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蛸类是软体动物门头足类蛸科动物的总称,是经济价值很高的海洋软体动物,其肉质肥厚鲜美,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可食用部分达90%以上。蛸类对养殖环境有高度的适应性,生长迅速、养殖周期短、营养价值高等特点,是一种很有养殖潜力的经济品种。近年来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成为头足类中最受关注的养殖对象和研究热点,并取得一定的成果。现就中国的蛸类资源、养殖生物学、增养殖等方面的研究概况及其增养殖前景,并对现有的文献报道进行综述与归纳,拟为中国蛸类的研究及增养殖提供参考。
一、蛸类在中国海洋渔业中的地位
蛸科中的蛸属Octopus有220多种,中国主要有8种分布:短蛸Octopusocellatus、卵蛸octopus ovulum、双点蛸Octopus bimaculatus、真蛸Octopusvulgaris、环蛸octopus faciatus、长蛸octopus variabilis、纺锤蛸OCtopus。fusiformis、嘉庚蛸Octopus tandahlkeei。
在头足类的渔业对象中,蛸类的渔获量仅次于枪乌贼类和乌贼类,产量占世界头足类渔获量的5%,列第三位。现今,就蛸类渔获量而言,摩洛哥独占鳌头,渔获量占世界蛸类总渔获量35%,日本、泰国、西班牙和墨西哥依次居其后。中国经济蛸类主要包括北部海域的短蛸和长蛸以及南部海域的真蛸和卵蛸。2003年中国生鲜蛸类出口数量16291吨,出口金额3175.3×104美元。而冷冻、干燥、盐腌或盐渍蛸类出口数量达31975吨,出口金额7058.7×104美元。
随着人们可支配经济收入的增加,对蛸类的消费量逐年上升。我国的人均收人还比较低,直接消费量不太大。中国廉价的劳动力使原本在摩洛哥、日本的头足类或章鱼(蛸类)加工_广,逐渐向中国转移。这些加工厂需要大量的头足类,特别是章鱼原料,近年,中国的章鱼,特别是大型的真蛸越来越紧俏。
头足类特别是一些近岸重要的经济种类的产量在过去20年来急剧下降,而市场消费对头足类的需求却逐年上升,供需关系严重失衡,使得头足类养殖作为资源恢复的重要手段受到广泛关注。由于真蛸对养殖环境有高度的适应性,生长迅速,营养价值高,已成为头足类中最受关注的养殖对象和研究热点。
二、养殖生物学
1.生态习性
栖息习性不同种类的蛸栖息的水层不同,自潮问带至数千米深的海底均可见其分布。大多数种类不善于游泳,营底栖生活,如真蛸、长蛸、短蛸等。真蛸是世界性习见种,我国沿海、日本濑户内海、澳洲、大西洋、地中海等世界温带砂泥底、岩礁海域均广泛分布。真蛸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南沿岸,以浙江舟山,福建平潭、霞浦、厦门,广东汕头、台山、电白、湛江,广西北海等地较多。真蛸属于浅海底栖种类,见于沿岸至大陆架外缘近岸海域,栖息水深0~200 m,栖息场所多为岩礁、珊瑚礁、藻场。人工养殖环境中,经驯化,真蛸能适应放置了Pvc管、陶瓷烟囱、空心砖、鲍鱼笼等人工栖息物的水泥池。
盐度真蛸对低盐的耐受力低,自然条件下降雨导致海水盐度降低时,真蛸会迁移至盐度较高的远海地区。一般情况下真蛸的栖息地离岸边较远,自然环境的盐度通常在35左右,下限约为27,盐度为1 6时真蛸停止进食,盐度为14时不运动且体色变白,呼吸加剧;盐度为1 3开始死亡。吴常文等长蛸适盐范围为19.0~35.4,最适盐度为22.1~33 1。青岛沿岸海域的长、短蛸都有向高盐度海域迁移的习性。嘉庚蛸为近岸海域的种类,其盐度适应范围较广,焦海峰等报道其对盐度的耐受范围为4.8~48.5,适宜黼度为18.4~33.1。
温度真蛸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6℃~2l℃,超过23℃体重减少,并伴随有死亡,13℃以下会停止生长。长蛸的适宜温度范同为5℃~25℃,最适温度为11℃~20℃。嘉庚蛸的适宜生长温度范围较广,存0.5℃~35.2℃范围内均能生存,适宜温度范围为12.0℃~31.0℃。
食性蛸类食性广泛,尤其喜食蟹类、海蛞蝓及其他贝类。短蛸喜食甲壳类和硅藻类,其摄食量最大的食物为鱼类;长蛸以蟹类、贝类、虾类为主食;真蛸为肉食性种类,以摄食甲壳类,贝类为主,真蛸食无定时,夜间捕食更为活跃,喜欢活饵料,经驯养也能很好的适应死鱼,蟹和贝类等饵料,这是该种类易于饲养的重要原因之 。
