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近几年来,许多水产养殖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及提高销售利润,相继把褐牙鲆和大菱鲆等名贵鱼类南移,进行季节性接力养殖,揭开了鲆鱼南养的序幕,但由于养殖品种生态习性和当地气候条件的限制,难以形成规模生产。漠斑牙鲆又称“南方鲆”、“大花鲆”,隶属鲽形目,鲆科,牙鲆属,属深海底栖鱼类。该鱼自2002年由美国引进我国以来,广泛受到南北方水产业者的青睐,经过几年来的努力,该鱼在我国的产业化已渐为明显,鲆鱼南养规模化小的僵局也大大改善。
漠斑牙鲆属于广温广盐性鱼类,在淡水、微咸水、半咸水、海水至高盐水中都能适应,南北方沿海地区以及内陆都能养殖,但该鱼在南方养殖的优势要大于北方。海南省气候条件较为特殊,该鱼在海南的推广曾受到人们的质疑,为此海南省水产研究所先后于2005年和2006年对该鱼进行了试养,成果较为显著,事实证明漠斑牙鲆在海南的养殖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下面将漠斑牙鲆在海南的养殖经验、技术以及在海南进行养殖的优、劣势进行一番总结,以供养殖者参考。
一、养殖设施
海南现有的养殖设施与北方工厂化养殖模式有很大的差异,后者以典型的“温室大棚一一水泥池”养殖模式为主,基本上沿用大菱鲆的传统养殖模式,所用水泥池以圆形为主,排水口设在池中央,排水排污较为方便有效;而从海南现有生产条件看普遍工厂化程度不高,基本上是对虾育苗、鲍鱼养殖、东风螺养殖等遗留下来的长方形水泥池,这些池子有一些吃水较深,且有很大一部分是室外露天,池子上方加盖一定透光率的遮阳网,此类池子建造成本较低,但进行漠斑牙鲆等底栖鱼类的养殖最大的缺陷在于排污不便。建议在原有条件的基础上对长方形池排水口进行相应的改造后再使用,有条件的话可采用北方的模式重新建造圆形水泥池。
二、养殖条件
漠斑牙鲆的环境适应能力强,是其相对于其他鱼类的明显优势。其耐受温度范围为2℃~36℃,最适生长温度为18℃~30℃。盐度适应范围0‰~60‰,最佳范围5‰~35‰。适应pH范围5.4~9.1,最佳范围7.0~8.2。对溶解氧的要求一般为4mg/L~12mg/L,最佳范围在7mg/L~10mg/L。
冬季在北方,虽然漠斑牙鲆对温度的长期忍受下限为2℃和4℃之间,并且随着盐度的升高,影响随之减轻,但该鱼在13℃以下即停止摄食或摄食减少,影响到生产的进程。在南方可减轻或完全避免这种情况,在海南虽有部分海区属于热带,但大部分地区水温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偏高,自然海水年最高水温很少超过3l℃,非常适合该鱼的养殖。虽然每年有近半年时间是高温季节,最高水温接近该鱼对温度的耐受极限,但不需要进行特殊的操作及调整即可渡夏,而且还有很高的增长速度。
漠斑牙鲆对盐度的忍受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全长15mm左右的幼苗(50天左右的苗)即可以很好的生活在盐度为5‰的低盐水中,而稍大一点的幼鱼(全长60mm左右的幼苗)能够完全在淡水中进行养殖,且有较高的成活率(接近100%)和增长率。漠斑牙鲆在海南的养殖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沿海地区,内陆淡水资源丰富的地区也可以考虑把该鱼作为一个新的养殖品种。
三、苗种来源及选择
目前在国内北方漠斑牙鲆苗种繁育技术已经较为成熟,苗种供应渠道较为宽敞。海南及其他南方沿海各省苗种主要从山东、河北等地购进。另外海南省水产研究所以及广东、福建的一些单位已着手在南方本地的育苗工作。相信在2007年南方本地的苗种供应将较为充分。
在苗种购买时要尽量选择大小规格整齐、体色鲜艳、健康活泼、全长4cm~5cm左右的鱼苗,由于海南养殖条件及技术较为落后,鱼苗太小则成活率不能保证,太大则会增加苗种成本。
四、饵料系列及投饵管理
成鱼养殖对饲料蛋白的要求范围在32%~48%,最佳范围在38%~46%。笔者在对该鱼的试养过程中采用人工配合饲料,效果较好,但成本稍高,由于海南本地鲜杂鱼价格便宜(每千克2.5元左右),建议在以后的养殖中前期采用人工配合饲料,后期到一定规格后逐渐转化为鲜杂鱼。
在投喂方面要求不高,但要注重科学投饵,幼苗时期每天可定时投饵3次,稍大的幼鱼可逐渐改为每天2次,每次投喂不要过多,达80%饱食量即可,过饱不易于饵料的转化,且容易造成饵料浪费,特别是幼苗期,所用微颗粒饲料较为昂贵。另外每月可停食一天,实行所谓的“饥饿疗法”,这对提高饵料转化系数以及提高鱼的应激性大有裨益。由于人工配合饲料营养较为单一,在投喂前可适量喷洒VC、VE等添加剂,特别是VC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鱼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五、日常管理
