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城里人跑到乡下去承包私人塘口争办休闲垂钓场所,而乡下人却进城来投资公有大湖小河水面巧办水产养殖。这种“围城”现象带来的往往是:前者舍近求远事倍功半,后者贴近市场闷声发财。
记者近日走访了南京几处姓“公”的大湖小河,发现凡被外来人员投资承包的都十分讲究效益:大湖以养殖鲢鱼、青鱼和螃蟹为主,小河以栏网分别精养淡水白鲳、非洲鲫鱼、鳜鱼,而垂钓塘多放养鲫鱼,景观池则养殖锦鲤等。
在莫愁湖公园,一位被雇来负责捕捞的皖南喻姓老汉告诉记者,这里的400多亩湖面和几处池塘已被外来人承包了,他们来此投资水产养殖是看中这里水质营养适中,喂鱼养蟹无需投什么饲料,每年亩产成鱼250公斤,螃蟹30公斤左右,而每亩水面年租金平均不到400元,比在苏南农村承包池塘还便宜。这里的水产品直供公园四周饭店餐馆,不仅省去了运输费用,还可以保证其鲜活。
喻老汉也给记者算了一笔成本账,现在鱼苗以角计尾,蟹苗以元计只,优质优价,成鱼捕捞费往往又是鱼打上岸量的折价30%左右,加水面租金、人员管理费等,全部成本等于水产品总产量零售价的一半。喻老汉还介绍,大湖养鱼比小河、池塘风险大。夏天雷雨季节,闷热的天气会造成大面积泛塘,一旦鱼成群浮头来不及捕捞将出现大面积死亡。今年算是凉夏,但立秋过后台风前脚走,高温后脚到,“秋老虎”天气对投资者来说仍充满危机。
据南京市园林管理局公园处一位负责人介绍,城区内园林系统管理的大小公园水面近7000亩,其中玄武湖最大,水面达5500亩,小的如白鹭洲、绣球公园等也有几十、上百亩。在过去计划经济年代里,这些公园的水面每年都要承担政府指令性的水产养殖任务,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以后才逐渐结束其“菜篮子工程”的使命。现在全市还有相当的公有水面的主要经济效益仅局限于船艇游览、龙舟比赛、碰碰船以及水上餐厅等。
业界有识之士认为,古城南京拥有水面约万亩,而现其资源利用率低下是一种大的浪费,林园和河道等管理部门重视不足也使之不能发挥应有效益。这种状况在其它城市也同样普遍存在,而只有用市场无形之手来调节,才有希望引领城市里的投资者走出“围城”怪圈。(江苏经济报)
编辑: 邓洁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