝,打捞上来的5个吊笼中有2笼为40只/ 笼的杂交贝种,插核后吊养时间15天左右,分别死亡22和26只,死亡率为60%;另3笼为50只/ 笼的马氏贝种,未插核,吊养时间12 天左右,表面附着生物相对杂交种较少,分别死亡11、13 和9只,死亡率为22%。
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南海水产研究所渔病室主任王江勇研究员是此次珍珠贝病害调查专家组成员之一。他将带回的珍珠贝活体分别取马氏种和杂交种做了内脏组织细菌学检测,经过平板培养发现内脏组织的3种培养基中均未见单一优势菌落,且菌落数目不高,说明本次贝类大量死亡的原因并非细菌性病害所致。分别提取附着生物的虫体和栖管基因组DNA 进行测序比对得出结果为缨鳃虫亚科,鳍缨虫属。王江勇研究员将贝壳上的附着生物送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权威专家鉴定,结果证明该附着生物主要是黑斑鳍缨虫和无殖盘管虫。
水体富营养化或是致病原因 鉴定结果让王江勇研究员很意外。他告诉记者,这是他从事贝类病害研究十几年从未见过的一种贝类附着生物,他在与当地水产技术人员和养殖户的交流中了解到,流沙湾海区以往从未发生过由这种寄生物造成珍珠贝大量死亡的情况。往年同期吊养超过1 个月都未见如此单一且大量的附着生物生长,现在5斤的贝笼吊养10天就已长满缨鳃虫,半个月左右贝笼总重量竟达到15斤,生长繁殖能力惊人。此外,附着贝笼的缨鳃虫又如海绵一样能吸附笼内淤积的泥沙,笼内外的水质交换几乎被完全封闭。从贝体解剖和细菌学的检测可以判断,贝类的大量死亡并非由于自身病害所致,很可能是附着生物大量繁殖阻碍了笼内水体交换,泥沙堆积或溶氧不足最终导致珍珠贝窒息而死。
王江勇研究员告诉记者,这是首次发现由大量单一生长的黑斑鳍缨虫和无殖盘管虫附着引起的大规模马氏珠母贝死亡。缨鳃虫类是广泛存在海洋中的一种生物,但我们对其生物学特征还不是很了解,几乎也查不到相关的研究文献。目前只是知道黑斑鳍缨虫常见于泥砂具贝壳、盐度为33.8~35 的生境里。此次大规模暴发生长,很可能是在高盐、富营养化水体等环境条件刺激下,导致其疯狂地生长。与海水养珠形成对比的是池塘养珠,当地池塘养殖的珍珠贝并没有出现这种缨鳃虫,台风过后也没有出现大规模死亡。更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是,两场台风过后,海水吊笼上“长着“的近十余斤附着生物也突然之间全部消失,吊笼、珍珠贝壳干干净净。附着生长的黑斑鳍缨虫和无殖盘管虫在台风过后突然消失,王江勇研究员认为是接踵而至的两场台风带来了大量降水致使养殖海区水体盐度突然下降,环境不再合适它们的生长而死亡,较大的海浪接着冲走了这些大量的附着生物。王江勇研究员介绍,缨鳃虫等多毛纲生物的大量出现,通常为水质状况变差的指标,此次灾害的发生可能是由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据了解,今年流沙湾内养殖户由去年200户增加到300户,增幅50%,加之今年湾内网箱养鱼有所增加,大量投喂鱼糜饵料,湾内水体交换较慢,这些都导致了水体富营养化的加重,而环境条件的刺激,导致了缨鳃虫大量繁殖,最终导致珍珠贝的大量死亡。
专家支招防治对策 由于目前对此种生物的特性了解较少,病程发展也较快,对于这类突然发生的少见缨鳃虫病害也尚无明确的治疗措施,但根据病害发生情况与未发病区域对照,王江勇研究员认为控制缨鳃虫的大量繁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1、贝鱼混养:
从养殖户反应的信息发现,虽然贝笼上长满缨鳃虫,但在同一湾内的养鱼网箱中很少有缨鳃虫生长,推测有些鱼类能够以该虫或其幼虫为食。建议早期将贝笼先吊样于养鱼网箱中,或者在湾内投放一些能够以缨鳃虫为食的鱼类。鱼类的存在能够有效抑制缨鳃虫的生长,待其得到有效控制,再恢复到正常吊养模式。
2、湾外吊养:
由于本次灾害主要发生在流沙湾内,湾外由于水体交换大、水质较好并未发现缨鳃虫大量繁殖。因此可以采用湾外吊样的方法,从空间上规避灾害,再恢复到正常湾内吊养。
3、深吊:
缨鳃虫主要生长于富营养水体的上层,以水中的浮游藻类为食。由于深水中藻类含量少,缨鳃虫难以大量繁殖,可以采用“深吊”方法,增加吊养深度,能够有效抑制缨鳃虫生长,可有效防止该灾害的发生。
4、淡水浸泡:
根据缨鳃虫怕淡水、马氏贝耐淡水的特点,可以采用将贝笼反复、短时、交替浸泡于淡水和咸水的方法杀死缨鳃虫。但当贝笼恢复正常吊养模式后,由于水体中仍然存有大量缨鳃虫幼虫,可能很快又会长出大量缨鳃虫。
今年珍珠贝的这场病害持续一个月后以台风来袭而告终,对养殖生产和珠农所造成的损失却难以平复。由于种种原因,调查小组没能及时保存活体黑斑鳍缨虫和无殖盘管虫,所以对其生物学特性等后续研究造成了困难。上述四招可对缨鳃虫灾害起到一定缓解和抑制作用,有待专家对缨鳃虫习性、生活史、生理生态特性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制定出更为有效的防治措施,我们将跟踪报道。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