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9月初,工商执法队员例行抽查水产品时,意外发现市场销售染色小黄鱼和梅鱼的迹象。为严厉打击流通环节违法添加行为,切实履行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保障市场消费安全,工商执法队员争分夺秒追溯源头,一日内成功捣毁一家销售染色剂和着色剂的窝点。缴获23包碱性橙,以及大量的鲜虾灵、焦亚硫酸钠、冰衣剂、日落黄等添加剂和着色剂。
无心插柳,惊现染色液料
工商执法队员到安徽丹城蓬莱市场,本打算对虾孱进行检测,却意外地发现李某摊位上正在销售的梅鱼色泽异常偏黄,遂向李某做例行询问。旁边摊主张某见状神色异常地试图将身后的一只棕色塑料壶偷偷藏到摊位下方。执法人员注意到张某的异状后,立即上前拦下,发现塑料壶内盛满血红色液体,将其倾倒少量至碎冰上化开,碎冰立即被染成黄色。此时,执法队员凭借经验确定这是用来浸泡黄鱼的染料,而张某摊位上来不及藏匿的异常鲜黄小黄鱼也恰好说明了这点。调查中,执法人员证实李某的染色梅鱼来自宁波,并非自行加工。但根据查获塑料壶内的血红色液体能使碎冰变黄这一点看,张某的小黄鱼是由他自己浸泡的毋庸置疑,而这些液体从哪来的呢?面对执法队员的步步紧逼,张某道出为使小黄鱼看上去更加新鲜,他从石浦老水产城的一家店内买了些“黄粉”用来浸泡小黄鱼。执法人员从类似案件查处中所得经验判断,“黄粉”极有可能就是工业染料碱性橙。这种工业染料用作食品添加剂有致癌危害。
一波三折,追溯染色源头
由于“黄粉”是张某很久以前去石浦水产城批发水产时买来的,没有联系电话也不知道老板的姓名,只记得当初店面的位置。于是,执法队员带着他赶到石浦老水产城,张某遥指的店家是“某某水产包装部”。执法人员为了不打草惊蛇,选择了按兵不动,记下“如意水产包装部”店面上留有的联系电话后悄然离开,赶往石浦工商所进行确认。然而在登记系统中进行查询后发现,无论是核准、变更或是注销记录中,均没有查到“某某水产包装部”的名称,这说明这家店的老板要么根本就是没有营业执照,要么当初注册登记的不是这个主体名称,找不到这个店主也就谈不上进行确认和调查,调查陷入僵局。此路不通,执法队员立即转换思路,通过电话号码查人,发现这个号码属于一个叫王某的女子。而根据这个姓名,终于在数据库中找到了详细信息——王某经营着一家塑料袋、日杂和副食品的店面,地点位于石浦新水产城的某商铺,而从石浦所责任区老干部口中,又证实了王某原先确系在老水产城营业,王某的信息越来越与目标人物相吻合!
精心布局,确认染色源头
下午五点,当执法人员驱车来到王某位于石浦新水产城的店面附近时,她正在营业,神态悠闲。4名执法人员商议后决定先“投石问路”,最终确定目标后再由石浦所干部配合查处。执法人员进入店中后,先装模作样挑选塑料袋,吸引王某主动上前搭话。果然,没一会儿,王某就开口问:“要买什么?”。“有没有黄粉,有的话就拿一包” “好的,10元” 王某转身从靠墙那面的柜台最下方的抽屉中取出一小包紫黑色晶体颗粒,递给执法人员。整个交易过程十分自然。执法人员由此判断王某从事“黄粉”销售这一行为已经很久了。而且,根据以往经验判断,王某销售的紫黑色晶体颗粒正是碱性橙!
雷厉风行,一举捣毁窝点
目标确定后,执法队员随即展开专项行动,在王某店中发现了23包碱性橙,以及大量的鲜虾灵、焦亚硫酸钠、冰衣剂、日落黄等添加剂和着色剂,均不在其经营范围以内。
执法人员对王某进行了仔细的询问和调查,并对在店面内查获的账本进行了核对统计。结果发现其在既没有食品添加剂经营许可证,也没有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却长期销售着鲜虾灵、焦亚硫酸钠、冰衣剂、日落黄、碱性橙、双氧水等大量添加剂、着色剂和危化品,进货渠道不一,但销售渠道大都是市场内的水产经营户,其销售去向和使用目的不言而喻,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利益,违法行为性质十分恶劣!接下来,等待王某的将是法律的严厉制裁!
■ 小知识
市民在购买黄鱼、梅鱼时应多留心观看。如果鱼染过色,鱼类的颜色会不自然,在鱼嘴部颜色异常明显,此处可能有残留的黄水。另外,市民可用干净的纸巾擦拭鱼的身体,如果纸巾被染黄,就说明鱼被染过。在装黄花鱼的保鲜箱里,如果发现冰块和冰水有黄色,也不要购买。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