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2005年05月26日新闻)年初以来,家住环港垦区的如东县丰利镇渔民徐寿山,每天成了赶海的大忙人,与过去下海捕捞不同的是,如今他专门从事规模养殖紫菜。2月25日,他带领帮工从海上采摘紫菜刚上岸,鲜菜就变成了钞票。他说:“靠海吃海仅仅换了个吃法,收入就成倍翻,今年又有3万多元的进账。”在海洋渔业大县如东,转业弃捕找到增收路子的已有5000多人。
开发海上牧场,培育紫菜产业,这是渔民转业的主要去处。
如东从事海洋捕捞的渔民最多时达到4万多人,越捕收入越少的现实,迫使一部分渔民深刻反思。以沙锦荣为代表的一批渔民看到紫菜市场巨大潜力,投入财力和科研骨干,发展紫菜育苗、养殖和加工,在全国率先成功攻克紫菜烂菜关的冷藏网新技术,还获得了农业部科技二等奖。学用高科技,富了脑袋鼓钱袋,一位渔民尝到甜头,其他渔民“跟吃”,经过10多年滚动发展,如东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形成年育苗4.5万平方米、养殖面积5万亩、加工干菜10亿张的生产能力,养殖环节去年创收6000多万元,加工产值达2.2亿元。
利用丰富的海水资源,发展河蟹育苗,进而放大产业规模,成为如东渔民改行的又一选择。
11年前,苴镇刘埠村渔民季联贵从春季海上捕到中华绒螯蟹蟹苗受到启发,“莫非淡水和海水交汇处是河蟹繁育的理想场所?”于是,他开始借助渔业技术人员的脑袋探索工厂化育苗的新路子。在实践中不断“充电”,原来只能简单劳作的渔民成为掌握育苗高新技术的能手,最大的一户年产大眼幼体1吨多,创产值200多万元。去年,全县沿海利用天然海水从事工厂化和土池育苗户达到800家,拥有育苗水体11.5万立方米,生产大眼幼体80吨。河蟹育苗打响中华每一品牌后,不仅畅销全国各水产区,而且在如东形成了豆蟹、扣蟹和成蟹规模养殖的产业,去年产值达到4亿元。
立足广袤滩涂资源,做大文蛤创汇规模,这是如东渔民弃捕后的新行当。
大豫镇渔民王学泉为改变自然放养产量低的状况,探索围网养殖喜获成功。高产带来高效益,渔民们看到养殖文蛤年收入是捕捞的10多倍,纷纷弃船丢网管蛤,使昔日无人问津的滩涂做到了应养尽养,拥有7万公顷滩涂的如东就有30%变成了聚宝盆。由于如东文蛤口味地道,享誉国际市场,去年生产2.2万吨,其中一半成为洋人的盘中餐。渔民养殖年收入高的多达100多万元。
采集:黄倩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