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石狮是福建省重点渔区之一,是全国“渔业百强县(市)”和全省“渔业十强县(市)”之一。2009年,石狮市农业总产值25.1亿元,其中渔业产值23.6亿元,占农业产值的93.9%。海洋捕捞产量35万多吨,其中巴浪鱼等低值鱼类占比三分之二多。与巴浪鱼大宗鱼类地位不般配的是,其加工长期以来都处于粗放型状态,经济效益低下,形成一个巨大的水产品加工价值“洼地”,如何从中挖掘出“金矿”,近两年已引起相关方面的重视,部分企业对此深入研发,以期将这些大宗的低值鱼类,通过精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进而抬高“身价”,摘掉“低价帽子”。
“土命”其实不必“贱卖”
闽南有一首歌叫《金包银》, 大意是“别人”的“生命”是“金包银”,而“阮”“落土”时“遇着歹八字”,说的是人的命天生分“贵贱”。巴浪鱼,是一种一直以来就被视为低值的鱼类。也许在它看来,自己生来就“贱命”。
巴浪鱼,它的学名叫蓝圆鲹,在石狮经冷冻包装批发出口到东南亚,每吨价格在6000元左右。如果经过精深加工“改头换面”,则身价倍增,每吨售价高达24000元左右。同样大小、同样品种的鱼,以原材料或简单包装形式出售,和精深加工后出售,价值完全不一样。如果以大批量来计算,所显示出来的差价更是巨大,更让人震惊。巴浪鱼是石狮海洋捕捞业中的大宗鱼类,2009年的产量为110341吨,占全市渔业总产量35万多吨的三分之一,但是,精深加工的巴浪鱼的数量只有数千吨,产值上亿元。按照每吨6000元的价格计算,110341吨的产值为6.6亿元,精深加工后的产值则高达25亿元以上。
除了巴浪鱼,还有一种鱼叫鲐鱼,也是石狮所产的大宗鱼类,两者加起来的产量占全市渔业总产量三分之二,但它与巴浪鱼的“土命”一样,都是低值鱼类。之所以称它们为低值鱼,主要是其肉质凝胶强度较差,脂肪含量较高,颜色偏深,无法像其他白色鱼肉的鱼类一样直接用来制作鱼糜制品,长期以来,受加工技术限制,大部分只能经过简单的冷冻处理后运销外地,因此其原料附加值一直得不到合理有效的提升,经济效益十分低下。
对于石狮渔民来说,出海捕鱼,都希望捕捞到能够卖高价钱的高值经济鱼类,但事实上,一年下来捕捞到的大多数是低值鱼类。低值鱼量越大,也就需要渔船装载更多的鱼,才能使利润最大化,这也是近几年来渔民追求建造大马力渔船加大捕捞强度的重要原因之一。
渔民建造渔船的狂热
据石狮渔政站统计,2009年全市包括辅助渔船在内共有1676艘,总功率289645千瓦;拖网渔船1337艘,总功率269954千瓦。
根据全国海洋捕捞渔船“双控”(控制海洋捕捞船只数量、控制渔船功率数)要求,我市渔民主要通过拆旧木质渔船,然后合并数艘渔船的“马力”,再建造大功率新渔船。与2004年相比,我市渔船总量呈下降趋势,但总功率呈上升趋势,反映出渔船越造越大,特别是在渔业重镇祥芝镇,表现犹为突出。
祥芝民间今年将新造110至120艘渔船,若每艘船的造价以500万元计算,投资总额需要5亿元。2009年,祥芝所造的渔船,有的实际上已达1200马力,即总功率将近900千瓦,超过相关政策规定的最高马力,这令相关方面颇为头疼,查处又面临现实诸多困难。
就在渔民造船热情愈发高涨时,石狮相关部门及当地政府对此持谨慎态度,甚至对海洋捕捞产业的发展前景也产生出忧虑情绪。“造这么多艘渔船,一旦遇到不丰产年景,以后会很麻烦。”祥芝镇党委书记施剑峰对近几年大马力渔船数量迅速增加感到些许担忧,因为太多的资本转化成了海洋捕捞固定资产。
这种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祥芝一造船厂的管理人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祥芝有渔船500多艘,总功率19万多千瓦。船身加设备的成本平均每艘400万元,总计大约为20亿元。祥芝渔业协会有关人士认为还远不止这一数字,据其保守估计在25亿元以上,因为近年来新造的渔船占了半壁江山,建造成本基本都在500万元左右,甚至更高。
建造渔船的资金主要来自三方面,一部分是渔民自有钱款,另两部分来自民间借贷和银行贷款。如果渔业效益好的话,回收成本大概要两三年,一旦出现效益不好的情况,每年一艘渔船的利息就要支付数十万元,不管出海还是不出海,都会亏本,由此可能引发诸多社会矛盾。
银行在提供渔船贷款时,对所造渔船进行风险评估后,给予一艘造价600万元的渔船的贷款额度,基本上都在100万元以下,即贷款额度不到总成本的百分之二十。“这两年渔船建造成本增加得实在太快。两年前一艘500多千瓦的渔船,船身加设备建造成本大概在300多万元,现在需要500多万元,两三年之内成本增加200万元。”福建石狮农村合作银行祥芝支行行长蔡文彬对此感到不可思议。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造船这么火爆,又在短时间内推高了造船成本?
