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今年7月28日下午2点半,一年一次的辽东湾海蜇捕捞正式开始,可没想到,大部分渔民都是空手而归。据统计,今年辽宁省海蜇总产量只有703吨,相当于多年平均产量的三十分之一。新鲜海蜇产量锐减,直接导致市场上的海蜇制品售价直线上升,一些用去年捕捞的新鲜海蜇加工而成的水发盐渍海蜇,售价达到了30多元一斤,与螃蟹的价格差不多。
全省产量703吨,仅为往年1/30 和其他生活在辽东湾沿岸不同地域的很多渔民一样,瓦房店李官镇龙王庙镇渔民刘晓云今年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放弃捕捞海蜇。 7月18日,他甚至把渔网给卖了。 10天后,事实证明了刘晓云的决定是对的。
7月28日下午2点半是今年海蜇开捕的时刻。然而,往年千船竞发、渔民满脸笑容的动人场景没有如期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很多船只空手而归。刘晓云同村的渔民陈洪斌告诉记者,“过去鱼汛时每条船每天能捕捞上万斤,就算是赶上‘小年’(注:产量少的年份),也没有交‘白卷’的情况。 ”陈洪斌说,“辽东湾里从来没有出现过今年这样的局面,一网下去运气好的也只能捞上来两三个巴掌大的小海蜇。 ”上岸后,他与其他沿海乡镇的同行互通情况时,发现情况都差不多。
今年是开展海蜇资源管理以来辽宁省第九次实施辽东湾统一捕捞,省海洋渔业厅有关人士曾预计今年辽东湾海蜇产量能达到1万吨左右。然而,现实的数据让很多业内人士大跌眼镜。辽宁省海洋渔业厅的统计数据显示,我省今年的海蜇总产量只有703吨左右,而我省多年来的平均产量都在2万吨以上。这也就意味着,今年的产量仅相当于多年平均值的三十分之一。
商贩有钱收不上货,存货卖到螃蟹价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大连市一家水产品批发市场看到,所有经营海蜇的摊位前都显得冷冷清清。“没有新鲜的货。”经营海蜇多年的商户柴丽萍并不否认原因。在她介绍下,记者电话联系到了营口一位收购海蜇大户李成宇。“今年我没收上一块海蜇。 ”李成宇告诉记者,往年他都能收上来总价值三四百万元的新鲜海蜇,今年他把资金和存放池都准备好了,但海蜇却“失约”了。李成宇表示,不仅仅是他一家收购商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就连刚刚建成的营口海蜇批发市场也是关着门的”。柴丽萍告诉记者,目前大连市场上几乎看不到新鲜的海蜇出售,而水发的盐渍海蜇皮、海蜇头都是用去年捕捞上来的新鲜海蜇经过加工后而成的,零售价格为每斤20多元,而海蜇头每斤30元左右。相比之下,当日的飞蟹每斤售价也只有30元左右。
海蜇减产四大原因 1 春夏季水温过低影响生长
海蜇集体“失约”,在辽宁省海蜇资源管理指挥部有关专家看来,是由多个方面的因素共同造成的,其中扣除数量自然减少因素之外,今年春夏季水温过低、影响海蜇生长,以及渔民捕捞时间过早是两大主要原因。专家分析称,海蜇生长的适宜水温是18~25摄氏度,盐度为千分之16~36,今年春夏季辽宁省海水回暖较慢,雨水偏多都能造成减产。
2 今年没实施海蜇增殖放流
记者了解到,由于辽东湾的一些海洋渔业资源逐年减少,辽宁省从2005年开始,每年都对海蜇、对虾等海产品种进行放流(即投放幼苗),唯独今年我省没有实施海蜇增殖放流。对此,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海洋环境研究室主任、辽宁省海洋渔业环境监督监测站副站长王年斌解释说,根据往年放流的经验看,放流的回捕率较低,对增产增效起的作用不太明显。
3 海洋污染加速物种灭绝
作为三面环陆、近封闭的内海,渤海以水体交换缓慢、自净能力差著称。今天的渤海,呈现出近岸海域整体“亚健康”状态。由于缺乏相关分析结果,无法确定海蜇减产是否与蓬莱溢油事故有关。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随着渤海海水污染的加剧,海蜇正一步步走向灭绝。
4 海蜇捕捞时间过早
大连海洋大学海洋工程学院渔业资源评估与水产增殖技术专业教授刘海映认为,今年的海蜇捕捞时间过早,捕捞强度过大,使留存下来能够进入产卵繁殖的海蜇数量过少。
辽宁省海蜇总产量
2009年 30000吨
2010年 8000吨
2011年 703吨多
年平均值20000吨以上
海蜇集体“失约”
一年一次的辽东湾海蜇捕捞正式开始,可大部分渔民都是空手而归。作为昔日中国唯一能形成海蜇鱼汛的辽东湾地区,去年辽宁省各市的海蜇总产量有8000吨,今年却只有703吨左右,原因何在?记者对此展开调查。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