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苏州日报资讯:阳澄湖大闸蟹丰产丰收在望,实在是可喜可贺,而且意义非凡。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确切的消息出来之前,曾经有不少人担心:阳澄湖围网养殖的面积,被大大压缩掉了,所以按通常的逻辑思维,大闸蟹的产量也自然会随之下降。如今,事实正好相反,无论是养蟹人、卖蟹人,还是吃蟹人,都是值得高兴一把的。
不过,笔者以为,阳澄湖大闸蟹产量增加本身,果然是可喜的,但更为值得总结、庆贺的是,与多年来的习惯、传统方式相比,阳澄湖大闸蟹的养殖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初步实现了成功转型,清水大闸蟹的“清水”两个字,不再是说说而已,而是实至名归,这一点,只要到阳澄湖去看一看,就明白了。
阳澄湖大闸蟹养殖方式的重大转变,一方面是 “逼”出来的。资料显示,在阳澄湖17.8万亩水域面积中,大闸蟹围网养殖最高峰时竟达14.2万亩,密密匝匝的围栏,让人一眼望出去神思恍惚,感觉不到是身处阳澄湖中了,粗放、简单的喂养方式,直接造成阳澄湖湖体水质不断下降,不仅仅让蟹农担忧,也让生活在阳澄湖周边地区的居民担忧:长此以往,怎么了得!为此, 2002年阳澄湖成立了渔管会,并牵头进行第一轮整治,围网养殖面积压缩到了8万亩左右,可从湖岸上望开去,阳澄湖仍是黑压压的围网一片连一片。 2007年开始的阳澄湖第二轮整治,才把阳澄湖的围网面积,压缩到了3.2万亩。另一方面,阳澄湖大闸蟹养殖方式的重大转变,也是靠各有关方面“扶”出来的。像阳澄湖大闸蟹这样一只天下闻名的特色农副产品,要名气有名气,要市场有市场,既连着农民增收,又连着经济搞活,因此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等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技术出技术、有点子出点子,在改善阳澄湖水环境上,舍得下功夫,仅今年的生态放养,就花了100万元,同时大力指导蟹农生态养殖,科学投放饵料,合理养殖密度等等。这样,才有了大闸蟹的今天:个头大了,品质好了,总产增了。
从阳澄湖大闸蟹养殖方式的转变,及其增产增收的明显成效上,人们应该得到更多的启发。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