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转变传统渔业的发展方式,政策上也应“长短”结合,为风里浪里的渔民营造更加幸福的安居乐业的港湾
5月下旬。抹直口,山东蓬莱的一个小渔村。岸上300米远,是村渔业公司。大狗一通叫,支部书记赵本禄笑眯眯迎了出来。院子里、房顶上晒着养扇贝、牡蛎用的笼子和浮子。渔业公司年收入四五百万元,捕捞和养殖各占一半。
几艘小渔船漂在海面上,一会儿高一会儿低。
“现在还能捕着鱼吗?”
“鱼公鱼婆捕完了,‘儿子’也捞得差不多了,现在捞上来的都是鱼孙虾孙了!”一二十年前,这一带还有带鱼、大黄鱼、对虾,现在一年不如一年了。
鱼孙虾孙捕完了,渔民的子孙后代怎么办呢?各级领导干部,渔民群众,都一致认为,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近些年,捕捞强度不断加大,捕捞网具不断更新,加之污染排放,近海渔业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甚至出现了水域荒漠化的征兆,北部湾等六大渔汛基本消失。为了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从2002年开始对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在沿海全面启动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工程。2002—2009年,中央财政共安排专项资金16.5亿元,共减船2.76万艘,转产转业渔民约9.6万人。
目前,从沿海各地的情况看,渔民转产转业放缓了步伐。一方面,部分渔民领了二三十万元的补贴,把船报废了,可是,上了岸,却找不到更好的出路,只好重操旧业。特别是少数“连家船”渔民吃住劳作在船上,一无宅基地,二无自留地,更难转业。另一方面,尽管渔业资源少了,但鱼价高了。渔船一靠岸,马上有贩子上来抢购。毕竟,渔民近海捕捞,户均年收入在五六万元以上。而且只要有船在,还能领到一笔渔业燃油补贴。
究竟如何处理好渔民眼前与长远利益、沿海生产与全局生态的关系?转变传统渔业的发展方式,政策上也应“长短”结合。当务之急——严格执行近海休渔、增殖放流制度,护海养海,加快恢复渔业资源。立足长远——要拓宽“转”的渠道。一是推进由捕捞到养殖的转变,有序开展耕海牧渔;二是补贴政策要体现扶持先进、淘汰落后,特别是鼓励大船出海,发展远洋渔业。
然而,海洋资源环境保护形势将更加严峻,捕捞业将受到更多限制,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厌倦枯燥的海上生活。更多的渔民还是要上岸。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应加快渔港基础设施建设,结合传统产业基础,扶植水产品深加工等第二产业,结合独具特色的渔家风情,培育“渔家乐”等第三产业,拓展渔区经济发展空间,为风里浪里的渔民营造更加幸福的安居乐业的港湾。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