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30多年艰难曲折的道路,我国的淡水无核珍珠生产已逐步走向平稳、有序,群众更加瓦解珍珠质量和珠蚌成活率是发展珍珠生产的两个关键,生产者对珍珠市场的判断也更加成熟,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后,珍珠出口更加有利。而国内低值珍珠的加工利用领域也将会更广阔。
目前的珍珠市场行情、生产状况和前景如何?生产应怎样发展?笔者谈谈个人看法,以供同仁参考。
一、珍珠的规格和价值
“大、光、圆、艳”是珍珠质量的一种概括。撇开珍珠的规格和质量,就无法讨论珍珠的价格。“养珍珠是否能赚钱?”很多群众都关心,但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首先说明河蚌育珠的特点和珍珠的价格特点。
1、河蚌育珠生产的目的不是河蚌,而是河蚌产生的珍珠。其次,育珠生产过程不仅是将河蚌从小养到大,而且要经过特殊的手术环节,使河蚌能够形成珍珠。
2、珍珠的价格和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质量差之毫厘,价格就可能有天壤之别!一粒小的、不规则的珍珠可能一文不值,而一颗硕大的珍珠可能价值连城。所以,一个养殖户单位水体所培育的珍珠到底产值是多少?差别当然就可以很大了!
第十九届Robert Wan大溪地珍珠拍卖会上推出的190586颗珍珠中(78%售出),成交价为33美元/颗。第二十五届Raspaley珍珠拍卖会上,推出了140219颗南洋珠(80%售出),成交价更是高达84美元/颗。
目前,南洋珠、大溪地珠、中国和日本水珠等主导珍珠产品均作为工艺首饰品。而中国淡水珠中只有9毫米以上的可以与这些产品相提并论,其价格也只有10-30病死/颗(正圆珠)。因此我国珍珠产量虽然占世界珍珠产量的95%,但销售额只占世界珍珠销售额的8%。
比较中可以看出,高档、大厘码、正圆淡水珠应该是很有前途和具有市场价格竞争力的。
就直径而言,随着养殖年限的不断延长,淡水珠越来越合乎首饰用珠、高档工艺珠的要求了。5-8毫米已逐步成为产品的主流,但是9毫米以上仍然很少,主流产品中“圆度、光泽”等质量是指标一时也难达到首饰用珠的标准。在现有主流产品的厘码内又不可能将很多不规则珍珠作为异形开发特种工艺品,因此,价格低迷也是自然。
事实上,就是4毫米以内的圆珠,国际市场也十分抢手。因此在常规淡水无核珠中,圆度是影响珍珠价格的重要因素。
总之,珍珠是一种古老的国际性商品,始终有其稳固的市场,哪个水体能够培育出优质高产的淡水珠,哪个水体就可获得高效益!
二、养殖面积和产量
中国淡水珍珠产量已占世界首位,其产量波动直接影响国际市场行情。而目前国内淡水常规珠(无核珠)经过上世纪90年代的多次大起大落后,产量仍在增加。由于淡水养殖业其他品种养殖形势也很不景气,所以占全国90%的浙江珍珠业仍向周边省市拓展水面,大量发展淡水育珠。至今,仍无法确切统计到养殖面积等具体数据。
自20世纪70年代淡水育珠业在大陆兴起后,重点产区即开始蔓延蚌病。淡水育珠业从一个地区转向另一个地区的同时,蚌病接踵而至,珍珠产业成了高效但极不稳定的产业。直到80年代,珍珠出口放开后,由于众多原因珠价大涨,极大地刺激了部分农民的致富心理,珠蚌养殖空前发展。不科学的养殖管理和手术操作不仅导致了粗制滥造,也埋下了蚌病暴发的祸根。产量上升到一定程度时,珠价下跌,又值蚌病泛滥,90年代初淡水珍珠业雪上加霜,1995-1997年一度陷入困境。
1997年后大农业受到经济冲击,水、陆养殖业均出现迷茫。与此同时,因遭受双重打击的淡水珍珠,产量已明显减少,库存货物也渐售空,珠价开始回升。育珠业效益比之于其它农业项目,又显出其强大的后劲。1999年后,育珠业又出现全面复苏,并几近火爆。
这一发展趋势,除了受市场因素刺激外,尚有疾病防治技术的提高,“蚌病群体控制技术”已在全国推广应用,其成果使广大育珠户普遍意识到了蚌病的客观性和可控性。养蚌育珠已成为一些地区的稳定产业。
初步估计,目前全国育珠面积已超过85万亩,年接种珠蚌约5-8亿只,由于粗放式管理、广种薄收式经营,年产商品珠蚌只有约0.8-1.0亿只。还有大量的珠蚌由于病害威胁无法等到应有的珍珠规格和产量时即已杀蚌取珠。另外,育珠手术的粗制滥造和不科学的养殖管理,也使珍珠质量无法提高。所以每个收获的珍珠中绝大多数是低档珠。
浙江省珍珠协会正在号召有实力的会员单位收购、库存低值淡水珠,以期稳定珠价。但笔者认为:如果淡水珍珠产量每年仍在1200吨左右,大量低值珍珠(12美元/千克以内),光靠行业协会进行收购库存、囤积,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三、珍珠的质量和低值珍珠出路
从产量上看,近年来,中国海水珠、日本海水珠和大溪地黑珍珠的产量均在8-12吨徘徊。而中国淡水珠每年有千吨之多,但真正能作为高档工艺珠的不足1%。所以大量低值珍珠贱卖也不足为奇了。收购、囤积不是解决低档珠出路的根本方法。这些珍珠到底应该如何处理?
