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渔业资源的衰退和渔场作业环境的恶化,鮸鱼的捕捞量正在逐年下降。野生舟山鮸鱼的数量究竟少到了什么程度? 8月27日,记者搭乘渔民老大陆对元的浙定渔06227渔船出海,见证了他们一天的捕鮸鱼经历。
到了渔场难撒网
陆老大的渔船并不大,也就十来米长、两三米宽的样子,甲板上堆满网具后几乎就没有什么立足的空间了,一个小小的浪头都能让船猛烈地颠簸。除了老大,船上其他四人都是雇佣的伙计,这些渔民近年来都选择了转产,只有鱼汛期才偶尔下海捕上几水。
从定海区册子乡出发一个半小时后,船便到了灰鳖洋。光着一双大脚板的伙计老顾扔掉烟头,扶着桅杆环顾四周海域,开始寻找最佳的撒网地点。老顾是土生土长的册子人,18岁下海,三十多年的海上劳作在他黝黑的脸上“琢刻”出道道深深的皱纹。
说到鮸鱼,老顾相当地骄傲地告诉记者:“虽然江苏、浙江、福建沿海都有鮸鱼分布,但都没有舟山鮸鱼名气大,而舟山最好的鮸鱼还是在册子附近的灰鳖洋。听老一辈人讲,灰鳖洋的水深和水温非常适合鮸鱼产卵和孵化,这些鱼卵长成亲鱼后第二年还会来这里产卵。所以,别的地方鮸鱼只卖二三十元一斤,而这里的鮸鱼每斤卖到了60多元。”
船在渔场来回转悠,却始终没有撒网。老顾告诉记者,以往船只要开出五六海里便能随便撒网捕鱼。因为鮸鱼属于暖温性底层海鱼,白天下沉,夜间上浮,所以捕捞鮸鱼用的是底拖流网。自从灰鳖洋被划为航道和锚地后,他们撒网就越来越难,不是钩到船锚,就是被货轮拖走,有时转悠两三个小时都没找到合适的地点。最要命的是网具刚放下,忽然发现有货轮开来,就得匆匆收网。
当天的运气似乎不错,只用了一个小时,老顾就找到了一个理想的撒网地点。伙计老陆开始指挥其他3名伙计撒网。撒网也有讲究,得根据风向和潮水,而且得边开船边撒网。这天刮的是北风,所以必须得是下网的船舷正对北方,这样才能把鱼网进去。10时50分,第一顶网被放了下去,一共有300顶网,每顶20米,加起来足有6公里长。满怀着捕到大鱼的憧憬,记者目送着一顶顶渔网下海。“希望今天运气好,让你们能尝尝刚捕上来的野生鮸鱼……”老顾嘿嘿地笑着道。
300顶网只捕到11条鮸鱼
伙计老杨每年这个时候都会下海捕鮸鱼。说起以前捕捞的经历,老杨还记忆犹新。他说:“就在上世纪90年代末,鮸鱼的数量还是非常多的,一天下来少则四五百斤,多的将近千斤。鱼的个头也大,二三十斤很普遍,最大捕获的有67斤。现在不行了,鱼少了个头也小了,就是开出十几海里也一样,有时一天下来连片鱼鳞都没捞到。 ”
下午一点半,终于等到起网的时刻,记者心中的希望被放大到了极点。
随着起网机滚筒开始转动,网具从海中被拉了回来。老杨负责拽滚动拉上来的渔网,老顾和老刘负责整理渔网,老陆则拿了个网兜随时准备罩住拉上来的鮸鱼。很快系在第一支浮标的30顶网被拉上来了,却没有见到一条鮸鱼,相反拉上了不少垃圾、铁片,甚至还有一台电风扇。
第二支浮标刚起了不到5分钟,一条银色大鱼“嗖”地被拉出海面。“上鱼了! ”记者的喜悦瞬间被点燃。“又嘎小”,老杨边嘟囔边将鱼从网中取出扔到甲板上。“今天总算不会背壳箩了。”老顾却显得很开心,赶忙将鱼放进冰舱。
正当记者还在打量这条鮸鱼的时候,船头传来老陆激动的叫喊:“慢慢来,让我网住。”记者扭头一看,嚯,好大一条鮸鱼啊,足有7公斤多,胸围有六七十厘米,又长又大的鱼嘴都能伸进一个拳头,摔在甲板上砰砰作响。老杨兴奋得像个孩子似的把大鮸鱼抱了起来,他说是条雄鱼,嘴巴都有点歪了。虽然这不是他们捕获的最大鮸鱼,但像这样个头的毕竟现在也不多见了。随后,第四条、第五条鱼被陆续拉了上来。当第10支浮标拉上来后,记者数了数,一共捕获了大大小小11条鮸鱼。
野生鮸鱼正在远离我们的餐桌
夕阳西下,船行驶在返航途中。陆老大告诉记者:“这几年鱼的捕获量每年都在减少,每次出海有时几十斤,有时甚至只有几斤,像今天这样有百来斤就已经很不错了。现在市场上卖的几乎都是养殖鮸鱼,野生鮸鱼都是提前被酒店高价订购的,就算亲戚朋友想尝鲜也得事先打招呼。”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次出海燃料费要七八百元,还有人员工资、网具折损和其他成本,算下来几乎没什么利润,碰到“背壳箩”时就只能硬生生的赔本。很多曾经捕鮸鱼的渔民纷纷转产,以前整个册子捕鮸鱼的船有100多艘,而现在只剩下了10多艘。谈到今后的打算,陆老大说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曾几何时,大黄鱼是舟山渔业的一张“金名片”,在舟山大小渔场,每逢渔船归来,一筐筐的大黄鱼被卸下,在码头上堆积如山。但随着无节制的捕捞和生态的破坏,令舟山的野生大黄鱼一度销声匿迹,昔日的场景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但愿舟山人引以为豪的鮸鱼不会再消失在我们的餐桌上。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海洋捕捞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