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从“节能减排”起步,直至形成一套“鳗鱼可控生态养殖技术”,福建龙岩三华养殖场在农业部渔业局扶持下进行的这项试验已经三年了,效果究竟怎样?3月31日,农业部渔业局、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国家鳗工委以及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的负责领导率有关人员进行了专门考察。
置身于一片片嫩绿色的池水前,目睹着在投食架上层叠栖息的鳗鱼,如果不是亲临其景,很难相信这项试验取得了节约用水70%,节电40%,节煤75%,降低养殖成本25%的显著效果。
现场考察表明,在福州大学袁重桂教授等有关人员的指导下,以“不换水或少换水、不用药或少用药”为核心内容的生态养殖理念已在三华养殖场开花结果。通过建立水系生态平衡的“鳗鱼可控生态养殖技术”,实现了“大换水”的传统养殖模式的根本改变。
减少用水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它还有效地阻断了病原体侵入和热量散失,实现了节约用电、用煤和避免用药,并由此大幅度减轻了生产者的工作量。鳗鱼在稳定、舒适的水体里生长,饲料转换率明显提高,养殖周期也为之缩短。从各阶段记载数据综合计算,平均每吨鳗鱼的养殖成本可减少1万元左右。
“三华”董事长郭贤平说,“鳗鱼可控生态养殖技术”并不复杂,关键在于改变观念。中国引进鳗业精养技术已经二、三十年了,不改革创新,就是“不进则退”。鳗业发展早期,主要靠“胆量”,现在则要靠“科学”。只要掌握科学,福建以精养池为主体的集约化养鳗,必将重振雄风,再现优势。
三华养殖场的“鳗鱼可控生态养殖技术”突出表现在将塘底改成便于吸排沉淀物的锅状水泥底,塘中铺设“微孔增氧”管道,排水沟堵起来改造成生物环沟,用来浮挂“生物基”降解水体中氨氮等,排水棚外增设“曝晒湿地池”,种植水生植物,降解硝酸盐等净化水体,排放水再流经尾水池处理后达标排放。这些设施投资少,但去除水体中有害物、调控水体含氧量和生物结构的效果极佳。通过水体的循环使用,营造出适宜鳗鱼生长发育的良好生态环境。
农业部渔业局领导对这项试验给予了很高评价,陈毅德副局长作了四点点评:一是作为农业部积极支持的试点,该项目要进一步完善技术措施,在管理层面形成良性互动的机制;二是详细测算实施与未实施“鳗鱼可控生态养殖技术”的两组耗能和排放数据,从生态、技术、效益上进行准确比较;三是进一步论证该技术的可推广性,不仅解决在鳗鱼养殖上如何广泛推广的问题,还应研究在其他水产品养殖上如何得到推广应用;四是要总结出节能减排、可控生态的工艺流程,明确那些可定性和批量生产的必需设备,争取列入农机补贴。研究提出信贷、工商等方面鼓励支持的政策建议。
始终关注和支持这项试验的国家鳗工委林美娇会长也对省、市渔业部门和鳗业协会提出三点要求。⑴要齐心协力,扎扎实实抓好试点,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技术措施。⑵要广泛宣传推广,组织召开现场会、研讨会,大力推动鳗鱼养殖的技术创新。⑶要组织一个班子,认真做好试验总结,争取把它列进国家“节能减排”的大项目。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