保护色和自食蛸类在休息时呈白巾带浅灰色,活动时茶褐色,兴奋状念下为暗褐红色,受到惊吓刚或环境突就时全身呈白色.摄食时呈浅茶褐色或暗茶褐色斑点状。
蛸类有自食其足的现象,当饵料不足时,会出现自食现象,通常以自食腕尖为主,偶尔也会自食擎条腕足。
2.繁殖习性
在整个自然分布区内,真蛸每年呈现春秋2个繁殖高峰,地中海海域以春季(4~5月)繁殖洄游群体为主,日本海域以秋季(10月)繁殖洄游群体为主,中国广东南澳附近海域,真蛸每年呈现3个繁殖高峰,第一次见于5~6月,第二次见于7月底8月初,第三次见于10月~11月。对于人工饲养的真蛸,则没有明显的繁殖周期。在青岛及浙江海域,短蛸产卵期为3月~5月,以4月最盛。长蛸在浙江海域的产卵季节为3月~6月。嘉庚蛸当年繁殖的幼体次年即性成熟,在浙江沿海,每年4月~7月产卵,5月~6月初为盛产期。
你蛸类雌雄异体,体内受精,雌体有一对输卵管;雄蛸右侧第3腕茎化成交接腕,性成熟的雄蛸个体右侧第3腕足吸盘退化、消失。当年繁殖的真蛸到次年即可性成熟。一般一只雌体只与一只雄体交配,但在人工圈养条件下,重复交配和多雄交配经常发生。故在人工圈养条件下,人为控制其交配期可有效调整总体繁殖高峰,实现人工育苗。
不同蛸类的产卵量相差甚大。卵量从几千粒到卜几万粒,甚至几十万粒不等。卵子分批成熟,分批产出,产出的卵子状如饭粒,常成穗状连在一起。浙江北部沿海长蛸(体长540~560 mm)怀卵140粒~160粒,中国北部沿海的短蛸产卵量为400粒~700粒,嘉庚蛸怀卯量为60粒~110粒,平均85粒。真蛸的怀卯量相对较高,自然条件下,真蛸的产卵量为10万粒~50万粒,最大怀卯量可达60.5万粒。在人工养殖环境下,亲蛸的产卯1()()~400穗,每穗卯量300粒~500粒,产卵量为7万粒~20万粒。
三、养殖技术
1.育苗技术
在国外,蛸类增养殖方面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早。早在20世纪160年代,日本学者以西北太平洋真蛸为研究对象就已成功由孵化幼体培育到着底稚蛸,在平均24.7℃水温条件下,约需30天~60天着底,45日龄成活率8%,60日龄成活率5%。近年有的学者以卤虫无节幼体作为真蛸浮游幼体饵料研究结果表明,20日龄成活率可达38%,而欧洲有的学者在平均2 1.2℃水温条件下,以多刺蜘蛛蟹Masl,igochirus gracilipes蚤状幼体和卤虫作为真蛸浮游幼体饵料研究结果表明,20目龄成活率高达89.6~93.5%,并且,幼体于52日龄已见着底,于60日龄全部转入底栖生活,成活率3.4%。
中国在蛸类增养殖方面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近年来才刚刚开始,但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南海水产研究昕于2007年“真蛸人工育苗关键技术”项目中,使用“一种章鱼受精卵附着器” (发明受理号为2008100287769)进行采卯、孵化等试验,提高了人工养殖条件下真蛸的产卵量及受精卯的孵化率。张学舒对短蛸繁育行为和胚胎发生进行了研究;焦海峰等对嘉庚蛸O.tankahdeei的繁育技术和温度、盐度的耐受性进行了研究;尤仲杰进行了嘉庚蛸个体生殖力的研究;林国清等进行了真蛸人工繁殖初步试验。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真蛸人工育苗和健康养殖关键技术”课题组于2004年在国内开展了真蛸亲体培育、人工促熟、控温诱导催产、人工孵化、幼体培育等技术研究,培育出真蛸幼体6万多只[22]。2007年“南海水产研究所真蛸人工育苗关键技术”项目组,采用模拟自然生态的方法突破了真蛸亲体养殖驯化、强化培育和自然催熟等关键技术,育出真蛸种苗(规格1cm)200多万只,取得人工育苗的初步成功。
中国蛸类人工育苗还处于试验阶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大规模全人工种苗生产的报道。人工育苗通常是将卵连同附着基移到孵化池进行孵化,也可以将卵成串取下,吊挂在窗口或池子里进行孵化。在将卵群移人孵化池前,卵、孵化池和海水须经消毒处理,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孵化时受精卵的密度控制在1500 ind.m¯²~2000 ind.m¯²孵化要求在尽可能黑暗的环境,海水温度和盐度适宜的条件下进行,溶氧量必须保持在5mg.¯¹以上,最好使用微充气,最好采用流水式孵化。
