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是全国罗非鱼苗生产区,产量和生产水平都较高,但也存在质量隐患、生产成本上升、苗场布局不合理等不足,监管部门和企业任重道远。
家庭作坊式苗场数量庞大,监管难以定位,给苗种质量安全留下了隐患
海南罗非鱼育种业依托区域优势与良好的自然条件,从小规模、种质差、自繁自养,发展为如今的规模大、产量高、种质优、输出型为主的产业。近几年来虽遇罕见的冻雨天气、洪涝及链球菌病害等诸多挫折,但仍保持较强劲的发展趋势,年产量均达到30亿尾以上,其中70%销往省外,是全国最具优势与实力的罗非鱼苗种繁育基地。因此,海南罗非鱼良种良苗的生产对省内外罗非鱼产业化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进一步规范其生产行为,促进产业有序、有效持续健康发展,笔者对海南罗非鱼育种产业做一剖析。
一、现状
1、规模与品种
以省外、外资大型企业为主体,省内民营企业、小型苗种场并存,约30余家,制种面积7000多亩,年产能力约40亿尾,主要分布在海南东部沿海地区。主要品种从以奥尼为主,向吉富系列为主导品种发展。尽管吉富系列在推广过程中存在着病害频发的问题,但其有生长快、产量高等优势,目前为止还没有新的品种可取代,养殖品种趋向于单一化。
2、生产模式
自然繁殖、人工捞苗是主要的生产方式。也有少部分育苗企业采用网箱、人工采卵,工厂化孵化,该项技术年可提高产量30%以上。鱼苗培育标粗以土池、网箱为主,或网箱、土池相结合的方式。人工全价饲料取代了传统的肥水育苗技术,具有放养密度大、成活率高等特点;与此同时,微孔管增氧培育标粗技术具有节约土地资源、管理便利的优势。
3、市场动态
历年来的早春苗、秋苗均供不应求,尤其是秋苗,产量少(仅占各场全年产量的15~20%),缺口较大,价格偏高,而每年的4月中旬至6月上旬为生产高峰期,市场供大于求,价格为全年最低值,个别企业出现了贱卖或停产的情况。品牌苗种的价位历年来均远远高于非品牌苗种,始终主导着市场的发展,对整个苗种市场起到了很好的稳定与调节作用。
4、专业化水平
苗种企业历经了几十年的由小到大,生产从单项模式向多模式,综合型技术的转化,苗种生产能力与质量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不同层次的专业技术骨干与实操过硬的工人队伍。近年来,由于外来大型企业技术的渗透,更有效地推动了传统育种观念与技术的更新,创新意识更浓,尤其是在种质的引进、保种、选育、提纯复壮、全雄苗种的生产等项技术,均处在全国先列。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山寨”苗场多,管理弱,苗种质量安全有隐患
此类小型苗种场多以家庭作坊为主,规模小,技术力量单溥,种质来源渠道多样,苗种质量不稳定。也有部分主要从事开花标粗,鱼花来源随意性大,为追求高雄性率,易出现超量超期使用激素,以及在病害防治中使用违禁药品。而由于种种原因,政府职能部门对这些“山寨”型苗种场的监管又很难到位,给苗种质量安全留下了隐患。
2、用工难,成本大幅度增加
罗非鱼育种是一项劳动强度大、季节性强、专业技术要求高的产业,对用工具有较高的要求,且上岗前均需培训,但目前多数苗种企业存在着第一线工人流动性大、招聘难、用工条件降低等问题。尤其是生产成本逐年增加与苗种价格不断下降问题较为明显,据笔者对几家中型以上的苗种企业调查估算,2010年生产每万尾苗种成本比2009年提高了约25-35%,而同类品牌的苗种价格比住年则下降了15-20%。
3、科研、生产相脱离,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
众所周知,海南罗非鱼产量排名全国第二位,同时又是海南最大宗的出口农产品,其育种优势在全国更处于无可替代的地位,但其在教学、科研、生产等方面却没有建立起完整的链条,而非罗非鱼主产区则有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罗非鱼产业处于北研南养的格局。同时,大、中院校培养的大多数养殖专业毕业生倾向于机关、事业单位,或从事饲料、鱼药等营销工作,学以致用的专业人员在育种产业中尤为缺乏。
4、布局不合理,生产企业抗风险能力脆弱
