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新华网报道 昨日,基围虾被垄断供货事件关键人物———“虾协”会长谭全元通过江汉区个体私营协会约见记者,在江汉区工商分局9楼会议室内,谭全元对晨报连续几天来的相关报道进行回应。同时,晨报就相关问题回访了部分市场经营户。
观点一:
成立“虾协”为防恶性竞争
据谭全元介绍,过去在交通路海鲜市场,他和廖广福等现任“虾协”负责人都是单干。他说,做基围虾生意非常特殊,若不当天卖完,存放一天就可能全部死掉。于是,进货前经营户们根本没有协商,经常出现节庆假日时各户都大量进货,最后卖不出去相互杀价;货源紧张时,各户又竞相提价,玩秤。几年下来,前前后后垮了不下50家。
2002年,海鲜市场搬到华南后,谭全元联合廖广福等经营户成立“虾协”,刚开始大家还是各进各货;到了2004年,市场内划行归市时,才统一进货。
“要想赚钱,必须平衡供求关系。成立‘虾协’完全是为防止像以前那样搞恶性竞争。”谭全元说。
——经营户回应
有经营户称,“虾协”说是为避免竞争,其实不利于发展,统一进货后没什么销量。
“市场就要有竞争,现在没有竞争,外地客户都流失掉,今年的销量只有去年的一半。如果统一供货像他们说的一样好,市场销量怎么会下降,老客户会流走?”有经营户如是说。
观点二:
“虾协”以外门面不能经营基围虾
2004年10月前后,市场方华南物业开始对西区6、7两条街公开招标。据谭全元介绍,当时这几条街的门面处于“死角”,没人愿意租。2004年12月15日,“虾协”中标,物业方承诺:这两条街经营权、分配权交由“虾协”,同时进行“划行归市”———即“虾协”以外的门面不能经营基围虾。于是各经营户为获得门面,均自愿加入“虾协”。
谭全元告诉记者,他从来就没威胁任何人加入“虾协”,也不需要强迫别人入会。“我们掌握着门面的经营权和分配权。”
谭解释说,上次机场取货被砸事件,是机场附近几个混混要收“保护费”,不存在恐吓谁的问题。
——经营户回应
一华南海鲜市场经营户来电反映,工商局正在市场发单子调查,让他们填意见,因为有强迫“垄断”行为,他们都不敢填,希望报社反映。
观点三:
保证货源和存活率
谭全元称,经营户确实曾签下承诺书,保证从“虾协”进货。但“虾协”也向经营户承诺,保证基围虾八成以上存活率、保证货源。
——经营户回应
部分经营户称:统一供货后,货源的确比以前有了保障,生意比较稳。“以前赚得多,亏得也多。现在赚得少,亏得也少。”
但也有经营户称,“现在是市场经济,凭什么一家说了算。自己进货,即使亏,我也亏得甘心!”他们希望能自主经营,公平竞争。
观点四:
如要自由进货必须退还门面
对于解散协会,谭全元说,经营户首先不会答应。“他们现在不用担心,只用招呼好生意就行。”谭认为:“我们的价格一直比武汉其他市场低。他们没有必要自己进货。”
“如果想要自由进货,也可以,不过门面必须退给协会。”
记者问:“如果退还门面,经营户在市场另寻门面能不能做基围虾生意?”
“我想,物业方会干涉的。(物业之前曾有承诺)”
记者追问:“那经营户岂不是得离开市场?”
“可以到其他市场嘛!”
——经营户回应
一经营者经营十多年基围虾,曾向市场多家提供货源,有固定的进货渠道,他不承认该市场价格最低这一说法。“在产地,今年价格与去年相同,但从‘虾协’手中拿货,价格比去年上涨了,这就可能是他们以垄断谋取暴利。”
“为什么不选择离开华南?”记者试探着询问经营户。“海鲜行业是个很专业的市场,华南海鲜经营数年,已经形成固定客源,离开华南,谁也不敢保证生意做得起来,不敢冒这么大的险。”经营户颇感无奈。
记者手记:呼吁政府积极干预
小小基围虾,闹出大风波。这里面反映了众多专业市场的生存现状。记者在华南海鲜市场调查采访的这几天里,心情颇为复杂。一些经营户的态度前后判若两人。记者第一次进市场时,曾有一个外地女老板向记者哭诉进货遭垄断之苦,“做生意不自由,现在进退两难啊”,请求记者“伸张正义”。
然而,当记者再次进市场时,他们开始选择沉默。“我们斗不过他们的”、“垄断就垄断吧,实在不行,就不在这里卖了吧”……少数敢说话的经营户,也开始屈服于现状。
不仅是基围虾,被反映垄断的还有冰块、打包袋、龙虾、鳜鱼、鲈鱼……也许,这还只是冰山一角。在每桩买卖的背后,到底有多少真相被隐藏?
市场经济是双看不见的手,它按照供需原理,有效地配置着各种资源。但如果伸进了太多双“看得见的手”,人为地操控市场,那么以自由、平等竞争为主旨的市场经济原则,最后会被搅成一池浑水。
市场有时也会失灵,这时我们呼吁政府的积极干预。
采集:姜玲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