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2003年10月20日新闻)时值深秋,宣州六大河蟹市场依然热闹。天刚蒙蒙亮,金宝圩雁翅蟹市100多个摊位已挤得满满当当,一台台公平秤旁,各种规格的蟹“各就各位、对号入座”,十来分钟,铁皮桶内的河蟹分检完毕,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一笔百十斤的生意便做成了。然后是紧张地打包装车,启程发往苏浙沪水产品市场……蟹农们数着大把的票子,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宣州,河网密布,水草丰厚,水质清新,有可养水面22万亩。宣州的“中华绒螯蟹”享誉大江南北。近年来,宣州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增产、增收、增效”,做活“水文章”,将河蟹水产养殖业列为农业四大主导产业之首,建立了快速、高效、专业的服务网络。今年,全区除8万亩大水面养殖成蟹外,还开展稻田生态养蟹,湖区低坝高栏、围网养蟹,河蟹面积扩大到18万亩。生态化养殖模式正日益成为宣州养蟹的主流。除已经出售的2.3亿只大规格幼蟹外,预计今年成蟹产量将突破6000吨,仅此一项农民将增收4亿元。河蟹养殖是水稻和其他经济作物收入的5倍以上。该区行政村每年水面发包收入2000万元,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其“渔业致富”工程连续七年受到省政府表彰。全区7个重点产蟹乡镇的近万名养殖户以科技示范户、致富带头人和100个专业村为龙头,成功闯出一条“大规格、低密度投产,种草移螺,生态养殖”的新路子,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多元化投资、特色化养殖、配套化服务,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新格局。
8月下旬,全省渔业结构经验交流会在宣州召开,与会代表赞扬这里“养蟹业”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亮点之一:产粮大乡变成了水产大乡。曾经以粮食定购任务占全区1/10的粮油棉大乡朱桥,经过三年的产业结构调整,今年2.9万亩耕地已有1.5万亩改成稻田养蟹,建成了全省最大的虾蟹生态混养基地。昔日5000多亩抛荒田、低产田,如今成了“聚宝盆”。农民三分收入有两分来自水产。
亮点之二:“小蟹苗”成了“大产业”。这两年,幼蟹培育在水阳镇异军突起,2003年培育幼蟹2.26万亩,生产大规格幼蟹2亿只,其育苗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水阳江牌幼蟹”获得国家星火计划名优产品标识。
亮点之三:渔民转捕为养。昔日靠天然捕捞为生的南漪湖沿湖近3000名专业渔民积极响应市、区两级政府调整农业结构的号召,顺利实现了“转捕为养”的战略转移。如今,狸桥、沈村、洪林、朱桥四个乡镇的专业渔民依托110公里长的湖岸线向滩涂荒水“进军”,在西湖筑起低坝高栏围网养蟹。南漪湖是皖南第一大天然淡水湖,丰水期有水面32万亩。水草丰厚,水质清新,天然饵料丰富,是没有污染的大型湖泊。随着今年汛期马山埠节制闸的胜利竣工,湖区水位日趋稳定。去年,宣城市政府将西湖2万亩黄金水域划给专业渔民作养殖区,水产主管部门以20元一亩的低价发包给渔民养蟹。在湖管处和信用社的积极支持下,去年年初枯水期,沈村镇武村李元大等11户渔民筹资90万元,围网1200亩,投放蟹苗50多万只,当年收入180万元。湖区养殖的河蟹,具有“个大、膏厚、味美”的特点,加上注册有“无公害产品”标识,市场前景十分看好。今年,全村有88户在湖区开展低坝高栏生态养蟹,面积一下子扩大了10倍,投放幼蟹450万只,投资800万元,预计每户纯收入可达18万元。
宣州区每年有上万吨的河蟹等名特优水产品销往苏浙沪和全国大市场。这除了靠过硬的产品质量,还得益于一支2600多人组成的农民经纪人队伍。他们以全新的经营理念,灵通的信息,灵活的经营方式和丰富的市场经验,成为家乡水产营销一支不可缺少的生力军。他们或在浦东、常州、杭州等外省专业市场设点,或引进外地大客商就地收购,或在当地水产市场供职,成为流通领域蟹农致富的领路人。水阳镇水产品市场农民经纪人何以军年成交额220万元。这些年来,他带出了20多个经销大户,共成交商品蟹150万公斤,成交额3000多万元,受到区委、区政府表彰。
采集:黄倩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