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1日上午发布消息说,被誉为“水中熊猫”的古老物种——中华鲟全人工繁殖首次获得成功。从此,中华鲟人工繁殖可以不再依赖稀有的野生亲鱼,这对该物种的保护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鲟鱼全人工繁殖是近年来全世界鲟鱼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中华鲟全人工繁殖研究由中华鲟研究所和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联合承担。4年来,研究人员突破了人工驯养、性腺诱导和人工催产等一系列技术难关。9月30日晚,在位于三峡坝区的研究基地,中华鲟研究所养殖的子一代中华鲟个体终于成功催产并授精。
中华鲟研究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是以中华鲟子一代个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养殖条件的调控和特定的人工诱导技术,使雄鱼和雌鱼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发育到性成熟,并通过人工繁殖获得子二代个体。
中华鲟全人工繁殖在全球尚属空白,过去人工繁殖主要靠从长江中获得野生子一代。然而科研监测表明,近年来长江中野生中华鲟的种群数量很小。长江污染加剧、船舶航行伤害等对中华鲟的自然繁殖构成了不利影响。
因此,开展子一代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研究,确保子二代中华鲟能够尽快繁殖成功,一直是中华鲟研究的攻关点。
中华鲟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物种之一,有一亿四千万年的历史,属一级野生保护动物。它生在长江,长在大海,绝大多数性成熟要15年以上,每年夏秋自长江口洄游至金沙江产卵繁殖,幼鱼长到15厘米左右后便游至大海。
1981年葛洲坝工程大江截流后,中华鲟自长江口洄游到金沙江的通道被阻断,目前科研人员发现中华鲟已在葛洲坝下游江段建立了新的产卵场。
作为国内研究中华鲟的权威机构,自1984年以来,中华鲟研究所已累计向长江、珠江放流多种规格的中华鲟500多万尾。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技术综合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