渔业的“磁场效应”
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下,当制造业陷入困境时,石狮渔船修造风景这边独好,泉州地区新造200艘渔船,其中祥芝新造的就有上百艘。2007年起,该镇新造渔船为80多艘,2008年90多艘,2009年突破百艘,今年将有110余艘。而2004年和2005年,两年新造的渔船加起来才百余艘,造船成本总计2亿元左右。
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其必定进入投资回报率较高的行业。渔业生产近几年效益大好,可以说2006年是一个分水岭。当年,石油价格改革后,大幅度攀升,给渔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加上海洋资源出现衰退,前几年渔业效益表现一般,甚至一年之内大部分时间出海捕捞都处于严重亏损状态。从这一年国家实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中央财政持续对从事渔业生产的渔民和渔业企业等困难群体进行财政补贴。四年来,石狮拥有资质渔船的渔民领到的油补总计超3亿元,最高的每年可领油补30多万元。另外,石狮市也出台了相关惠渔政策以及加快渔港建设,其中祥芝国家中心渔港的建成投入使用,大大改善了渔业生产环境。
2006年的分水岭就是:渔船越造越大,动力也越来越强,有的渔船建造的长度近50米,动力达到1200马力,使得捕捞强度大大增强;再加上祥芝渔民舍得大手笔进行技改,增加先进的捕捞设备,又大大提高捕捞效率,石狮海洋捕捞业效益显著提升,渔业生产走向“好”字大道,石狮的渔船修造从2007年起呈现快速发展趋势。
受渔业政策“双控”影响,渔船数量只能减少不能增加,有数量限制的渔船捕捞许可证(以下简称捕捞证),因资源有限,其价值在近几年被“炒”得越来越高。三年前,建造一艘600马力的渔船,成本在300多万元,回收成本最短只需两年。如今,再造一艘同样的渔船,成本则要增加200万元左右。
“这个成本,主要增加在购买马力指标上面。”采访中,许多渔民表示,这个“马力指标”现在的价格炒得确实有点高了。比如要建造一艘600马力的渔船,如果是拆旧建新,成本增加不会太多,如果原来旧船的动力只有400马力,那就需要另外购买200马力的动力指标,而这些指标可能需要一艘或数艘渔船的指标进行整合。
“现在购买马力指标,是按照马力指标多少进行买卖。像拖网渔船,今年的市场行情是,1马力的价格是3200元至3300元,去年的价格是2800元至3000元;灯诱渔船指标1马力是1500元至1900元。它们的价格差异,主要是由于油补的标准不一样,拖网渔船油补的标准相对来说要高一些。”油补政策,再加上渔船数量限制,有人持捕捞证“坐地生财”,而其价格也就很快被“炒”起来。“增加200马力,成本一下子增加64万元,在此之前,这一价格只要几万元,如果增加400马力,仅购证一项就要支出120万元以上。”在他们算来,只要拥有渔船,只要出海捕鱼,每年就能领到油补,这个买卖从长期来看,还是比较划算的,这也正是近几年民间资本被撬动而大量涌向造船行业的一个重要原因。于是,石狮许多渔民纷纷向省内其他地方采购马力指标,然后申请整合建造大马力的钢质渔船。
越来越多大马力钢质渔船投入使用,石狮的海洋捕捞能力越来越强,也稳居捕捞大市地位。在捕捞能力增强的同时,带动了渔业产业链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首先受益的就是造船业,然后是动力和相关设备制造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祥芝近几年渔民人均收入超过全市农民平均收入水平,他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大提高。
在捕捞业和造船业繁荣,石狮蓝色产业发展壮大的背后,以巴浪鱼为代表的大宗低值鱼的加工,却停留在粗放式加工上,在精深加工方面,远远跟不上其产量的扩容,不能有效地挖掘巴浪鱼身上的附加值部分,而这是对资源的最大浪费。
相关人士所担忧的是,虽然石狮渔船做大做强,但受人才、技术、设备等多方面影响,在远洋捕捞尚未发展起来的情况下,现有的渔场可能会遭到过度捕捞,破坏海洋生态,渔类资源便会呈衰退之势;其次,粗放式的加工,更注重产量而不注重深挖产值效益,投入过大的渔业固定资产,在不能带来较好收益的情况下,愈加会追求大马力渔船,此现象若愈演愈烈,对海洋渔业资源来说又将带来一定的压力。
粗放式加工巴浪鱼
