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厦门网资讯:
现年五十有余的王子谨家住翔安欧厝村,走到码头,正巧遇到他扛着打渔工具回来,扛着一把“锄头”与一个圆形的筛子,还有一个封闭的小木桶。“那是锄头?这些不是田里的工具吗?”一旁的朋友不禁好奇地问道。“这不是锄头,这是捞文昌鱼的铁铲子。”面对疑问,老王笑着解释道。
记者问起他的渔龄时,老王伸直4个手指头,表示已经在海里捕鱼近40年了。他当了半辈子渔民,与文昌鱼结下了不解之缘。时值开渔,他又忙活起来了。
捕捞工具酷似农具
看大家对自己手上的捕捞工具极感兴趣又充满疑惑,老王慢慢解释开来。他说,虽然和一般的锄头构造几乎一样,但是这个家伙的锄刃四四方方,颜色黑黝黝的,足有一般锄刃的两倍大小,“这把‘锄头’有六七斤重。”
老王介绍道,文昌鱼为了保护自己,爱钻到沙砾里面,所以渔民们特别设计了这种造型有些怪异的‘锄头’,专门用来扬沙捕鱼。类似簸箕的竹筛子是用来筛沙子的,此外,竹筒做成的三脚架是用来托住筛子、防止下沉的,小木桶则是用来装鱼。
捕文昌鱼是件苦差事
讲解了半天,见大家似乎还是不解其意,老王干脆示范起来。“捕文昌鱼是一件辛苦的差事,捕鱼时,我们都要站在海里,海水齐胸,有时候都泡到肩膀。”
言语间,老王拿起“锄头”摆在身后,示意要用力将其甩过肩膀,“以前捕文昌鱼的时候,拿着六七斤的铲子,我们要这样一口气甩上一个多小时。”
老王说,铲把的末端有一根绳子,铲子甩出去了,再拉绳子将铲子拉起。“我们把沙子用铲子铲起来之后,就放在这里面筛沙,把文昌鱼给挑出来。”
筛沙用的筛子浅浅的,由竹篾编成,直径大概四五十厘米。为了防止筛子下沉,渔民们还特意做了一个用3根竹筒扎成的三脚架,将筛子架在水面上,三脚架又与铲把末端的绳子相连。“这样筛子不会漂走,铲子甩出去后也不会找不到了。”老王解释道。
曾被水母蛰肿大腿
和其他向大海讨生活的渔民一样,老王对大海的危险有着深刻的体会。“以前捕鱼的时候,我们都要摸清水底的状况,谨慎选择地方开工,不然明明这一步踩在沙上,下一步可能就坠入了无底的大海。”深海和浅海之间,生死只是一线之差,因为他就有伙伴失足掉入深海,再也没能回家。
透明柔软的水母,是大海之中的常见生物,外表看似柔弱,却是海中“毒物”。“我们下水时,常有水母附到腿上,一开始没有感觉,等发现后,腿已经肿起来了。”老王告诉记者,经常出海的渔民们有了经验,都懂得如何急救,所以虽然经常“中招”,却没有因此危急生命。
出海捕鱼有危险,当然也有快乐的时候,“以前经常看到有鲸鱼被冲到海滩上,我们就把它们推回海里。”老王乐呵呵地说,行船时,他还经常看见海豚,徘徊在船的左右,和船一起航行。“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见到这些老朋友。”
延伸阅读
适度捕捞利于文昌鱼繁衍生长
欧厝码头附近立着一块刻有文昌鱼保护区的石碑。据了解,文昌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由于历史悠久,被誉为“活化石”。虽然叫文昌鱼,但其实它并不是鱼。鱼是有脊椎的动物,而文昌鱼并没有脊椎。
渔民们告诉记者,欧厝有着数百年的历史了,见证了文昌鱼的兴与衰。现在海里的文昌鱼数量与以往没法比,这一点可以明显感觉出来。
“其实,虽然是保护动物,但适度捕捞还是有利于文昌鱼生存的。”老王说,凭他捕鱼多年的经验,文昌鱼喜欢在粗颗粒沙质的沙地里生活,白昼潜伏沙中,夜间游到水面觅食。
鱼多了,水里的氧气含量可能会不足,互相争抢生存空间;鱼的密度过大,可能导致生存环境变坏。适度进行捕捞,将沙粒扬起,也利于文昌鱼生活环境的改善。这不仅仅是渔民的经验,也得到了相关专家的认可。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