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南国早报资讯:少用药、低污染的生态养殖模式,是时下养殖业的新趋势。但让普通养殖户犹豫的是:生态养殖是否就意味着技术难、成本高、周期长呢?在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近日召开的全区秋冬季助农增收大行动短平快养殖项目经验交流会上,这些问题得到了解答:生态养殖入门的“门槛”并不高,普通农户也能利用生态养殖实现“短平快”增收。
低产鱼塘变成“聚宝斗”
生态养殖提高产量质量
陆老板在隆安那桐镇上邓村包了100亩老塘养鱼,原本这些老塘淤泥深厚,只能养些野鲮,养别的鱼种总是生病,赚不了什么钱。今年陆老板听从水产专家的建议,投资18万元对老塘进行了“生态改造”。
改造的第一步是把池塘从1~2米挖深到3米以上,设进出水口,水质立即变得清新。陆老板投放的罗非鱼、鲢鳙、草鱼等不仅没再生病,产量还翻了一倍。罗非鱼全部卖给百洋加工厂做出口鱼片,减少单独出售的风险。
第二步是塘埂种蕉、套养3000羽肉鸭。因为金融危机有可能给鱼价带来下滑风险,水产专家建议陆老板种蕉养鸭创收。香蕉可用塘泥施肥,减少养殖成本,而且还能美化环境,争取成为环境优美的出口养殖基地。
陆老板告诉记者,改造后到明年5月,预计罗非鱼可收获7.5万公斤,收入60万元。仅养鱼一项就可能收回池塘改造的投资。
在西乡塘区石埠奶场附近包鱼塘的苏老板也采取了“生态塘改”。他把旧的鱼塘全部挖深成下窄上宽的斗状,然后抽取地下水来养鱼。记者看到,他的鱼塘清波粼粼,完全没有旧鱼塘的腐臭气味。塘里养的都是名贵品种:花鱼、黄骨鱼、芝麻剑……
“我的鱼塘养很多品种都能适应,没有病、不用药、产量高。”苏老板透露了一个小秘诀:他用生物技术进行了塘底改良——投放一些有益菌种,就能保持水体的清洁。现在他仗着技术撑腰,还在内陆养起了南美白对虾,8月投苗,来年春季就能上市,一亩塘能赚一万多元。
苏老板说,搞生态改良并不难,只要你愿意去找,现在有很多生物技术公司、水产技术站都能给你提供技术支持。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