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连片的水面之间,零星点缀着几座简易的房屋。走近池塘,浮萍下时不时就会冒出一只只毛茸茸的钳子。这是记者在
江苏镇江丹徒区宝堰镇水产养殖区看到的情景。据当地居民反映,像这样的养殖区附近到处都是。
“年初下苗、清明开始喂食,经历10多次的蜕壳,现在正值螃蟹生长最关键的时期。以前螃蟹养殖户中只有30%赚钱,30%保本,40%会亏本。但是,从今年的行情看,100%都能赚钱了。”丹徒区农业委员会水产技术指导站站长殷厚成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由于高温期短,螃蟹的规格普遍比去年大,母蟹以2-2.5两以上的居多,价格也会比去年上涨20%左右,中秋前后,螃蟹收购价就曾高达180元/斤。“我们根本不愁卖不出去,就愁养不出来!”养殖户们异口同声。据了解,目前,丹徒区虾蟹养殖面积已达2万多亩。
养殖技术指导员刘学阳向记者介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螃蟹消费日益走入了寻常百姓家,“无虾无蟹不成席”甚至在当地已成为了不成文的“规矩”。此外,由于太湖流域治理,螃蟹养殖面积大大缩减。这些都给了丹徒螃蟹“爬”出去的契机,本地螃蟹大量销往上海、常州、南京等地,高峰时期,外地客商都只能直接交付定金并且上门拿货,70%都销往外地,只有30%供应本地市场。
“把螃蟹拉到南京卖,每斤只要多出几块钱的运输费,卖价却能高出好几倍。”一位养殖户一语道破了当地蟹农“舍近求远”的真相。但实际上,他们卖出的螃蟹大都是“无名氏”,跟阳澄湖、固城湖等知名品牌相比,价格差距依然悬殊,一些个头和质量上乘的螃蟹更是遭遇了“被”贴牌的命运。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长江蟹和大闸蟹同为中华绒螯蟹,在口感上,二者相差并不大,被“贴牌”显得有点无奈。
身价的差距让蟹农们意识到了品牌的重要性,开始走上创牌之路。“我们现在不要求产量,得要保质量、树品牌!”殷厚成介绍。近两年丹徒区一直在提倡生态养殖,营造野生环境,提高螃蟹品质。从2010年起,全区推行了“渔业科技入户工程”,向水产养殖户推广“养殖水体环境调控技术”“池塘微孔增氧技术”“蟹虾混养”等10项养殖新技术,从而迈出了打响品牌最坚实的一步。
“保守估计,今年亩产虾60斤,螃蟹200斤!”鲁溪村水产养殖户邓克孝是“渔业科技入户工程示范户”,共有养殖水面80亩。他在今年拿出了20亩水面实行“蟹虾混养”,虾蟹比例为6:4。原先靠单纯养殖青虾每亩水面只有约2000元的净收入,如今每亩能多出2000元左右。据了解,像邓克孝这样的大户,丹徒区已有420户,如按一大户带动20小户来计算,则可带动8000余户实现增收目标。
丹徒区加强品牌商标培育,目前已有“润峰”“堰水”等10个品牌在上海、厦门、北京等地亮相农展会,品牌效益初显。“不仅如此,目前荣炳螃蟹正与江苏省粮油进出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洽谈,我们的螃蟹有望走出国门了!。”据殷厚成透露。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