养殖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常管理,在此重点强调5点:①定时投喂,投喂后要进行彻底换水,以排除残饵及粪便。②定期常规药浴,每月可分两次用100mL/立方米甲醛和2mg/L~5mg/L土霉素等抗生素药浴1小时~2小时。③定期倒池,视情况可间隔1至2月倒池一次。④定期分苗,在试养过程中我们发现,漠斑牙鲆个体差异十分明显,不分苗则会造成严重的互相残食。⑤做好经常观察、定期测量和每日工作记录,根据鱼的生长情况及时对饵料进行更替,海南酷暑季节温度有突然大幅度升高的现象,此段时间要加大换水量和充气量,另外发现鱼体出现病症或摄食不正常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六、影响成活率的因素及常见疾病
在养殖过程中除残食对成活率影响较大外,疾病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海南水质条件良好,只要严格按照日常管理要求去做,病害很少发生,但在养殖过程中往往由于操作不慎致使鱼体受伤、水日交换量小以及排污不彻底等原因,水中病害生物大量繁殖则有机会感染鱼体造成疾病。笔者认为给鱼创造一个优良的养殖水环境是进行健康养殖和疾病预防的最好措施。
1.白化 养殖操作过程中特别是吸底或清污时,由于吸底器或刷子对鱼体(主要是背鳍和尾部)造成机械损伤,而又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致使细菌感染伤处,引起表皮溃烂发红,严重时造成鱼死亡,轻微的用抗生素等有效药物处理后能够愈合,但愈合处表皮失去色素细胞永久性成白色不能恢复到正常体色,这种现象在尾部表现得尤为严重,形成白尾的白化鱼。虽然白化对成活率没有太大影响,但可能对商品鱼价格造成影响。
2。盾纤毛虫病 盾纤毛虫在水温18℃~25℃时最易爆发,海南有很长一段时间水温在25℃以上,故该种病不常见。在水温较低的季节镜检鱼体及水体会发现该虫的存在,所以亦应该保持养殖环境清洁加大换水量进行预防。不慎感染此病引起鱼死亡时要及时进行处理,特别是幼苗时期延误治疗会引起鱼种大量死亡。简单有效的处理方法是对鱼实行30分钟~60分钟“淡水浴”,然后用100mL/立方米~200mL/立方米的甲醛和2mg/L~5mg/L的土霉素等抗生素药浴1小时~2小时,连续药浴3天~5天后基本能治愈。
3.淀粉卵甲藻病 该病是由一种卵圆形的名为“淀粉卵甲藻”的原生动物引起,患病的鱼不摄食,活动减弱,体表出现密集的小白点,严重的鱼背部鳞片会大面积脱落,最后死亡。该病在漠斑牙鲆上最为常见,北方夏季和南方都有发生,有效的治疗方法是用淡水加1000mL/立方米~200mL/立方米的甲醛浸泡40分钟(浸泡过程中会发现鱼体表的小白点随着粘液逐渐脱离鱼体消失,镜检会发现病原虫吸水膨胀直至胀裂),此后用lOOmL/立方米~200mL/立方米的甲醛和2mg/L~5mg/L的土霉素等抗生素药浴1小时~2小时,连续药浴3天~5天即可治愈。
4.车轮虫病 该病在海南池塘养鱼过程中很常见,引起的主要原因是在投喂鱼浆后换水量小,车轮虫大量繁殖,寄生在鱼鳃丝表皮上,破环鳃丝表皮组织引起鱼呼吸困难窒息而死亡。漠斑牙鲆水泥池内养殖很少发生感染此病,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由于不能换水水质恶化等原因亦有可能感染,这种情况下只要及时进行大量换水即可消除,严重的可采用“淡水浴”等治疗措施。
5.腹水病 爱德华氏菌是引起该病的主要病原,患病鱼内脏团因积水而膨胀,严重的肠道会从肛门外露,死亡率较高。海南水温偏高,水质易恶化而感染此病。在养殖过程中发现少量鱼出现病症时要及时进行药物处理,可用100mL/立方米~250mL/立方米甲醛和2mg/L~5mg/L土霉素等抗生素进行药浴,另外投喂2‰~5‰土霉素或氟苯尼考药饵,连续用药直至病鱼痊愈。
6.脂肪肝 由于某些人工饲料中糖类含量过高,长期使用会导致脂肪在肝脏中大量沉积,发生脂肪肝。可在饲料中拌入适量的VE或保肝产品。
7.其它细菌性疾病 海南光线十分强烈,很多露天的养殖池虽然上方加盖防晒网光线仍然很强,底栖硅藻和青苔在短期内就会大量繁殖而泛滥,很难清除,这就为细菌、原生动物提供了滋生场所,对漠斑牙鲆此类底栖鱼类极其不利,易感染细菌性等疾病。故在养殖过程中每天清底十分重要,发现池壁和池底变绿后要及时清理,严重的要进行换池。为避免频繁换池可加盖防晒网降低池内的光线。
七、生长速度及经济效益
以海南的养殖条件,经8到10个月的养殖,大部分鱼苗可长到600g的商品规格,最大可达900g,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北方。由于漠斑牙鲆雌雄个体差异较大,雌鱼生长速度明显快于雄鱼,有一部分鱼苗(大多为雄鱼)需要更长一段时间才能长成商品鱼规格。在正常情况下,漠斑牙鲆养殖有很高的养殖成活率,可达到90%以上,在海南进行该鱼的养殖,经济效益显著。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