海南罗非鱼育种企业80%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受区域条件的影响,产苗时间相对集中,不利于市场调节。尽管一些企业采取温棚等多项措施,但由于成本高,且其苗种不论在质量、标粗成活率、饲养效果等各项技术指标均不如自然苗种,遏制了推广面积。然而,由于区域水源的差异,海南的中、南部地区罗非鱼的春、秋苗要比沿海东、北部地区早或延长20天以上,如2011年的春苗,南部地区的苗种生产已进入旺季,而北部地区仍未产苗。而由于受种种原因的限制,中、南部地区苗种场则寥寥无几。
5、病害频发,病种复杂化
随着种质的更新换代,育种模式的多样性,标粗放养密度的偏高,生产管理上的差异,使得近年来亲本、苗种病害从常见、易防、易治的病种向难防、难治病种转化,如2009年暴发性流行的链球菌病及2010年文昌部分苗种企业出现的大面积死苗现象。此外,亲鱼为应对链球菌病害,控制投饵量,也影响着秋季的产苗率。为此病害已成为制约罗非鱼产业有效发展的瓶颈。
三、讨论与措施
1、加强监管力度与行业自律
一是对全省的罗非鱼苗种场进行调查摸底,分类登记、分类管理与指导;二是建立种质来源档案,全面落实苗种生产许可证制度;三是实施规范化生产,且严格按标准对苗种生产全方位、全过程进行跟踪管理;四是加快成立海南省罗非鱼苗种协会,促进行业的自我调节、自我约束。
2、以务实促发展,以质量求生存
苗种质量是育种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创品牌苗种靠的是企业内功与务实精神。近年来某些育种企业在经营取向中重形式疏内容,在苗种经营活动中不是抓好鱼苗质量新,而是在销售宣传中欺诈饲养户,败坏了海南苗种的声誉,最终是害人害已。行内有句口语为:“做苗要先做人”,由此可见,苗种企业要在竞争中获得饲养者的厚爱和信任,就必须要扎扎实实地做人与做事,以求得生存与发展。
3、加快实施省级原、良种基地建设
罗非鱼为外来物种,其种源、种质是制种企业赖以生存的主要条件,也是繁育优良品种的前提,可以说,谁控制了优质的种源,谁就在行业中占有了优势。如上世纪的台湾育种企业及如今的一些外资企业之所以能在行业中有较大的影响力,其主要原因是撑控了优质的种质来源。因此,如何通过建立省级原、良种场,并以此为平台,统一引、保种,统一亲本标准,统一规范生产,是保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
4、调整区域布局,提高反季节生产能力
温棚是目前反季节育苗的主要手段,但温棚育苗同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一是造价偏高,2011年每亩均造价达4000-4200元;二是如遇持续阴天,温棚的效果就不是很明显;三是苗种质量各项技术指标在评估中均低于自然苗。而在我省的中、南部地区,冬季气温普遍要比东部沿海地区高3-6℃,且日照时间长,春苗生产可提前20天以上,秋苗则可延后15-20天,苗种培育在露天池塘可安全越冬。因此,充分利用南、北气温差异与优越的自然条件,把苗种场的建设向中、南部地区倾斜,就能有效地解决反季节性育苗问题,又达到节能、增效的目的。
5、重视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与提高病害防控能力
应用型专业技术人员是育种企业生产工艺、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与应用的直接执行者,队伍的业务水平对产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解决我省此类人员缺乏、流动性大的问题,应以企业为培训场所,教学、科研、推广联手合作,通过实地培训,实地考核,凭证上岗等手段,造就一批技术过硬,爱岗敬业,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与此同时,病害频发、疗效差,也成为遏制产业有序发展的主要原因,如近几年,亲鱼高温期为了应对链球菌病种,少投料或停料严重地影响了秋苗产量,且苗种发病不分季节,并趋向于小规格化,死亡率高等。为此应加快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切实地研制出有效的防治药物。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种苗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