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近些年以来,大通湖渔场在大通湖沿湖浅水区域相继采用网围主养鳙鱼种生产模式已连续获得养殖高产,并产生了明显经济效益。特别是2009年,大通湖生态水产公司在大通湖蜜蜂夹湖和大西湖扩建了6000亩鱼种网围养殖区,年养殖产量达到了400多t,实现平均亩产量135kg,其中生产大规格优质鱼种350t,占网围养殖区总产量的86%。
目前,这种养殖技术模式日趋成熟稳定,已成为了大通湖湖泊实现高产高效养殖的一种重要的有效途径和举措。现将大通湖大西湖2009年浅滩水域网围主养鳙鱼种获高产高效的情况与技术总结如下。
养殖水域选择与条件
1.养殖地点:选择在大通湖大西湖西边,其网围南北长度1200m,网围东端距沿湖堤岸1400m处的浅滩水域范围内。其网围区北面网片长度1300m,与蜜蜂夹湖相邻,中间留有100m宽的通道,其东面、南面水域与本湖隔网相连。
2.养殖面积:总面积3000亩,按方位分成东区、西区两个养殖区,其中东区1000亩,西区2000亩。
3.养殖条件:该区水面开阔,水位相对稳定,水体交换好,环境安静,管理方便;常年水深在0.8-1.8m;沿湖无污染,水体溶氧丰富,PH值适宜,光照充足,利于鱼类和生物的生长发育;水源水质符合《NY5051-2001无公害食品µ水养殖用水水质》的标准要求;湖底平坦,底质为粘土,有机碎屑、腐殖质较多。
4.网围设施:该网围设施四周均采用双层聚乙烯网片围成,整体平面图形呈梯形。全部为木桩、楠竹相间结构,网衣高度随水位可升可降,底纲采用石笼固定入泥,再加攀插扦办法,深度不少于50cm。其南端、西北角各设进出口一处;另外,东、西两区相隔网中间部位设出入口一处。
养殖方法
1.苗种放养:见表1、表2,分两个时期放养:一是元旦前一次性基本放足,主要以放养鳙鱼种为主,适当搭配白鲢、湘云鲫等其他鱼种;其中鳙鱼鱼种重量93.35t,数量785930尾;白鲢鱼种1.99t,34600尾;湘云鲫2.28t,31560尾,共计放养各类鱼种97.65t,852140尾。其中主养鳙鱼种数量占92.2%,亩平262尾。二是夏季套养一批小鳙鱼苗与鳊鱼,共套养鳙鱼苗12.83t,数量639168尾,鳊鱼苗0.59t,数量61724尾。
2.规格与质量:2009年年前放养鳙鱼、白鲢规格为10尾/kg左右,湘云鲫为15尾/kg左右。夏季套养小鳙鱼苗平均规格为61尾/kg,鳊鱼苗平均规格为104尾/kg。放养鱼种规格基本均匀,色泽新艳,体表光滑,无病无伤,鳍无残缺,体质健壮,活动能力强,符合鱼种质量要求。
3.苗种消毒:全部鱼苗集中在大型甲板船舱内,采取不停注入活水,增氧运输,所有鱼苗放入前半小时都经药物浸洗杀菌消毒,以减少病原体的传染,整个放养程序符合水产养殖操作技术规程,其消毒药物符合《NY5071-2001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要求。
4.放养时间:一是2008年11月下旬至2009年元旦放养完成;二是夏季套养,2009年8月1日-15日完成。
主要技术措施
1.适时施肥: 一般以鳙、鲢鱼放养密度较大的养殖水体,都十分重视培肥水质这一环节,湖泊养殖更是如此。当水温升至15℃左右时,开始向网围区施放基肥,水温达到20℃时,可加大施肥频率,水温稳定或高于24℃时,根据水质状况合理调整用量,高温季节时,采取测水配方少量多次办法投施,同时搭配使用生物复合肥,合理调控水质,使水质水色保持较好的肥度,水体透明度达到30-35cm左右。