以美容品、化妆品、保健品、医药品为主导的珍珠产品未见突破性发展。低档珍珠消耗量虽不断增长,但仍未达到产、销平衡。主要原因是目前低档珍珠价格仍然超出上述产品的对珍珠粉、珍珠液原料的期望值,导致这些产品中真正的珍珠原料使用很少。大量的珍珠粉更是贝壳珍珠层粉制造,这一现象是大程度上阻碍了低值珍珠的去路。为此建议:
1、国家应制定相应的待业政策和技术规范,鼓励贝壳实用工艺品的开发和利用。明确贝壳珍珠层粉除了用于生物钙和饲料添加剂外,不能作为珍珠粉用于美容品、化妆品、保健品和医药品中。
2、珍珠粉及其产品应真正以低价值珍珠为原料。
四、弘扬淡水珠的特色,提高珍珠产品附加值
目前,大直径高档淡水珠多进行漂白处理,这是受海水珠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模仿。笔者认为:淡水珠应树立自己的形象,用斑澜的色彩,显示与海水珠的区别。事实上,金色、天然橙色、粉红等都和白色一样流行国际市场。
因此,要尽量大可能培育大直径的淡水珠,并保持原色,提升珍珠首饰、工艺品的加工工艺水平,提高珍珠产品附加值。
我国珠宝首饰业设计能力相对薄弱,首饰款式多从港、台照搬而来,没有大的突破。中国的出口珠主要是原料珍珠,没有加工成成品出口,售卖的珍珠产品也仅仅处于工艺品阶段,尚未成为真正的珠宝首饰。珍珠加工产业化程度不高,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较多,即使一些生产珍珠的大企业,也基本停留在串坠成链的粗加工层次上。很多珍珠养殖企业也没有意识到深加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缺少较有实力的品牌,竞争力还不够强,缺乏特色。
同时,常规无核珠的产量应有所限制;不达到养殖年限的,除非病害导致死亡难以控制时才可杀蚌取珠;把一部分生产转移到扣形珠等多种特色珍珠上去。逐年优选,将优质珠蚌养殖至7-8年,培育大厘码珍珠。要在无核珍珠质量上继续提高,并开发有核正圆珠、荧光珍珠、特殊造型工艺珠。
另外,在市场营销方面,从原料珠收购和珍珠产品销售都要打破垄断。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的同时,也要努力培育国内市场。限制那些低档珍珠首饰、工艺品流入市场,引导消费,树立淡水珍珠良好的品质形象。
五、发展淡水育珠产业化的新途径
针对当前我国珍珠产量高、价值低的突出点,首先应把握世界珍珠市场需求动向,严格控制低档珍珠产量,发展大直径正圆珠、有核珠和特殊徒刑工艺珠。分解养殖各个环节,强化分工协作,提高专业化水平。深化加工,开拓创新,从设计、加工、到宣传和销售都要积极寻找适合淡水珍珠的新路子。以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为主体,带动广大养殖户,分解育珠生产环节,形成产业小链,从而形成珍珠产业化格局。
目前,淡水珍珠养殖生产状况混乱,各环节没有专业分工。显然还处于初级阶段。为此,长远来看必须按育珠生产特点进行如下分工:
育珠蚌良种繁育场——幼蚌培育基地——人工育珠手术工厂——育珠蚌养殖——取珠并直接销售给加工企业——或将珠蚌销售给珍珠商贩。
在这个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中,1、2、3环节技术要求较难,应由专业化生产企业来做。第4个环节可以由广大养殖户来承担,从而极大地降低生产风险,质量也更有保障。特别是淡水有核珠生产,工艺要求更严,所以一定要由行业协会来进行分工协作,统一完成各个生产环节。
进一步控制蚌病的发生,研究珍珠蚌良种化培育,全面提高群众性养蚌育珠生产的成活率和珍珠质量档次,走向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珍珠行业协会的作用是勿庸置疑的,通过该协会可以制订行业行规、协调与政府间的关系。帮助广大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生产布局、市场预测和产量控制等等。
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发挥协会作用。行业协会不应受行政区域的限制,主要应考虑到产业发展和地理环境的共性。应从种质资源抓起,加强蚌种选育工作。应从操作工队伍管理入手,积极推广手术新工艺和系统化消毒技术。通过政府、待业协会等途径宣传、培训,提高河蚌育珠业主的科技意识。推广普及科学的养蚌育珠技术理论和知识。推广应用蚌病群体控制技术,使河蚌育珠业整体成活率有所提高。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技术综合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