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南方农村报资讯:“2008-2009年冬棚虾最高亩产2771斤,2009年白水塘虾平均亩产1678斤。”11月下旬,记者在珠海市斗门区采访时,还没见到霍金玉,不少人就提起了他的骄人成绩。当地养虾亩产上千斤已属佳绩,一个普通的虾农能做得这么好?记者心中不免疑惑,如此高产是怎么做到的?见面后,一切疑问迎刃而解。
适当盐度可防病
“始终保持养殖水体的一定盐度能防病、防死,水体的承载量提高。”这是霍金玉多年的养殖经验总结。他解释,特别是在养殖中后期,水体中的亚硝酸盐和氨氮水平较高,在全淡水条件下,虾体容易发生中毒死亡,然而只要保持一定盐度,就算亚硝酸盐高点也不容易发生死虾,而且有些病菌在咸水条件下也不容易爆发,能起到防病作用。
据了解,当地地下水盐度常年都在13-15度之间,为他的养殖成功提供了便利,“这也是在不断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可能在其他地方并不适用。”
霍金玉的做法是:在养完一造虾后,排水干塘彻底晒塘,一定要晒到塘底泥土变白为止,有太阳的日子晒半个月左右就行了;接着引入淡水,刚好淹没塘底就行,之后再引入咸水,使混合后水体盐度在7-8度,这时候要特别注意,一定是先引淡水再引咸水,否则没有效果;接着用聚维酮碘消毒水体,之后就可以放入虾苗养殖了。当水温达到28℃后,就可以往池塘里用小管缓缓加入淡水,当水体盐度降到3度左右后,就停止加淡水。“淡化后,虾苗长得更快,但保持一定盐度能防治病害发生。”
随着池塘中虾体重量的增加,相应设备也要跟上,特别是溶氧方面要跟上。“保证每亩有一台增氧机,叶轮式的和水车式的联合使用。”霍金玉说,由于投苗密度高(11万/亩),如果增氧不够,就容易浮头,叶轮式增氧机可以使得上下层水体得到交换,而水车式增氧机可以让池塘水转起来。
前后期调水有侧重
俗话说养虾先养水。调水一直都是养虾的一门重要课程,“看水色就知道一塘虾是不是养得好”。霍金玉表示,在养殖的不同阶段,调水的侧重点也不同,“在养殖前期注意调pH,中后期注意调氨氮和亚硝酸氮。”
在养殖前期,由于水体中营养元素单一,水体中的藻类组成主要是单胞藻类,当这些藻类过量繁殖的时候,水体的pH就会增高,容易对虾苗产生应激,对虾苗的生长不利,还会引发脱壳不下、脱壳后不硬的现象。“在阴天突然转晴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久违的太阳光容易让藻类过度繁殖。”霍金玉说,在这种天气情况下,要进行水体消毒和杀藻,控制合适的水体酸碱度。
而对于中后期水体氨氮、亚硝酸氮水平偏高的情况,霍金玉调水有良方——用益生菌。对于益生菌这类微生态制剂产品,养殖户们评价不一:有人认为这类产品完全是骗人的,用与没用一个样;也有人却对此评价颇高,觉得调水效果好,能降氨氮和亚硝酸盐。
“之所以有这样的不同的评价,是因为他们的使用方法不一样。”霍金玉解释,微生态制剂发挥调水作用的是其中的有益菌类,通过它们的分解作用,将水体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无害的无机物,最终达到调水效果。但是由于这类产品“很肥”,在养殖前期不能用,否则会使藻类过度繁殖,pH过高。“只能在中后期(90-100枝/斤)使用,配合底改产品使用效果更佳。”这样,即使养殖密度大也不担心水质恶化。
间断刮虾有助高产
在霍金玉的记录本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数据,每一口塘的刮虾的次数、产量和单价都记载得清清楚楚。“适时刮虾可以提高养殖产量”,霍金玉解释,水体的承载量是有限的,最多每亩承载1300-1500斤,达到这个承载量就会顶塘,生长速度减慢,而通过深水拉网刮虾就能解决问题,捕大留小。刮虾后,塘里剩下的大多是规格较小的虾,再经过20多天的养殖,就又可以进行第二次的刮虾了,一直刮完为止。“每刮一次,规格都比上一次的大一些,单价也高些,总体的利润水平增加。”
“上一造的冬棚虾养了6个月,刮了5次虾,最高亩产2771斤,平均单价18.59元/斤”,霍金玉自豪地说,其他四口塘的亩产也多在2000斤以上。用同样的方法,今年白水塘虾养殖115天,平均亩产达到1678斤,这样的养殖成绩在当地是屈指可数的。
在珠海养虾摸索出的经验,霍金玉认为其他地方不一定适用。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