2.科学投饵:前期4月-6月份,由于湖泊水温较低,鱼种还在体质恢复期,但随着气温和水温的升高,特别是连续晴天升温时,鱼的活动能力逐渐增强,适量投喂部分精料,如菜粕,即可当饵料,又能培肥水质;中后期,正是鱼种生长旺盛期,水温适宜且稳定,鱼的摄食量不断增大,水中饵料难以全面满足,为了使鱼种快速生长,应相应增补人工饵料的投喂,因此,这一养殖阶段极其重要,要坚持每天定点定区域投喂适量的精料,投饵次数应由一次调整为两次或三次,尤其是生长高峰期,主养鱼养成规格被赶出网围区后,再套养了一批小鱼种,这对于放入的不同规格苗种,又有了新的摄食要求,为此特别增加了适合小鱼种的专用饲料,使之能较快摄食与生长。进入秋季后,水温慢慢降低,但水质暂还稳定,鱼类继续生长,仍可投喂饵料,而到了冬季,在天气晴好,气温相对较高时段,仍要投喂少量的精料和追施有机肥,以保持鱼体肥满度。
3.日常管理:为了加强网围区的养殖管理,专门成立了鱼种养殖队,设正、副队长各1名,员工10人,共计12人。在日常管理上,他们主要是做好这样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对网围设施的日常清理和巡网,特别是大风暴雨过后,及时进行巡查,看网片、竹木是否损坏松动,平常还要勤于水下网片的摸、排查,一旦发现破损,及时修补加固,以免鱼种外逃。二是认真细致观察和掌握鱼类的动态,即鱼类是否活动正常,是否有鱼病发生等,出现异常或有鱼病发生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三是认真掌握好天气、水温、透明度、鱼类活动及水质变化情况,切实加强饵料的投喂和肥料的投放安排,并详细做好生产养殖原始记录。四是鱼类生长季节,定期抽样检查鱼类生长情况,为后阶段投饵施肥作出正确调整。五是加强水质调控,坚持观察水体藻类浓度,根据水色调整投施所需肥料,以调节水体肥度和水质,保持水体较好的透明度,从而使鱼类有充足的饵料摄取,更好的促进主养鱼类较快增长。
4.鱼病防治:坚持实施健康养殖方法,遵循“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原则。对此,笔者在参与生产养殖试验过程中,主要采取了这样一些防治技术措施:鱼种放养时用食盐水浸浴或用聚维酮碘药液杀菌消毒,饲养生长季节每月坚持用生石灰每亩20-30kg,对养殖水体喷洒消毒一次,每年5月底或6月初,与整个大湖养殖水面同时同步洒药杀虫一次,鱼病流行季节采取在饵料中添加多种药饵投喂,实行标本兼治。
结果与效益
1.养殖产量:分两部分,一是2009年11月7日-12月17日,通过张网、机捕、丝网、溜笼等多种业置捕捞,起捕各类鲜活鱼493.36t,其中生产优质鱼种387.87t,其他鲜活鱼105.49t。二是8月1日,通过赶网直接从网围区被赶出的鱼类产量。从表3、表4可知,年前放养鳙、鲢鱼种数量82万尾,而年终验收抽样数量约47.5万尾,回捕率不到60%。由此可知,造成起捕数量如此悬差,明显与网围区鱼种赶入大湖密切相关。按照当时主养鳙鱼种抽样规格0.4kg,以及年前放养数量存活80%计算,可得出被赶出鳙、鲢鱼种产量72.4t。加上其他鱼类产量,估计被赶入大湖的鱼类产量在75t以上。因此,在年终起水总量的基础上,评估75t活鱼产量较为合理真实。所以,网围区全年养殖总产量为568.36t,每亩平均超产189kg。其鱼种、成鱼及其它鱼起捕产量情况见表3、表4:
2.成本收益:全年网围区鲜活鱼类总产值392.32万元,总养殖成本费用254万元,其中,鱼种75万元,饵料54.45万元,肥料35.70万元,药剂11.55万元,水面费用30万元,工资、生活费20万元,捕捞工资10万元,网围设施折旧与新增竹木等7万元,燃油料、船只动力维修、日杂等1.5万元,其它成本费用(如利息等)8.8万元。全年实现利润138.32万元,亩产值1307.7元,亩利润461元,投入产出比为1:1.54。
分析与讨论
