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本网2003/8/26讯 朱雪琴,数年前还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渔家女子,现在每年经她之手有数千吨“天下第一鲜”文蛤“走”出国门,又有近百万公斤文蛤幼苗从长江口播撒到南起广东北至辽宁的大片海滩,成为启东吕四沿海有名的渔业经纪人和国内文蛤购销业界中的重量级人物。
掘出“第一桶金”
1983年春天,生长于黄海渔村的朱雪琴发现鳗鱼苗贩运能赚钱,就尝试帮着福建人收了几次鳗鱼苗,竟从中得到了意想不到的高额回报。朱雪琴一干就是3年。在与福建人打交道过程中看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于是,朱雪琴第一次萌发闯荡商海的念头。
吕四是我国著名的海产品基地,朱雪琴把目光锁定在当地滩涂上比比皆是的文蛤上。1986年,带着一身泥腥、凭着一身胆量,朱雪琴闯进了当时苏北唯一一家具有出口鲜活水产品资格的外贸企业———南通粮油进出口公司,申请到了每周5吨的活文蛤出口指标。拿出所有积蓄作收购资金,朱雪琴当年就将200多吨成品文蛤销售到了国外。
1990年,朱雪琴筹集7万元,在附近南通盐场包下一个晒盐池用作文蛤暂养池,想把文蛤生意做大。不料,这年秋天,朱雪琴与一位客商谈崩了一笔大买卖,而暂养池里的文蛤容量已超过极限,一夜之间20多吨文蛤因供氧严重不足全部暴死,血本无归。朱雪琴一路号啕大哭,眼泪直流了一天一夜……
咸鱼翻身
冬去春来,朱雪琴带着小孩到附近海边散心,赶海归来的渔民把一种奇异的贝类让她辨认。似曾相识的朱雪琴想起来了,它名叫花蛤,是祖籍浙江的母亲最爱吃的一道海鲜,在浙江温州一带十分名贵。
几天后,朱雪琴拎着一包花蛤样品独自一人出现在浙江温州乐清县虹桥镇,找到了当地一个很有名气的经营大户,对方一锤定音,朱雪琴高兴得泪流满面。她回到南通悄悄地包了一辆面包车,第一天收购,次日送货,第三天返回,一趟四五百公斤花蛤,一车赚了一二千元钱。一年下来,她还清了所有欠款。
成功来自永不服输
成功似乎总要有失败相伴。1996年6月,朱雪琴准备把收购来的2000多公斤花蛤启运温州时,却突然发现花蛤已经腐败发臭,顷刻间,十几万元打了水漂。不过这一次,朱雪琴已经有了跌倒站起来的心理准备和承受能力。经过冷静分析国内外海水产品市场,朱雪琴从国内文蛤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国外对无公害海水产品的急剧需求中,看到了文蛤市场的巨大商机,继而大胆把经营触角伸向久违的文蛤天地。同时,变零星收购为面向大户收购,变盲目收购为根据外贸要求定时、定点、定规格上门收购,变口头约定为合同经营。不长时间,与朱雪琴建立购销关系的养殖大户从本地发展到外省,从几十个扩大到几百上千个,外销渠道从南通延伸到了上海口岸,1998年文蛤销量突破1000吨大关。
一进一出之中,朱雪琴仿佛嗅到了一点什么。收文蛤、卖文蛤,终有一天会因为我国沿海无天然文蛤而走到尽头。于是,她果断将贩销蛤苗与收购成品文蛤融为一体,短短二三年间,同全国沿海数以千计文蛤养殖大户建立了购销关系。在一些地区,朱雪琴俨然成了养殖户眼里的财神菩萨。如今的朱雪琴,平均每天有2卡车以上的大规格成品文蛤出口国外,有二三千公斤文蛤苗种发送到天南海北的养殖户手中。
采集:姜玲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