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南方农村报资讯:关于罗非鱼的合适产量与市场空间,代表观点出现明显交锋
造成目前罗非鱼产业困境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在会场上发现,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人似乎都对目前的现状不满。这种不满很容易地就变成对产量是否合适的质疑。难道问题真的是由于产量过大,市场饱和所造成的吗?
“应该控制养殖面积,降低养殖密度,对罗非鱼进行限产。”
“我们的产量都还不够,谈什么限产!我们符合国际产品质量要求的鱼,还远远不够。”
此次罗非鱼研讨会上,对是否进行罗非鱼限产,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至于如何执行限产,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
行业现状没有人满意
金融危机影响下罗非鱼的行业现状,湛江市水产进出口企业协会会长陈四概括为:农民养鱼亏本,国家损失退税,加工企业也因为企业之间的恶性低价竞争,面临着生存危机。陈四的话一出,即引起与会人士的共鸣。
廉江市罗非鱼养殖协会会长杨水权在会间无奈地向记者表示,纯投料养罗非鱼已经处于亏本状态。据介绍,当前湛江地区1斤规格的鱼收购价格仅为3.55元/斤,而纯投料养殖的成本已经达到3.9-4元/斤。谈到鱼价,肇庆养殖户陈健强语调高昂:立体养殖罗非鱼的成本大约只要2.3元/斤,现在的鱼价只有立体养殖才能生存。
低价竞争使加工出口企业也举步维艰。金融危机以来,采购商频频压价。以3-5盎司浅去皮罗非鱼片为例,成本价格为1.55美元/磅,但实际上目前出口价格已经跌至1.3美元/磅,低于成本价,加工企业已处于亏本的边缘。陈四介绍说,特别是有些不负责任的企业为了拿到订单,靠使用混养原料、打水或使用保水剂来浸泡增重平衡成本,压低报价,造成报价混乱,严重扰乱正常的罗非鱼出口市场秩序,导致诚信的罗非鱼加工出口企业拓展业务举步维艰。现在湛江共有罗非鱼加工企业14家,其中有5家处于停产状态,其他9家企业也只有30%-40%的开工率。
因为低价竞争,有的企业甚至将国家的退税也作为价格战的本钱,为了低价接单,不惜把退税全部让给国外采购商。
另外,低价竞争也使美国进口商不敢轻易下订单,害怕会受到更低价格采购产品的冲击。“国外的采购商也抱怨,中国的罗非鱼价格怎么没有底线?”陈四表示。
广西百洋集团董事长、广西罗非鱼协会会长孙忠义对加工企业的生存现状也表现出极大担忧。他认为,今年的订单价格同比下跌30%以上,出口企业利润水平大幅下降,部份企业陷入亏损境地。
孙忠义则总结认为罗非鱼行业已经陷入怪圈:近几年来,罗非鱼行业陷入了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出口数量不断增加、订单价格不断下降(去年因冻灾对价格的影响除外)、行业利润持续减少的发展怪圈。
国际市场需求减没减?
金融危机影响下,美国作为罗非鱼的主要消费市场,其市场需求是否萎缩?这个问题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孙忠义认为,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罗非鱼市场需求大幅减少,整个行业出口订单同比缩减超过30%,出口增速明显放缓。这是造成低价抢单的直接原因。
上海海洋大学李思发教授却认为,2008年美国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罗非鱼的进口量(17.95万吨)仍稍多于2007年的水平(17.38万吨),而进口金额却大幅度地增长了31%(从5.60亿美元到7.34亿美元)。2009年第一季度的罗非鱼进口量仍有增长。欧洲罗非鱼市场也有所增长。
金融危机也并未让美国的罗非鱼终端价格走低。李思发介绍,6月中旬,中国产罗非鱼冻鱼片在美国沃尔玛超市的价格为5.08美元/磅。美国罗非鱼协会会长Kevin在去年底时曾向南方农村报记者介绍,当时冻鱼片在美国的终端售价为4-5美元/磅。
李思发因此十分看好罗非鱼的国际市场。“作为价廉物美的水产食品,在发展中国家、甚至美国,罗非鱼已成为食品中不可或缺的水产品。”李思发教授向与会的行业人士打气,他认为,从中长期发展看,其国际性持续发展的基本面仍然良好,且全球贸易额和贸易量均在持续增长,预计明年的贸易量将达25-30万吨,比1999年增长5倍多;贸易额也将达40-50亿美元。
海南魁北克海洋渔业有限公司苏健先生也用数据佐证了李思发教授的观点。他介绍说,从美国方面获得的数据是,今年1-5月,美国进口罗非鱼的到岸量同比增长2%-5%,到岸价格同比增长18%。“美国的罗非鱼进口量增价涨,而我国的罗非鱼却面临行业危机,找不到出路。”
作为反方意见,三亚东吉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苏连茂认为,金融危机对罗非鱼加工出口企业来说,在今年5月份之前,虽然价格逐渐走低,但订单量并无明显减少,直到5月份开始,订单量出现萎缩,减少了20%左右,客户也对产品越来越挑剔。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常务副会长崔和介绍,2008年我国的罗非鱼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比2007年增长4.2%和49.4%,今年1-4月的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同比增长11.1%和43.3%,进入5月份后出口出现分水岭,形势开始发生改变。
罗非鱼要“计划生育”?
物以稀为贵,量丰则贱——这是市场供求不变的定律。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罗非鱼产量达113万吨,2008年虽受寒灾影响,但产量没有下降,养殖户的效益得不到保障。因此,在去年底召开的第五届罗非鱼发展论坛上,不少行业人士呼吁对罗非鱼应该进行限产,通过降低产量以期达到提高价格的目的,并综合前两年的总产量数据,认为“年产量不超过100万吨对行业比较有利”。
国际上,曾有国家因为对养殖产品限产而起到保护养殖者利益的案例。泰国养虾协会主席Somsak Paneetat yasai今年4月在湛江曾向记者介绍,泰国的对虾产量在2007年达到历史最高的53万吨,2008年产量下降7%,为49万吨。结果发现,对虾的产量越高,价格就越低,养殖业者的获利反而比产量低的时候更少。因此,泰国再次对2009年的对虾进行限产,计划减少20%。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常务副会长崔和是限产计划的支持者。他建议,我国应保持养殖面积不变,降低养殖密度,降低单产,提高罗非鱼规格,争取达到减产不减收的目的。
对此,苏健则持完全不同的态度,“我们的产量还不够,谈什么限产!”他向南方农村报记者表示,国内养殖的符合国际市场质量标准的罗非鱼还太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限产的必要,而是要养出更多高质量的罗非鱼来。
“国内有大量的立体养殖罗非鱼,这样的产品是否能达到出口标准,需要对其定性。”苏健解释,如果这样的产品不能达标,那我们就应该引导养殖户向能达标的方向发展。这不仅是针对出口产品,对内销产品也同样适用,因为中国人也同样需要优质产品。
南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李来好也对限产持反对意见,“罗非鱼养殖只要有钱赚就会有人养,产量是不可控的”。他认为产量的增加需要大力开拓内销市场来解决出路。“我国每年养出来的罗非鱼超过一半都在国内消费,这些还是没有加工的,如果加工后,国内销量又会怎样?这需要加工厂、科学家们去动脑筋。”他建议,罗非鱼的内销市场,可以向家庭速食、快餐店、西餐店等方向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