1.应充分利用大通湖浅滩水域资源,扩建与大湖成鱼养殖相适应的鱼种网围基地,实行苗种自育,自给自足,为大湖高产高效养殖提供大规格优质鱼种来源。大通湖“三湖”(蜜蜂夹湖、大西湖、尼古湖)养殖水面12.4万亩,鱼种需求量特别大。为了切实解决这一严重制约着大湖渔业养殖发展问题。近些年来,大通湖利用大湖周边浅滩水域,采取网围方式培育了大量的优质鱼种。实践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养殖途径与方式。用这种方式培育出来的鱼种,规格大,质量好,越冬适应性强,成活率高,有利于开春早生长、群体增长快的特点。在目前继续稳定大通湖大湖鳙鱼养殖为主的生产模式前提下,扩建各湖与之相适应的鱼种养殖区,以满足扩大再生产的苗种需求很有必要,是很值得推广的一种养殖模式。
2.养殖实践表明,大湖浅水网围养殖鳙鱼种采取以肥为主、饵为辅的养殖方法与措施,可促使鱼类较快生长。大湖通过施肥培肥水质后,肥源通过水体渗透、风浪扩散作用,也直接为网围区鱼种提供了大量的生物饵料来源,其肥效得到了综合利用,节省了养殖成本,可谓是一举两得。同时,搭配投喂一部分精料作为补充,促进鱼类较快的增长。
3.加强鱼病防治。网围区鱼种放养密度较大,难免不发生鱼病,必须加强对鱼病的防治措施。如2009年4月下旬,该区鱼种发病陆续发生死亡。几天后,隔网相连的蜜蜂夹湖网围区,鱼种也受到感染并相继出现死亡,通过“两湖” 同期采取治疗措施。直到5月20日,才渐渐停止死亡。据不完全统计,“两湖”网围区鱼种损失在10t左右。因此,建议今后在每年的3月至10月,特别是4月至9月,必须坚持每月用生石灰遍洒一次,且根据不同季节其用量作相应调整。另外,要求在饵料中,适当拌入一些药物投喂,每月一至两次。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控制鱼病的发生和蔓延,杜绝鱼种死亡。
4.获取189kg/亩高产养殖成效的主要原因分析。笔者认为有三:一是2009年养殖气候条件适宜,大湖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养殖水位。鱼类生长旺季时,大湖水深始终处于2m以上,网围区浅滩水域也达到了1.5m以上。水位相对稳定,充分的发挥了浅水水域养殖优势;二是切实加强了网围区的日常管理工作,没有因大水之年出现鱼种逃逸现象。管理措施到位,水质管理上,实施合理调控水质,采取了饵肥投入相结合的办法与技术措施,即充分满足了主养鱼类的摄食生长需求,又相应降低了养殖成本;三是选准了养殖地理位置,其水源水质好,环境安静,风浪相对较小,出入管理方便。更为有利的是养殖水域内几乎没有螺、蚌、蚬动物资源的存在,不影响与鱼类争肥争氧争食。此外,有机碎屑、腐殖质极为丰富,水质易培肥,肥效期长,生物饵料充足,对鱼类生长十分有利。
5.在网围区确定主养鱼类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增加名特优新品种的放养比例,提高网围养殖的综合效益。2009年,对大湖(含网围鱼种养殖区)实行了湘云鲫品种的混养,共投放湘云鲫鱼种19.61kg,平均规格0.125kg。年底验收起捕湘云鲫商品鱼50t以上,占其他杂鱼起水总产量的5%,平均规格达到0.75-1kg,投入产出比为1:2.57,产值效益十分可观。此外,在网围养殖中,混养黄颡鱼,不需另行投饵,它不但可以摄食水中低质小杂鱼虾、鱼类残饵、有机碎屑、浮游动物等,还可摄食水体中锚头鳋等寄生虫,可以减少鱼病的发生。在不影响主养鱼产量的基础上,每亩增加收入100元。套养鳜鱼,既可减少野杂鱼对主养鱼争食争氧的影响,实现低质鱼的转化,又可不影响主养鱼的生长,提高养殖效益。所以,无论是大湖大水面养殖,还是网围养殖,适当增加名特优新品种的放养量,都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