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2004年10月8日新闻)昆明市滇池渔政监督管理处有关人士介绍,根据滇池多年人工投放的经验,为合理使用投放经费,结合苗种生产的情况,鲢、鳙鱼种适宜在封湖后的11月底投放。这样不仅可以避开夏季炎热 的气候,提高鱼种运输过程中的成活率,而且鱼种规格3至5寸可以确保来年开湖捕捞时,达到商品鱼规格。
据了解,今年开湖捕捞期间,办证入湖捕捞的渔户,除去成本,一本捕捞证均有3000到5000元不等的收益。呈贡县大渔乡的渔民王树洪就在今年开湖期间捕到一条重达25公斤的花白鲢。据了解,王树洪是当地出了名的捕大鱼的能手,近几年,他每年都能捕到一两条大鱼,前几年捕的更多,今年开湖第一天他就捕到1吨多的鱼。
渔政处有关人员说,渔民能捕到如此大的鱼,和滇池常年坚持增殖放流分不开,而此次投放的鲢鱼、鳙鱼专食浮游生物,并且生长迅速。据中科院武汉水生所测试,一条白鲢鱼每长1公斤,就需吞噬100-150公斤鲜蓝藻。同时,由于鲢、鳙鱼在滇池不能自然繁殖,而且其生活在敞水区,不会妨碍滇池其他鱼类的繁殖。同时,每年起水的渔获物又从滇池带出大量的氮、磷等有机元素,有助于滇池水域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多年来,我国沿海和江河流域地区在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和资源开发的同时,对自然水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及过度渔业捕捞等,使江河、湖泊等的渔业资源严重衰退,许多天然水域经济鱼类种群数量大幅减少,捕捞产量、个体重量下降,各类水生野生动物栖息环境遭到破坏,濒危程度不断加重。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是在对野生鱼、虾、蟹、贝类等进行人工繁殖、养殖或捕捞天然苗种在人工条件下培育后,释放到渔业资源出现衰退的天然水域中,使其自然种群得以恢复。
滇池第二阶段的人工增殖放流工作将在今年年底进行,届时将投放以滇池蓝、绿藻等浮游生。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