“目前就全市来看,水产品加工的现状,与蓬勃发展的海洋捕捞产业相比,显得十分不相称,对于巴浪鱼这些低值鱼类的水产品精深加工,显得很是薄弱。”在明祥集团副总经理柯友彬看来,巴浪鱼目前绝大多数是经过冷冻后包装销售,只是改变了巴浪鱼的贮藏形式,作为原材料进行销售,从这一点来看还谈不上是加工。另外,仅有极少一部分被加工为鱼糜,精深加工方面更是少有,这主要受限于技术层面和生产工艺。
海洋捕捞业是石狮水产的支柱产业,在水产品加工方面,我市目前有水产加工企业数十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省级水产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但对石狮的大宗鱼类巴浪鱼的加工,长期以来显得较为“落后”。除了冷冻包装运输外,就是进行腌制或晒干后再包装销售。对于水产品企业来说,这些做法都是在不改变鱼形态的情况下,提供初级市场的服务活动,是初加工,不属于水产品深加工。
据石狮一家生产鱼糜的水产品加工厂负责人介绍,他们每年所用巴浪鱼的数量只有几吨,因为巴浪鱼做成鱼糜后,一方面颜色较深偏红,不受市场欢迎;另一方面其肉质凝胶强度比较差,口感相对白肉的鱼产品要稍微差一点。在同等价格情况下,作为厂家,当然选择肉质口感更好的其他鱼类。
为何不对巴浪鱼进行深加工?在许多水产品加工企业看来,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虽然巴浪鱼属于大宗鱼类产品,但其销售市场目前还算比较畅通,这个就是价格优势。价格低廉的巴浪鱼,大量作为原材料以极低的价格出售给东南亚水产加工企业,比如菲律宾的罐头厂等。另外,加工作坊通过腌制、晒干等初包装后,到市场上也不愁销路,对于这些作坊来说也就不会费心提高加工技艺。现如今每到捕捞旺季,沿海一些主要渔村腌制、晒鱼干现象随处可见。对于企业来说,要投入一定资金进行相关加工工艺的研发,需要相当一部分资金及一定的研发力量,这就对企业在生产、管理等各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这需要一个发展过程。
如今,海洋捕捞产业的强势发展,迫切需要低值鱼类精深加工大踏步跟上,代替目前“粗放式”的低价销售,提高低值鱼的资源效益。
许多渔民已经强烈意识到,海洋渔业资源虽然是可再生的,但不可能无限制地捕捞。黄花鱼原来也是大宗鱼类,不过由于过度捕捞,产量早已大幅减少。为了追求更大效益,一部分渔民在明知到近海捕捞小鱼小虾,对海洋生态将会造成破坏的情况下,仍然前往捕捞。因为造船成本增加了,他们要在最短时间内尽快回收成本,只能多出海多捕捞。从去年开始,伏季休渔时间的提前和延长,传导出给海洋鱼类更长的休养生息时间、遏止鱼类资源衰竭势头的信号。可以肯定的是,今后相关部门在“双控”要求下,管理将会越来越严格。在相同产量的情况下,必须走提升产值、实现利润最大化这一条路,让巴浪鱼咸鱼“翻身”,改变“低值”的“贱价”命运。
精深加工的市场效应
深加工以巴浪鱼为首的低值鱼,业内人士指出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引进成熟的水产品深加工企业;二是本地企业加快研发并尽快投产。
2008年,祥芝镇曾与菲律宾最大的远洋捞捕公司发美渔业公司达成合作意向,由该公司在该镇兴建鱼罐头食品厂,而所用的鱼原料多为巴浪鱼。这一消息一传出,祥芝渔民便盼望其能早落地早投产,很会算经济账的他们很快算出,这是一项最能为他们带来实惠的投资项目,因为该厂一旦建成,他们可就近销售,降低成本无疑提高了巴浪鱼的销售价格。但因种种原因,目前该项目尚未落地。不过,永宁正源水产科技的“低值鱼类鱼糜技术开发”项目已取得了突破,虽然年产只有5000多吨,但产值已上亿元。石狮明祥食品公司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达成共同的合作意向,加大本地大宗海洋低值红身鱼类的精深加工技术开发,促进本地水产品加工业朝着精深加工、高效利用的方向发展。今年,该公司的万吨级冷库在祥芝国家中心渔港奠基,将于明年建成,而他们也将开启巴浪鱼提升“身价”之旅。
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发巴浪鱼等低值鱼类?水产业内人士认为,作为农业的支柱产业--渔业,这一蓝色产业要得到大的提升,必须在水产品深加工方面做文章。在招商选资引进水产企业时,应当选择精深加工企业,切实推动渔业发展,惠及当地百姓;目前在土地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地帮助达成意向的企业解决相关问题,尽快落地投产。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