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到了青岛,面对五花八门的海鲜品牌,却不知道该买什么海鲜了。”7月29日,来自河北的游客赵先生诉说了他买海产品遭遇的困惑。记者调查发现,尽管本市大大小小有500多个海鲜品牌,但真正能叫得响的品牌却难找一家。“满天星星,没有月亮”,成为青岛海鲜的一大“软肋”。肥田却养不出“壮苗”
市海洋与渔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本市渔业经济发展迅猛。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本市的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32万吨,总产值达到91亿元,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二位。以海参为例,去年全市鲜海参产量4600吨,养殖面积33000亩,养殖实现产值达4.6亿元,加上其他相关产业产值,总共不下8亿元。
在本市渔业整体风光的背景下,一个越发突出的隐忧却让海鲜行业的经营者们备感失落:虽然青岛的海鲜产量、产值在全国“顶呱呱”,但500多个品牌中,青岛还没有一家海产品企业在全国叫响,甚至没有一家企业成为岛城整个海鲜行业的“执牛耳者”。“青岛的海鲜市场,只有满天的小星星,没有一个大月亮。”市海洋与渔业局有关负责人这样评价说。产业化程度低成长慢
肥田里为啥就养不出“壮苗”来?“分散经营,不能形成产业规模和产品深加工不足,效益低是两大主要原因。”青岛市品牌经济发展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郭先登教授分析说,由于长期以来,本市的生产经营企业多是养殖户“出身”,它们各自为战,小打小闹,为了追求短期效益,相互之间甚至恶性竞争。此外,由于科技投入不足,产品产业化程度低,质量和效益也相对较低。因此,与全国一些沿海城市相比,青岛海产品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一定的差距。多方举措为企业补血
“青岛的海产品生长环境、养殖规模等并不弱于外地,只要政府和企业合力推动,青岛海鲜肯定大有作为。”市海洋与渔业局渔业技术推广站张永举站长这样下了断言。他介绍说,目前本市渔业部门已经着手来帮扶本市的海产品企业尽快长大。一方面,他们对本市海鲜生产企业、养殖户实行“科技入户”工程,邀请驻青海洋科研部门的专家与企业“结对子”,增强企业的科技力量;另外,实行增殖放流,通过政府埋单的方式在本市主要海域放流海产品,今年以来,已放流虾鱼蟹近亿尾幼苗,这些幼苗全部由企业回捕,这将直接壮大企业规模。
据了解,前不久,市政府已经专门将海产品品牌的培植列入2005年的青岛品牌培育计划之中。今后,本市将通过政府扶持的方式来带动整个海产品行业的品牌化发展。
南方渔网编辑:寒星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