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彩龙中国网资讯:在富民县城旁的一个农家饭桌上,饶先生又尝到了稻田里谷花鱼久违的鲜甜滋味。近日,在富民和禄劝的“省农业厅、省扶贫办稻鱼工程试点项目”进入收获期,大量慕名而来的市民涌入田间、农家乐争相品尝谷花鱼,“稻田养鱼”让当地农民的收入增加了一倍。
一公斤鱼要卖20多元
昨天,在富民县城永定镇麦场村的田间,何先生正忙碌地让农户给他从稻田里的鱼溜捞鱼。他以100多元买下一桶5.6公斤的鲜鱼,“在农贸市场里8元/公斤的鱼我都不买,专程跑到地里抢20元/公斤的谷花鱼,因为这种鱼特别鲜甜,且完全没有污染。”
“供不应求啊!根本不需要我们去卖,农家乐和城里人自己就找着来买了。”农户郑兰英一边忙着捞鱼一边乐呵呵地说,在政府的扶持下,她只投入了50多元就在水稻田里养起了谷花鱼。在今年6月初把鱼放进水稻田里,现在稻田放水后鱼就可以上市了。最近几天,谷花鱼可卖到20多元/公斤,而每亩地里可捞起60公斤左右,光是卖鱼就有1000元左右的收入,几乎与每亩稻谷的收入相当。
谷花鱼到底是什么?其实它并不是新品种,大部分是鲤鱼和鲫鱼;由于生长在水田中,以稻花为食而得名。谷花鱼主要以稻花、蚊虫幼虫、米糠和麦糊为食,不用饲料喂养,无任何污染,肉质鲜甜且生态环保。
稻米、谷花鱼获“双赢”
在麦场村大片大片的稻谷地里,随处可见十字形的鱼沟和小片的鱼溜,水稻和鱼儿在水中和谐共生。“你看,在鱼沟附近的稻谷明显更饱满。”麦场村委会支书杨华指着田里的十字鱼沟说,过去谷花鱼其实很多;但因近年来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谷花鱼逐渐减少。此次的试点项目,就是要通过重新放养鱼类,让其吃掉农作物中的病虫害,利用其粪便作为农作物的肥料,近而达到少用、甚至不用化肥、农药种植农作物的目的。
昆明市水利局渔业行政执法局副局长郭志坚介绍,稻鱼工程是通过适当的措施,在稻田中开挖一定面积比例的鱼沟、鱼溜,是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为一体的立体农业种养方式,能促进粮食稳产高产、减少农药投入、促进绿色生态食品开发,具有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好的特点,是山区、半山区贫困农民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
郭志坚说,虽然开挖鱼沟、鱼溜减少了一定的稻田种植面积,但由于鱼沟利于空气流通和阳光照射,植物可更充分的进行光合作用;鱼把水中的虫卵吃掉后,又能减少稻谷的病虫害;小鱼在地里钻来钻去,还有松土的作用。“所以,试点地区每亩稻谷的收成,能平均增产15-20公斤左右。”
富民、禄劝万亩试点丰收
据悉,富民和禄劝是全省35个稻田养鱼扶贫工程县中的两个。今年在两县实施的稻鱼工程项目面积达1288.7亩,参加户数为638户,预计产量70多吨,预计产值120万元。扣除项目投资和农民开挖出工、养鱼等成本,预计共可增加农民纯收入63万元,户均987元。“昆明稻田养鱼还有很广阔的发展和提升空间,今后要争取多方支持,因地制宜地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因势利导地推进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强化提升稻田养鱼效益,创立‘谷花鱼’新品牌。”郭志坚说。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