不同蛸类的孵化时间有所不同。真蛸24.6℃~28.3℃时,真蛸幼体经过23天~33天孵化出膜;嘉庚蛸在水温26℃~29℃时需要40天~45天,而短蛸在22℃~24℃时孵化时问为18天~20天,只而嘉庚蛸的一半。有亲体护卯的情况下,蛸类的孵化率相当高,可达80%以上。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孵化时间随水体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温度越
高孵化所需时间越短。
蛸类胚胎为直接发生,因此孵出来的幼体与成体相似。刚破膜而出的真蛸幼体全长约3mm,营浮游生活。幼体孵出10小时左右开始摄食。适宜的开口饵料是提高幼体成活率的关键。蛸类幼体喜暗光,因此在池中置入“一种章鱼受精卯附着器”、PVC管、陶瓷烟囱、空心砖、砖块、鲍鱼笼、石块等栖息物有利于其牛长。
2.养成技术
真蛸为食肉性种类,以摄食甲壳类,贝类为主,多为夜间捕食,喜欢活饵料,也能吃死鱼、蟹和贝类等饵料。真蛸无明显残食或争食苗头。在性成熟前,真蛸摄食量不受性别影响。真蛸的饵料转化效率可达15%~43%。体重为750g的真蛸个体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经3个~4个月,可长到2.5kg/个~3 kg/个的商品规格,养成期间成活率高达
85%~90%以上。
在性成熟前,真蛸生长不受性别影响,雌蛸像雄蛸一样生长迅速。真蛸快速生长归因于蛋白合成率高,合成蛋白蓄积率高,蛋白降解率小。但是有些研究者观察到由于在性成熟期雌性代谢旺盛,消耗大量能量并影响生长,因此体重小于雄性。
我国沿海蛸类资源丰富,但真蛸人工养殖起步较晚,近几年随着出口量增大和试验研究的启动,才开始逐渐从蓄养转向养成。目前我国蛸类人工养殖方面研究报道逐步深化,刘招龙报道了章鱼的水泥池养殖研究;郑志坚报道了长蛸的网箱养殖试验;蔡厚才等报道了真蛸网箱养殖与水泥池养殖对比试验。
真蛸具有生长速度快,食物转化率高,对饲养环境和人工运输有较强的耐受力和适应力等生物学特征,为其人工养殖开发奠定了基础。
四、前景展望
中国蛸类捕捞业,仍然处于盲目开发状态而且产量不稳定,通常在1万吨左右,严重供不应求。
迄今,真蛸从受精卵到稚蛸的人工繁育依然限于室内实验,苗种生产一直制约着真蛸养殖业的发展,目前真蛸养殖生产限于采捕野生稚蛸进行养成。就中国分布的8种章鱼而言,最有经济价值的是真蛸。在野生资源逐渐减少的今天,为了满足国内外市场的蛸类消费需求和中国章鱼加工厂的原料需求,中国必须加快进行真蛸的人工育苗和增养殖研究,为真蛸工厂化规模养殖提供必要的基础技术支持。
我国开展蛸类增养殖技术研究的时间较短,产业发展还处于摸索阶段,有很多关键技术尚未得到突破。蛸类增养殖要突破依靠野生稚蛸养成的现状,达到产业化的规模,必须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研究。
1.繁殖生物学研究
真蛸作为重要目标生物正备受关注,而我国相关的自然资源量,群体结构,生物学,遗传背景等基本资料匮乏,严重制约了其养殖技术开发进程,因此关于该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应得到重视。
①研究真蛸的繁殖季节、繁殖高峰及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的产卵习性等;
②胚胎发育的生态研究:研究胚胎发育过程及孵化率、孵化速度与水温、溶氧、水流、亲体等的相关性。
③幼体生长发育的生态研究:研究幼体的生长发育与水温、盐度、光照、水流及饵料的相关性。
2.亲体培育技术研究
研究亲体的适宜饲养密度、投饵技术(饵料种类、时间及方法)、栖息环境管理技术(栖息物的选择、布设、换水频率及方法等)。
3.受精卵的孵化技术研究
受精卵的孵化密度和方式、水温、盐度、光照等。
4.幼体培育技术研究
幼体培育密度、不同阶段幼体的营养需求、适口饵料种类及投喂方法、水质管理技术、栖息物布设技术等。
5.养成技术
中国已开展了多年的头足类资源管理、调查和增养殖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另一方面,中国沿海有大量的虾池、网箱和闲置的鲍鱼养殖场,可用作蛸类养成的场所。因此开展以真蛸养殖为代表的头足类养殖技术开发具有良好的基础。应重点研究蛸类在网箱、虾塘、闲置鲍鱼养殖场的养殖技术。
蛸类特别是真蛸的增养殖虽然利用采捕野生稚蛸进行养成还有一段路要走,但全人工养殖前景相当看好,将为我国海水养殖业带来新的产业经济增长点,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