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2002年11月25日新闻)由江苏省南通市海洋渔业局及上海水产大学共同承担的国家级农业跨越计划――紫菜养殖、加工、出口产业链开发项目,历时三年,已圆满完成了项目合同所规定的各项任务指标。本月初,通过了国家农业部、科技部专家组考评。
我国条斑紫菜的人工养殖业历经30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一个年产值7亿多元、创汇4000多万美元的新兴产业。但长期以来,紫菜的育苗、养殖、加工等模式还因循守旧,加工机械长期依赖进口,由于局部海区盲目扩大养殖规模,加大养殖密度,还直接导致紫菜品质退化,病害频发,产量下降,严重影响了紫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先进的冷藏网技术、快速出苗装置等一大批科技成果难以迅速转化。为此,国家农业部、科技部把紫菜养殖、加工、出口产业链开发项目列入全国首批“农业跨越计划”。这是“跨越计划”中惟一的水产类项目。
据项目首席专家、上海水产大学马家海教授介绍,一系列数据表明,该项目所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十分明显,使紫菜产业实现了从育苗、新品种应用、加工机械制造到最终产品加工出口的产业链和产业化经营。该项目的实施将有力推动我国条斑紫菜产业成套成熟技术体系的建立,并促成一批名牌产品脱颖而出,增强中国紫菜在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国际竞争力。
经过几年的航天育种探索,福建农科院已贮备了一批性状特异、类型丰富的优异种质,为今后进一步开展航天育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水稻航天育种技术创新与新品种选育”课题由著名杂交稻专家、福建农科院院长谢华安研究员主持,将利用航天技术并结合生物技术,研究稻种空间诱变的变异规律,建立高效的水稻航天育种技术体系,创造出水稻特异种质和材料3至5份,育成优质高产杂交稻新组合2至3个。
采集:黄倩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